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魔刊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我要做皇帝-第88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虽然平陆候占尽优势,但,楚王之位,至今没有确定,这就说明,红候也不是没有底牌。
  比起这楚国的兄弟相争。
  南方赵国的争夺,就更加激烈而充满火药味。
  先帝十一子,除了没有成年的那几位外。
  常山、淮南、中山乃至于眼前的这位江都,都是虎视眈眈。
  兄弟内讧,已经不是预测,而是事实了。
  本来,眼前这位应该是胜券在握的。
  但……
  奇怪的地方就在这里。
  今上怎么也不肯策命自己的手足,素来最亲的江都为赵王。
  但他对常山、淮南、中山等其他兄弟,也没有表示支持。
  而是将这个决定的权力,交由东宫太皇太后决定。
  太皇太后是个什么人?袁盎太清楚了!
  说的好听点,那是一个总是在想要维系一团和气,你好我好大家好的慈祥祖母。
  说的难听点,就是优柔寡断,妇人之见!
  老太后,耳根子太软。
  今天,常山王哭一哭,她就倾向常山,明天淮南王再闹一闹,她又觉得淮南作为先帝长子,不能继承国家,反而要被打压,确实挺可怜的,后天,中山再来卖个萌,她又改主意了。
  楚国的事情也是如此。
  于是,拖延至今,楚国与赵国,虽然还顶着诸侯国的名义。
  但国君却空缺四年有余。
  俗话说得好,夜长梦多。
  这事情,也就是这样。
  拖的越久,变数越多。
  以袁盎所见,一场空前规模的刘氏同宗混战,已经拉开了帷幕。
  围绕楚赵两国的争夺,以及齐鲁那五个诸侯王国的瓜分,宗室内部,恐怕免不了要来一次大洗牌,甚至于可能产生颠覆性的剧变。
  当今坐视这样的情况发生,恐怕……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袁盎在心里说道:“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嘿嘿嘿嘿……”
  “今上,可是太宗皇帝指定的隔代继承人啊……”
  内心的深处,袁盎冷笑不已。
  春江水暖鸭先知,作为汉室政坛不倒翁,袁盎的鼻子,可比谁都灵!
  更何况,他如今在这江都国,远离长安纷纷扰扰,这让他看得更加清楚!
  刘氏内部,不是有可能要剧变,而是剧变已经在萌芽,在酝酿,在蠢蠢欲动。
  最终……
  袁盎的脑海里,出现了那位他当初看好,但最终无情的将他逐出长安,流放至此的天子的背影。
  这可是一个无情无义,绝情绝义的冷酷帝王。
  当年,秦始皇奋七世之余烈,用虎狼之师,并吞天下,建立第一个大一统的中央帝国。
  但在那之前,秦始皇先做了什么事情?
  先诛嫪毐,囚太后,再杀吕不韦!
  当今天子,虽然没有这些桎梏。
  但是……
  你能相信一个志在天下,胸怀万国,想要建立远迈父祖,比肩甚至超越三王伟业的帝王,会容忍有一个能与他分割权柄的人存在?
  哪怕,此人,并不在意争权夺利。
  哪怕,此人,也不想也不能与他争锋。
  然而,任何一个大权在握的帝王,都不会接受,自己的地位,还能被另一个势力威胁,哪怕,只是名义上的,理论上的威胁,都不被许可!
  作为四朝元老,袁盎见过了大风大浪,也目睹过血雨腥风。
  他至今对两件事情,记忆深刻。
  第一件事情就是郅候之死。
  第二件事情,就是淮南厉王之亡。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
  这可是当今自己亲自说出口,并且还付诸实际的政策。
  当今连在几千里外的异族,不用中国文字制度,都要勃然大怒,觉得是对自己和汉家的冒犯。
  他能忍得了还有人能在名义上凌驾于他?
  袁盎摇了摇头!
  这是不可能的……
  尤其是近来的发生的事情,更佐证了这一点。
  济南王自杀,淄川、胶西、济北、胶东、齐,纷纷上书请罪。
  但只有胶东和齐王的请罪书被天子驳回,而其他三王,则被严厉训斥,用词之严苛,责备之深,简直就是磨刀霍霍。
  其后,大将军窦婴,忽然去职,贬为清河郡郡守。
  未央宫北门卫尉窦固引咎辞职,卫尉李广更是被用一个轻车将军的名头打发去了陇右。
  长安城里,外戚的力量,达到了自诸吕剪除后的低点。
  薄窦两家,甚至连一个司马都指使不动了。
  然而……
  这与吾何干?
  袁盎微微抬头,看向自己眼前的这个江都王。
  江都王阏,在外人眼里,这是今上的手足骨肉,是汉家未来的梁王第二,是南国的柱石。
  但……
  在袁盎眼里,却非如此!


第900章 风起南国(二)
  刘阏此时的自我感觉是非常好的。
  他在江都为王四年有余,虽然本身能力可能不突出。
  但是,前后辅佐和帮助他的,却都是当世有数的长者!
  先由冯唐、张释之,后有卫绾、袁丝。
  除此之外,作为当今最亲的手足,江都所获得的政策和优待也是最多的。
  时至今日,江都国已然成为这东南之地,最富庶的王国。
  民间甚至有民谣传唱:小邑犹有万家藏,稻米流脂粟米白……
  士林舆论也对他这个大王大为称颂,认为他是“贤王”。
  在这一片歌功颂德之声中,刘阏当然是难免膨胀起来。
  毕竟,他今年尚且不过二十岁。
  那里经得起这样的鼓吹。
  听着袁盎的奉承,刘阏更是得意不已。
  只是,想起自己的皇帝大兄,他微微一缩脖子。
  他胆子向来不大,甚至是诸兄弟里面最小的。
  更何况,不久前,济南王刘辟光的下场吓死了几乎所有汉室诸侯王。
  没看到,连庐江王刘勃都老实了吗?
  只是……
  邯郸的诱、惑,让他难以自抑。
  他很不喜欢江都,尤其不喜欢广陵。
  这里的饮食习惯和风土人情以及气候,让他有些难受。
  他的心,一直在往北边飞。
  倘若赵王人选早已确定,他大概早就死心了。
  但偏偏,邯郸王宫,长久无主。
  这让他如何能按捺得住内心深处蠢蠢欲动的思乡之情?
  他将身子微微前倾,看着自己身前的袁盎。
  “太傅……”刘阏缓缓开口,试探着问道:“以公之见,赵国社稷,当谁主之?”
  虽是试探,但言语之中,却有着舍我其谁的气势。
  刘阏也确实觉得,诸兄弟之中,除了他,没有人有资格再能为今上坐镇邯郸,监视赵国,居高临下,鞭策齐鲁了。
  他将视线移向车帘之外。
  道路两侧,渠道交错,流水潺潺。
  有些地方,甚至还有水车矗立。
  遥远的地平线上,炊烟袅袅,有鸡犬之声相闻。
  虽是冬日,但这旧吴之地,却依旧生机勃勃。
  数不清的百姓,跋涉在江水之中,行走在田野之间,或忙着清理河道淤泥,整修渠道,道路、桥梁,或是在拖拽船舶,牵引巨木。
  而在视线所及之外的江都国各个城市,繁荣昌盛,秩序井然。
  甚至,连一个乞丐也没有了!
  江都,成为了关中之外,当今天下第二个在全境之内消灭了乞丐的福地。
  这是以前吴王刘濞也办不到的事情!
  现在,却在他手里办成了!
  虽然,这些事情,其实他什么力气也没出。
  都是冯唐和张释之在的时候制定和规划的,甚至,干脆就是中央下来的官吏在督办。
  他这个大王,所要做的事情,不过是点头同意而已。
  甚至……
  连反对的意见,也不许提!
  但这并不妨碍刘阏自我感觉非常良好。
  袁盎当然听得出刘阏话语中的意思,也能明白,这位大王的想法。
  在袁盎看来,这位汉家的江都王,其实就是一个没长大的孩子。
  他被自己的兄长远放到这东南之地。
  倘若那位兄长不闻不问,甚至哪怕冷淡一些,或许他都会认命。
  但偏偏,当今那位,对自己的这个弟弟,简直是好的有些过了头了。
  一年四季,从长安来往江都的使者络绎不绝。
  他们将皇帝哥哥的关怀与赏赐,带来东南边陲。
  甚至每年都会诏回江都王,慰留长安往往半个月,甚至月余时间,直到大臣们都看不下去了,开始上书,请求江都之国。
  当年太宗对待淮南厉王,先帝恩遇梁王,也不及此。
  这难免会让江都心里产生些不该有的期待和不该有的奢望。
  讲道理的话,假如是过去的袁盎,他大抵会极力劝谏,陈述厉害关系,打消自己君王的企图和念头。
  但是……
  现在,袁盎自己也想回到长安,回到权力中心。
  他还想与晁错,继续再战三十年。
  为了能够回到长安,袁盎不惜一切。
  而眼前这位大王,就是他回到长安的最好阶梯。
  “以仆臣所见,当今天下,最合适入祀赵国社稷,启一世代之新者,非大王莫属!”袁盎长身拜道:“当今,淮南冷漠,常山骄躁,中山有疾,唯大王仁德恭孝,为天下敬仰……”
  刘阏听也是高兴不已。
  虽然以往他也听过了许多类似的议论。
  毕竟,与他的兄弟们相比,他这个老三,可谓是样样都占尽优势。
  淮南王刘荣,虽是先帝长子,国家宗长,但素来跋扈,而且不服今上,常常私下议论说:吾乃长子,先帝本当立我……
  又偷偷的找了一堆谋士,日夜谋划,散播了许多“谣言”。
  这些“谣言”里甚至有些内容让人连想都不敢想……
  譬如,先母妃粟氏之亡……
  譬如,今上不追封生母,仅以太妃之礼而待之。
  譬如,对粟氏外戚的冷漠和抗拒与对薄氏的恩宠和拉拢。
  就差没直接说:当今之所以得立,盖无耻媚之以薄氏而已!
  甚至潜台词之中,也未尝没有暗指当今对生母不孝的指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