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魔刊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我要做皇帝-第92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譬如,太甲杀伊尹而还政,戳破了贤王明君的记忆。
  当然,还有着曲沃代晋这个春秋最大的手足相残,兄弟相争的丑闻的详细记载。
  刘彻一边看,一边也感叹着:“果然,这个世界,没有什么是利益所无法驱动的!”
  舜帝那样的人,尚且都曾经囚禁尧帝。
  伊尹太甲,就跟周公辅佐成王一样的经典故事。
  到头来,却只是一出弟子杀老师而夺权的血腥惨剧。
  至于曲沃代晋,更是将政治斗争的血腥残酷一面,赤裸裸的展现人前。
  整整六十七年的同族内讧,跨越了将近半个世纪之长,最终,以弟弟全灭哥哥的后代而告终。
  “朕还是不够狠辣啊……”刘彻砸吧了一下嘴巴。
  不过,竹书所载,也未必是真。
  毕竟,这只是魏国史书。
  里面有的是抹黑其他人的黑材料。
  想要还原真正的历史,或许还需要找到剩下五国的史书。
  只是可惜,这似乎是个梦。
  因为,秦始皇统一天下后,觉得六国史书实在太不河蟹,就一把火全烧了。
  只留下了一套副本,存放在咸阳王宫中。
  秦始皇驾崩后,这些史书与他一起进入了骊山地宫。
  除非掘开秦始皇,或者其他六国先王们的陵墓,才有可能凑齐这七国版本的史书,然后求同存异,寻觅到最接近事实的真相。
  但,很显然,这不是刘彻能做的事情。
  旁的不说,现在的技术根本不可能保证挖出来的文物能得到有效保护。
  再说,挖人祖坟,这是要遭天谴的。
  至少在封建时代,没有皇帝敢明目张胆的那么干。
  所以,刘彻也就拿着竹书当小说看,这么一设定,看起来还蛮带感的。
  正看得兴起,王道走过来在他耳边说道:“陛下,安东都护府都督急报!”
  “拿来给朕看看……”刘彻伸手接过来一看,顿时脸色大变。
  “来人,准备笔墨!”刘彻下令。
  不多时,就有宦官献上笔墨纸砚。
  刘彻提笔蘸墨,写下一道命令,然后加盖自己的皇帝玺,道:“立刻八百里加急送往新化,命令薄世,依令而行之!”
  “诺!”立刻有侍从官领命,捧着命令离开。
  “想不到,还真是红山文化的遗迹……”刘彻摇了摇头:“只是可惜,时机不对啊!”
  以现有的技术,根本不可能对这些先人和先民留下来的遗迹进行完整保护和开发。
  既然如此,那就只能保存!
  所以,刘彻明明知道安阳地区的地下深埋着无数殷商龟甲和青铜器,也没有任何作为。
  当然了,老刘家向来雁过拔毛,不会放过任何捞好处和装逼的事情。
  此事,也是如此。
  “立刻传召给所有九卿和列侯,命令他们即刻入宫见朕!”刘彻接着下令。
  ……
  一个时辰后,丞相周亚夫率领着九卿和列侯们,来到了刘彻面前。
  需要说明的是,现在汉家的九卿,其实已经变成了七卿。
  宗正刘礼病逝后,刘彻还没有找到合适人选,所以也就那么放着了。
  反正,一时半会也用不到宗正。
  至于另外一位九卿内史田叔年老,刘彻已经下诏不用让他上朝了。
  而且,下一步,刘彻在酝酿进行改革。
  当年,他在太子、宫中曾经试行了一段时间的三省六部制。
  最后刘彻发现,这三省六部制,虽然好用。
  但却极有可能诞生出皇帝也无可奈何的官僚系统。
  所以,刘彻决定,进行进一步改革。
  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细化各个巨头的职责和负责事务,明确每一个人的任务和要求。
  当然,这么大的动作,不可能一道命令就可以解决。
  需要时间进行调整。


第936章 雁过拔毛(二)
  “臣等参见陛下……”
  因为不是正规的朝会,属于皇帝忽然召见群臣,所以,群臣也没有跟朝会时一样,大礼参拜,只是微微躬身致意。
  “陛下诏臣等前来,可是有要务?”丞相周亚夫抬头问道,露出了厚重的黑眼圈。
  最近,汉家丞相府和御史大夫衙门,是彻底忙成了狗。
  去年秋八月,地方上报的去岁新增户口和土地的数据,到了现在,已经到了必须确认和核实的时候了。
  再不把这个事情搞定,再过三个月,就又到了确认户口与土地增殖情况上报的时候了。
  在秦汉两代,户籍与土地的管理,严格无比。
  法律将天下的百姓,无论贵族官民奴婢,统统分为五个群体:王侯、官、民、市、奴。
  编户齐民的罗网之下,鲜有人能逃脱律法的管辖。
  当年,秦朝时,秦始皇的亲信,大宦官赵高犯罪,依然被依法除去官籍(史记·蒙恬列传)。
  到了汉室,对人口和土地的清查以及管理,比之秦朝,有过之而无不及。
  这是因为,汉室政权,比秦朝更依赖算赋。
  老刘家的皇帝,隔三岔五,就要宣布“其除田租”“除田半租”。
  对土地田税的征收,是能少就少。
  于是,国家财政严重依赖于田税之外的另一个大税收入,也就是所谓口赋,实则就是人头税。
  汉律规定,所有人,包括诸侯王和列侯,每年需要缴纳一算(百二十钱)的税赋,商人和奴婢倍之,另外,年十五还不嫁人的女性,也倍之。
  到刘彻即位,宣布商人的人头税,加了一条,汉人奴婢以五倍之。
  这笔人头税的收入,在整个汉室至今五六十年的历史中,在多数时候,是超过了田税,甚至是国家最主要的经济来源。
  汉室天子也借此政策,完成了其君权凌驾于一切之上的铺垫。
  道理很简单。
  自周以来,税赋分开。
  税是国家开支,用来养官吏,以及应付平时开支。
  而赋则是天下百姓和官民,供养天子,为其营造宫室、陵寝以及编组军队,抵御外侮的。
  当皇帝的小金库里的钱比国库里的钱多的时候。
  丞相、百官,自然都要给皇帝跪下唱征服。
  因此,汉室对户籍的管理,实际上比土地严苛。
  至少土地允许买卖。
  而户籍,却禁止随意脱籍。
  依照汉律规定:诸脱户籍,家长徒。
  家族里有一个人脱籍逃亡,户口本上的户主就要被叛徒刑。
  太宗皇帝时,车骑将军郅候薄昭也曾经写信给淮南厉王刘长说:亡之诸侯,游宦士人,及舍匿者,论皆有法。
  而事实也是如此。
  太宗皇帝十四年,河内郡守坐“知亡人脱亡名数,以为保,免”。
  一位相当于省委书记的巨头,因为企图亡匿一个脱籍者,被摘掉了乌纱帽。
  但在目前,汉室的情况,却并非是逃亡百姓过多,以至于朝廷不得不收紧律法,严苛打击逃亡士民。
  目前,汉室国家总体上轻徭薄赋。
  皇帝慷慨大方,挥挥手,就是田税三十税一,赋税永不加赋。
  在实际上,普通自耕农和小地主甚至佃户,并不需要逃亡和隐匿。
  因为,假如他们逃亡和隐匿在那些豪强地主名下,在实际上,他们要遭受更严重的剥削。
  就像齐鲁地主那样,地主豪强不把自己的奴婢的最后一滴血榨干是不会罢休的。
  更何况,著籍对普通百姓的好处,远远大于坏处。
  首先,就是可以合法的保护自己的人身安全与财产安全。
  依照汉律规定,被登记在册的土地和家宅以及个人财产,受到国家保护。
  土地买卖需要由官府作保,并登记在册。
  没有人敢随意侵害和伤害他们的合法权益。
  记载在石渠阁档案里的那一个个各种坐“伤人”“侵人民田”“不偿人责”“役使过律”而被一撸到底的列侯,足以惊醒大多数贵族。
  至于地方上的豪强要是敢随意横行不法,那么,地方郡守一定很乐意在给自己增添一笔政绩。
  当然,这并不一定。
  毕竟,法律是死的,而人是活的。
  地主权贵和官僚有太多办法对抗法律了。
  但总体而言,当前天下,大体平稳,小老百姓即使活不下去了,也还有路可走,无论是南下去东海郡拓荒还是北上安东,都是一条路。
  官府还会统一组织,安排路上食宿呢!
  至于关中就更简单了。
  地主稍微苛责一些,人家就跑去上林苑了。
  只要勤劳肯干,是饿不死人的!
  其次,著籍还可以获得赐爵,汉家的爵位是可以变成钱的,皇帝隔三岔五的赐爵,其实就是在发放福利,百姓可以在自己日子过的艰难的时候,卖掉自己的爵位,而买主通常是商人和地主。
  所以,当前天下户籍工作的重点其实并不是瞒报和漏报,隐匿人口。
  因为地主和豪强们,早就被酷吏们“调教”好了,没有人敢在没有收买好地方官前就能安全无虞的瞒报和隐匿人口。
  何况,现在瞒报和隐匿人口在经济上并不划算。
  所以,现在汉室的户籍问题,实则是地方官虚报和乱报人口与土地数量。
  为了升官,下面的官员,尤其是关东的地方官,没有什么事情是不敢做的。
  区区捏造户口和田亩数量,又算个什么?
  有良心的,虚报个一成,没良心的,虚报三五成。
  这样,就能将自己的政绩做的漂漂亮亮。
  反正山高皇帝远,朝廷也很难发现自己的诡计。
  许多的官僚,都是通过这样的手段,得以升迁。
  直到刘彻即位,考举盛行,才开始让这个问题浮出水面。
  下到关中地方亭里的考举士子们,不止一次向丞相府以及御史大夫衙门,甚至直接上书刘彻,指出他们在地方看到了很多“不存在”的户口和土地。
  明明他的官署的档案里,在某地有几户人家,还有土地,但跑过去一看,啥都没有,光秃秃的,不是山林就是荒坡。
  此事,引起了刘彻的注意。
  虽然讲道理的话,这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