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魔刊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我要做皇帝-第90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听着记忆里熟悉的鼓乐筝鸣,看着眼前熟悉的山河家国,再望着远方可能的家乡故土。
  战俘们泪流满面,痛哭不已。
  他们虽然大都不懂对面的汉军奏响着乐章与诗篇之意。
  但音乐,是不需要文字,就能直抵人民心灵的。
  低沉的乐声和婉转的吟诉,让他们不由自主的回忆起了心底最柔软的那些部分,那些曾经淡忘的乡音故土。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兰陀辛听着这些乐声,这些吟唱的婉转之音,他的心里面就莫名的暴躁了起来。
  马邑之战后,兰陀辛认识到了,必须向汉朝学习的重要性。因此,他现在已经在恶补汉朝的文化和历史。
  虽然,像《诗经》这样的高深内容,他暂时还没有能够涉猎到。
  但是,这并不妨碍他能听懂和理解其中的一些意思。
  “汉朝人真是欺人太甚……”兰陀辛握着双手,在心里面大吼着。
  从来,都只有匈奴人骑在别人脑袋上耀武扬威,何时,匈奴人有过今天这样的待遇?
  他虽然不能理解那些诗句里的意思。
  但他却清楚,汉朝人绝对不会无的放矢!
  果不其然,在经过了一段低沉婉转的吟唱后。
  对面的汉军阵中,忽然金铁击鸣,鼓声浓烈,吟唱之声,忽地变得慷慨激昂而神圣。
  咚咚咚!
  在战鼓的轰鸣声中。
  锵锵锵!
  在金铁的击鸣声中。
  汉军的将士们齐声高唱起来:“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
  在远方十里外的一处山岗上。
  一个头发须白,微微颤颤的老头,在几个匈奴贵族的簇拥下,侧耳倾听着从远方传来的乐声和吟唱。
  “诗之采薇啊……”老头嘶哑着声调,阴阳怪气的冷笑着:“采薇采薇,曰归曰归!”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哈哈哈哈……”
  “姓刘的,你们欠我的,怎么没想起来要还啊?”
  “谁愿意背井离乡,被发左袵?”他抬起头,满脸狰狞:“这是你们逼我的!”
  “我当年就发誓了!”他咬着牙齿,手指都掐进了肉里面:“必我行也,为汉患者!”
  他就是中行说。
  明史记载的第一位汉奸。
  第一个主动投靠敌人,而且,全心全意的帮着敌人对付自己的祖国的人。
  当然,中行说是不这么认为的。
  在他眼里。
  他仅仅只是想报复刘氏皇帝,报复坐在长安城宣室殿里的那位。
  即使今天,那位皇帝已死。
  但,只要宣室殿里还坐着那位皇帝的子嗣。
  他就不会停止报复。
  反正,他是阉人。
  所以也就不在乎什么子孙后代,列祖列宗了。
  “你们得意不了多久的……”中行说在心里发誓。
  他在北海的冰天雪地里,一直强撑着不死。
  就是因为仇恨在支撑。
  “在死之前,我定然让刘恒和他的后代知道,他们做错了一件怎样的事情!”
  ……
  换俘仪式依然在继续。
  汉匈双方押解而来的俘虏,都被驱使着,列队来到两军之间的中央。
  “开始吧……”魏尚挥了挥手说道。
  “好!”兰陀辛也点点头。
  两边的战俘开始交换。
  以十人一组,进行交接。
  所不同的是,汉军这边,接回一批同胞,立刻就有军法官和文吏上前询问姓氏和籍贯。
  在他们的身后,十几辆满载了户籍文档的马车,按照着年代和地域,逐一排列。
  一旦得到战俘的姓名和籍贯,军法官和文吏马上就开始去所在马车查找档案。
  “袁处,北地郡富平县道尺乡左亭!”
  袁处面对着前来询问自己的姓名和籍贯的官吏,结结巴巴而紧张的说出了自己记忆里的家乡。
  “北地郡富平县档案!”两个官吏立刻就大声喊着。
  随即,数百个沾满了灰尘的竹简,被人推上前来。
  只过了一会,就有人喊道:“找到了!”
  “袁处!富平道尺乡左亭人,身高七尺五寸,微胖,面须白……年二十,为乡卒……太宗皇帝十六年,为匈奴所掳……”一个文吏大声说道:“父袁道,卒于元德元年春三月!兄袁直,道尺乡游徼也,仲兄袁逢,先帝二年,死王事,从弟袁懿……羽林卫左队队率!”
  然后,这个文吏就捧着那个户籍档案的竹简,走到袁处面前,看着他的模样。
  户籍档案上,清清楚楚的记着,这个叫袁处的人,身高七尺五寸,微胖,面须白,出生于吕后时期,掐指一算,到今天也才三十来岁。
  在汉室,三十来岁的壮汉,正是虎背熊腰,正当壮年。
  但眼前这个人,身形消瘦,驼背弯腰,满脸的伤疤,甚至左手有几个手指不翼而飞。
  怎么看都不像那位入伍时记载的身高七尺五寸,微胖,面须白的乡卒。
  见此情况,这文吏拿着档案走向一个看起来级别比较高的官员身边嘀咕几句。
  那官员闻言:“袁懿啊,袁子美?”
  他是兰台尚书,而且是尚书令汲黯的亲信,对羽林卫内部的那些中高级军官,也基本有些印象,甚至打过交道。
  “既然如此,将其送去长安,让袁子美来辨认吧!”
  袁处无疑是幸运的。
  他的家人和家族都还在。
  而且混的不错。
  但更多的人,却没有这么幸运了。
  “杨野……您的家人,都已经没于匈奴入侵……”
  “张志……汝妻带着孩子在十余年前改嫁了,目前查无所踪……”
  一个个坏消息,让许多人痛哭流涕。
  这个时候,就有着专门负责收容和安置他们的云中县县令出现了。
  “诸君请节哀……”
  “当今圣天子在位,嘉大惠于天下,天子命吾,收容、善待诸君……”云中县县令说道:“吾县之中,正巧还少些看守官衙门户以及打理官田之人,诸君若不嫌弃,可以先行止吾处安顿下来,再计较其他……”
  当然了,也有更幸运的人。
  譬如某位归来的战俘,在刚刚说出自己的名字时,他对面的那个接待他的文吏立刻就列流满面的跪下来,拜道:“叔父大人,请受不孝侄儿一拜!”
  而那个战俘也是浑身一战,不可置信的看着自己面前的侄子,垂然泪下。
  魏尚骑在马上,看着眼前的这一暮暮悲欢离合的景象,眼眶也有些湿润了。
  他已经老了。
  再过两个月,就将卸任云中,归养家园,颐养天年。
  在卸任之前,能看到那些因为战争而被掳被劫的同袍手足归来。
  这对他是莫大的安慰。
  但是……
  这还不够!
  匈奴人还未付出代价,还未遭遇到对等的报复!
  所以……
  “襄公复九世之仇,春秋大之!”
  “君子报仇,十年未晚,百年不迟!”


第915章 楼船的脑洞(一)
  春天的脚步越来越近,新化城也渐渐的陷入了一种奇妙的氛围中。
  贾金旺就是在这样的微妙时刻来到的新化城。
  他是在一个月前,带着七八个小弟,乘上隆虑候订购的那艘捕鲸船从广陵出发,进入大海,然后沿着海岸线,直趋的新化城。
  与他一起来到此地的,还有三百多名隆虑候招募的江都水手和民间的豪杰。
  只是,这一入新化城,贾金旺就有些目瞪口呆。
  “这新化的物价还真是……”
  贾金旺看着城里面那一个个车水马龙的店铺,砸了砸舌头。
  一石粟米,在这里能标价一百钱!!!!
  一斤盐直接喊道了二十钱!!!!
  而且,全部只要五铢钱。
  四铢钱跟三铢钱,有多远滚多远。
  当然,黄金人家也是要的。
  沙金一斤,折钱一万!
  但这还不是最让贾金旺惊讶的。
  真正让他目瞪口呆的是那些穿搜于市井之中的车马。
  每一辆的车马身上,都满载了一件件美轮美奂的艺术品。
  有木雕的,也有石刻的,这些器皿,基本都是凤鸟或者烈日之轮的模样。
  许多凤鸟的眼睛,甚至用上了美玉乃至于珍珠作为点缀。
  沿街的许多店铺中,更是堆满了木屑和石粉。
  看样子,这些器皿与艺术品,都是这些店铺里的工人,一刀一刀雕刻而成的。
  而在街道之上,游荡着一些蓑衣褐服的游侠儿。
  这些人举着一块块木牌,沿街吆喝着:“某某工坊招工,能善木匠或石刻者,日薪三百钱,日结,某地某某具保,童叟无欺!”
  “这是怎么回事?”贾金旺看着疑惑无比,于是,悄悄的找到了带自己来到这新化城的同族,一位在隆虑候陈嬌手下担任队率的贾嗣。
  “还不是沧海君闹出来的名堂!”贾嗣闻言,嗤笑一声,解释道:“沧海君金信在去岁秋九月上书天子,请求归祭曲阜云阳山,以祀先祖!”
  “那东边的真番也跟着凑热闹,也附会自己乃是青阳氏之后……”
  “乱弹琴!”
  贾嗣沉声说道:“这沧海君说自己乃青阳氏之后,先祖为少皋帝之子……还情有可原,毕竟人家乃是当今陛下首肯和承认的穷桑之后,青阳氏之嗣,但这真番却是……”
  “礼乐崩坏啊!”贾嗣学着文人士大夫的模样感慨一声。
  谁说不是呢?
  青阳氏之先为穷桑氏。
  穷桑氏乃诸夏先王。
  至今被供奉在雍县的五帝庙之中,作为五方天帝之一的东方少皋帝,受天下香火祭祀。
  哪怕当今天子也要执礼而拜,再拜而顿,恭拜一声:帝君。
  如此高贵和崇高的血脉,如今却被这些东夷的夷狄,竞相附会。
  但是……
  贾嗣看着那些满载着各种艺术品的马车,长叹一声。
  谁叫这些狗大户有钱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