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魔刊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我要做皇帝-第63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这道诏书中,最高统治者皇帝,开篇就沉痛的描述“间者数年岁不比登,又有水旱疾疫之灾,朕甚忧之。”
  可见,当时的灾难频发之严重,已经到了连皇帝,都不得不放下架子,认真对待的地步。
  而到了后元六年夏四月的蝗灾之后,汉室政府马上就下令“令诸侯无入贡。驰山泽。”又“减诸服御。损郎吏员。发仓庚以振(赋)民。”更下令民得卖爵。
  通过多种渠道,缓解和恢复灾难造成的影响。
  当时,长安的未央宫和长乐宫里,甚至裁撤掉了几近一半的宦官侍女和各种吏员,后宫妃嫔们干脆连绫罗绸缎都见不到影子了。
  而且,这些气候灾难,并不仅仅只影响了汉室一隅。
  这从历代匈奴入寇的记录中,就能看出端倪来。
  太宗九年天下大旱后的第三年,匈奴入寇狄道。
  十二年河东决口后的第三年,十四年冬,匈奴主力倾巢入寇河南,汉匈爆发平城之战后最大规模的战争。
  自后元六年,至刘彻老爹上台后的当年,在三年内,匈奴两次大规模入侵。
  这些记载都显示一个几乎统一的规律——匈奴人通常在汉室灾难爆发后的第三年大规模入侵,南下劫掠。
  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极为显著的证据。
  这证明——匈奴人同样遭受了老天爷降下的灾难。
  若非如此,他们的入侵频率,不会跟汉室灾难的爆发规律如此契合。
  作为穿越者,刘彻知道,在这次的反常气候后,接下来二三十年,全球气候将大体进入平稳期。
  这给汉匈双方带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黄金时期。
  草原上水草繁盛,中原风调雨顺。
  这才是历史上,汉匈十数年休兵罢战的基础。
  既然只靠放牧,就能填饱肚子,那为何还要冒着生命危险,跑到长城脚下去撞个头破血流?
  而在中国,利用这段难得的时间,国家迅速建立了三十六个大型国营牧场,养马数十万匹。
  文景之治也达到巅峰。
  以至于出现了府库里串钱的绳子都已经腐烂,至于仓库里的粮食,更是成吨成吨的发霉的事情。
  然而在眼前,如何度过这个小冰期资料片的预告。
  依然是摆在刘彻和汉室政府面前最大的难题。
  连绵的暴雨,在雷暴中,持续下了数日。
  渭河水位迅速暴涨,多条支流,发生了决堤现象。
  气温从高峰的将近二十度,直落到接近零度。
  黄河都出现了封冻、结冰。
  在这样的异常灾难面前,哪怕是刘彻提前进行了预防,动员了所有能动员的力量。
  关中的小麦种植业,依然遭到了重创。
  根据内史和大农的统计,起码有将近五千顷麦田被大雨带来的洪水淹没,注定将要颗粒无收。
  而骤变的气候,更影响了起码一万顷麦田,使之面临歉收甚至绝收的境地。
  整个关中一片哀鸿遍野。
  无数百姓怅然悲泣。
  但所谓,福兮祸之所倚,祸兮福之所倚。
  这场灾难,带来的并非全是坏事。
  受灾的数万户百姓,还在家里流眼泪的时候,就有着许多商贾,怀揣着大笔的金钱和各种承诺找上门来了。
  男人,可以去矿山挖矿,去作坊冶铁,去工地上干活。
  包吃包住,每天还给一斗粟米,每月在额外给五十钱的工钱。
  就连女人,也能去作坊织布,去桑田养蚕。
  去年以来,随着盐铁官营政策和移民屯垦政策的推行。
  关中的商人,真是一头载进了一个蜂蜜罐里面,甜得他们都不想爬出来了。
  本来,很多人以为盐铁官营会是灾难性政策。
  但谁成想,实施了盐铁官营后,他们的日子反而更好过了。
  他们再也不需要为销路和渠道发愁了。
  只要你能生产出铁器和盐,大农和少府联合主导的盐铁衙门,眼睛都不眨一下,按照官价,一口全吃。
  而屯垦移民,更像一个张开了大嘴的怪兽。
  无论是盐铁器皿还是衣物粮食,它们来者不拒,全部吞到肚子里。
  所以,在过去的几个月,关中的商贾和豪强们,真是幸福又烦恼。
  幸福的是,买卖做的太爽了!
  只要能稍微保证一下质量,生产的产品,无论是盐铁还是其他什么东西,完全不愁销路啊。
  至于烦恼——大家忽然发现,好像人手不够用了啊!
  关中的人口结构,长期以来,主要就是自耕农和地主阶级组成。
  偶尔有破产农民,马上就被少府安排进了上林苑给皇帝老子种田。
  多数商贾的雇工,基本都是自己的家奴啊佃户什么的。
  即使强如田氏这样的大贾,全族上下加起来,雇工人数也就千把个。
  靠这点人,显然是没办法满足扩大生产规模的任务。
  于是,大家眼珠子一转,马上就将主意打到了那些受灾百姓身上。
  在不经意间,资本懵懵懂懂的踏出了它觉醒的第一步——跟农业抢人口。


第682章 《新农书》完成
  大雨在肆虐了六天后,终于开始停歇了下来。
  太阳的光芒再次播撒大地。
  刘彻走出宣室殿的大门,看着从殿堂的屋檐上,倾斜而下,汇入未央宫发达的排洪泄洪管道中的雨水。
  刘彻的眉头有些拧,脸色不太好看。
  这场灾难,给汉室关中的农业生产生活沉重一击。
  持续六天的连绵大雨,仅仅在长安城里,就造成了沿河数十处居民区被洪水淹没的悲剧。
  更有十余人死亡。
  至于长安城外的辽阔关中平原,洪水造成的损失,就更是让人心悸。
  过去数日,地方官就已经报告了数十起因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等灾害造成的村寨损毁事件。
  郑国渠有十几处渠道被洪水和泥石流冲毁,需要重新修葺。
  但也不是没有好消息。
  在这场灾难中,不少官员,脱颖而出。
  政绩最突出的,莫过于汲黯的表兄弟上林苑的苑监司马安。
  这个在刘彻的前世,吊打了河东官僚系统的大牛,在发现了上林苑的各水系的水位暴涨后,立刻就率领上林苑的杂役和驻军,冒着大雨,不分昼夜的巡视河段,在危急时刻,他甚至带头带着士兵,抱着秸秆和木柴,跳入水里,堵住了决堤的缺口,使得整个上林苑在这次大雨中,几乎没有受到什么影响。
  司马安的事迹,迅速被报到刘彻案前,因而被成为典型,立刻就从上林苑苑监,提拔为京辅都尉。
  司马安也因此成为了汉室六十年来,第一个非列侯非外戚出任京辅都尉的官员。
  但总的来说,这次的灾难。
  再一次的确立了刘彻君权天授的地位。
  上一次,江都的风灾,关中百姓并未有切身体会,所以,也就是个肤浅的印象。
  而这一次,刘彻成功的预警了关中的灾难,并提前做出了部署、动员,将损失降到了最低,挽救了数以万计家庭的生计。
  这立刻就将刘彻的地位,推到了一个前无古人的地步。
  现在,刘彻确信,从今以后,至少在关中,他将真正成为那个言出法随,口含天宪的天子。
  宫中上下,看向他的眼神,更是崇敬中带着敬畏和膜拜。
  自三皇五帝后,中国再次出现了一位能自证自己君权天授,受命于天的现世神。
  “朕即天下!”刘彻眉头舒展开来,双手撑开,大笑着道:“朕即国家!”
  周围侍从宦官,连忙跪下来,唯唯诺诺,不敢出声。
  这时,颜异从宣室殿外拾级而上,见到正在装逼的天子,立刻就跪下来,拜道:“陛下万寿无疆!”
  至于先前皇帝的那两句装逼话,颜异只当自己完全没听进。
  道理很简单,有些话,只有皇帝能说,臣子哪怕是附和、拍马都是不行的。
  这就好比,当初刘邦在雍县视察,看着雍县的四位天帝,觉得很不妥当,一拍屁股立了黑帝。
  那么多大臣,谁敢拍马或者异议?
  “何事?”刘彻问道。
  “回禀陛下……尚书郎领《新农书》编辑事臣商容方才禀告微臣:赖陛下天威,群臣用力,臣容等今已编篡完成《新农书》全书,计十七卷,用文八十二万余字,绘图千一百三十七张,引例千八百二十五,遍访关中老农及郡国力田,八百二十四人……”颜异大喜报告着说道。
  刘彻闻言,脸上也是露出喜悦的神情。
  《新农书》这是他在当太子时就开始主抓的工程了。
  虽然登基以后,对这个事情的关注度不再向当太子时那样日日关注。
  但是,相关的政策扶持和资源倾斜,却从未落下半分纰漏。
  这从历任《新农书》总编就能看出来。
  颜异、汲黯先后都曾一度出任过《新农书》的总编。
  现任的《新农书》总编,虽然名头不如汲黯、颜异响亮,但在当初太子宫潜邸大臣中,也属于佼佼者。
  刘彻让其担任《新农书》总编,也是想要磨砺和培养对方。
  “即已成书,马上命进献至朕前,朕将亲览焉!”刘彻高兴地说道。
  四年编一书,在这个时代来说,简直是个奇迹啊!
  想当年,萧何山寨秦律,删减增订成为汉律,也花了三年多。
  后来刘安编辑《淮南子》二十余万字,花了将近七年。
  如今《新农书》四年而成,堪称神速!
  当然,这跟国家的全力支持分不开!
  《新农书》自立项以来,就受到了刘彻的全力支持,前后起码有三千多名官吏、学者加入编辑和录文工作,单单是财政拨款,刘彻前后就投入了将近千万钱。
  相当于每个字几十钱。
  这样的投入,堪称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国家编书行为。
  一个时辰后,已经编辑整理完成的全套《新农书》被搬到了刘彻面前。
  因为《新农书》用的是白纸载录,所以很轻便,总计二十一卷的全文,也就装了一个小木箱子而已。
  这在过去,简直是不可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