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魔刊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我要做皇帝-第97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在另外,大豆等豆类储量,也在增加。
  因为国家收购豆类,而且,鼓励百姓套种大豆。
  所以,现在在少府,库存了超过五十万石的各种豆类。
  此外,还有数十万石的豆渣和豆饼等大豆榨油后的副产品。
  这些豆渣和豆饼,都可以作为饲料,从而减少军队,尤其是骑兵部队的粮食需求。
  目前来看,关中至少可以抽调三百万石以上的粮食(包括豆渣、豆饼)转输到前线的云中、雁门和代北。
  有了关中的粮食补充后,刘彻总算是勉勉强强,凑足了河套会战所需要的基本粮食。
  至少,高阙战役的粮食,是不缺了。
  只是……
  一次河套作战,就掏空了整个国家的粮食储备。
  这让刘彻有些无语。
  “必须加快小麦的推广和种植面积了!”刘彻在心里对自己说。
  小麦取代粟米,成为北方主要种植作物,在历史上,曾经用了一千年。
  这是巨大的传统的惯性在作用。
  想要加速这个进程,刘彻就只能用出绝招——提价!
  现在,少府的小麦收购价格,大约是每石小麦四十钱,有些时候甚至三十五钱。
  比起粟米价格,低了十钱以上!
  对农民来说,种植小麦和种植粟米,在经济上,其实是一样的。
  甚至,种植粟米比种植小麦,获利更多一些。
  而且,小麦比粟米,需要更多的人力物力来照顾。
  所以,哪怕在关中,除了上林苑,是因为少府在强力要求种植小麦外,其他地方,百姓一般是用上田来种植粟米,作为家庭的食物,而用下田,种植小麦,来缴纳赋税和卖给少府。
  老百姓可聪明的很。
  自己家,当然要吃最好的食物!
  哪怕,虽然现在,有着面食和各种馒头、包子的出现,使得小麦在口感上胜过了粟米。
  但,麦粉研磨,需要时间和人力。
  除了地主,谁能有那个闲工夫呢?
  自然,百姓会用脚投票,依然坚守着粟米为主食的传统。
  要改变这个困境,就需要国家承担更大的责任。
  甚至,吃上一定的亏。
  必须要让百姓种植小麦的利益,多于种植粟米,他们才会选择多种小麦。
  “今年的小麦收购价格,给朕提高与粟米一般的水平!”刘彻对着汲黯吩咐。
  后者微微愕然。
  搞不清楚刘彻的意思。
  要知道,小麦提价,必然会导致少府的支出增加。
  一百万石,就要增加一千万钱!
  而关中去年的小麦产量,接近了四百万石。
  换句话说,天子眨眨眼,就要将至少四千万钱,丢到水里。
  只是,这少府的钱,就是天子的钱。
  天子爱怎么挥霍,就怎么挥霍。
  哪怕他要耗资数十万万去修个宫室给自己当游乐场,大臣们也只能干瞪眼。
  更何况,这种让利于民的事情?
  汲黯只能选择点头领命。
  刘彻看着汲黯,解释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是故,老子曰: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欲导民之俗,必以利之,百姓得到利益,自然就会遵循国家的意志,反之,则不然!”
  这是自然,在中国,无论什么时期,只要有钱赚,有利可图,大家就都会一窝蜂的去做。
  后世的太史公做史记,写货殖列传,就能清晰的看到,几乎所有的大贾,都会带动一地的商人取向。
  某地有人冶铁致富,当地,就会出现大量的冶铁作坊。
  靠贩卖致富,贩夫走卒随之增多。
  畜牧致富,则人人竞相养殖。
  这种国民性格,甚至延续了两千多年,到了后世的天朝,也是如此。
  提起温州,大家第一反应就是皮鞋、皮包。
  义乌,是小商品批发。
  广州,是贸易公司扎堆。
  甚至于,连非法的产业也是如此。
  走到大街小巷的电线杆下,老军医,十之八九是莆田的,办证,无论天南海北,都是一口湖南腔,就连诈骗,一通电话,基本也能知道,是那几个地方的。
  对于中国人来说,只要能赚到钱,养活自己的妻小儿女,他们才不在乎,到底是做什么行当。
  这个道理,古今皆然。
  汲黯则是一愣一愣的听着,仔细想想,还真是那么一回事。
  于是,汲黯就道:“伏唯陛下能明见万里,臣等皆万万不能及也!”
  这既是拍马屁,也是佩服和崇敬。
  能不佩服和崇敬吗?
  翻开史书看看,为了自己享乐,而加重百姓负担的君王,一抓一大把。
  但为了让百姓能听话,顺着自己意思去该种粮食,或者改变习惯,而宁愿自己大出血的,却是少之又少。
  在汲黯的认知里,大抵也就只有陈氏代齐时,用小斗进,大斗出的政策了。
  但刘彻却是苦笑了一声,摇了摇头。
  用钱和利益,来引导百姓,这个策略,自然是有用的。
  但,用处到底有多大,刘彻现在还不得而知。
  毕竟,传统和惯性的力量,是无比强大的。
  特别是在这种饮食习惯上。
  后世的北方人或许有很多人爱吃大米,南方人也或许有不少喜欢用包子馒头当早餐的。
  但是,其主食,却依然会是面食和米饭。
  这就跟你把一个湖南人丢到两广和苏浙,没有辣椒吃,估计那个湖南人,半个月都受不了。
  没有个几代人的时间,粟米作为北方主食的习惯是根本扭转不了也改变不了的。
  但,刘彻很清楚。
  粟米,单亩产量太少,营养也不如小麦丰富全面。
  小麦取代粟米,是历史的必然,也是发展的必然。
  想要养活这天下越来越多的人口。
  刘彻不仅仅要给他们更多的可耕作的土地,还得给他们提供更先进的技术,更好的农具,和更高产的粮食亩产。
  “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没有办法,刘彻也只能这样安慰自己。


第976章 战争的脚步(二)
  从夏四月开始,晋阳和太原的百姓,就明显嗅到了异乎寻常的气味。
  宽阔的驰道上,一辆辆重载马车,运着一车车的粟米和麦粉,循着秦始皇开辟的直道,蜿蜒向前。
  有些时候,从早到晚,穿行驰道的输送车流,就没有停止过。
  同时,驻扎在这些地区的郡兵,也纷纷动员起来,加入到了输送粮食的队伍里。
  在某些地段,甚至,有着数百上千辆重载马车或者牛车,堵塞住整条驰道的新闻。
  春江水暖鸭先知。
  代北地方的豪强,首先反应了过来。
  他们急忙写信,召回自己在外游学或者周游天下的子侄。
  同时,家里的仓储被打开。
  尘封已久的甲具和兵器被取出来了。
  然后发放给家臣和家兵。
  备战,首先从地方上的豪强开始了。
  在陇右郡,在代郡,在上郡,在云中郡,在这些北方的乡村亭里。
  一个个的地方名望家族的家兵和家臣以及子侄们,已经弓马齐备,甚至开始了训练。
  在这些地方的豪强家族、勋贵、官宦世家,有着足够的条件,让他们的子侄后代和家族家臣,接受足够优秀的军事训练。
  而,长期以来,汉室政府在这一带实行的也是全民皆兵的政策。
  在通常情况下,这些地区的豪强贵族和官宦,都跟军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不是他们家族中正有人服役于某个战功赫赫的部队,就是祖上曾经在某支功勋昭著的军队里任过职。
  骑马射箭,操练武艺,储备兵器,对他们来说,就像齐鲁地主,习读文书,长袖善舞,兼并土地一样,是天性也是生存的技能。
  因为,在这些地方。
  兼并土地,奴役和剥削乡邻所得到的利益,远远没有从军作战,立下功勋来得多。
  在这些地方,几乎百分之七十以上的地主豪强和勋贵家族,他们的地位、财富、权势甚至土地,都是通过战争,从敌人身上得到的。
  至于剥削乡邻?
  讲老实话。
  就拿上郡来说吧……
  一个土地平均亩产不过两石,甚至很多地方,才一石半,满是荒山恶土和穷山僻壤的贫困郡。
  靠剥削农民,能剥削几个钱?
  而且,这些地方民风彪悍,百姓大抵都是慷慨激昂,热血沸腾的勇士。
  大复仇主义和血亲复仇范畴最浓烈的就是这些地方。
  地主勋贵,要是敢肆无忌惮的剥削乡邻,鱼肉同乡。
  根本不需要长安派御史下来。
  当地的百姓,自己就解决了那些笨蛋!
  北地豪强,这四个字。
  不仅仅是一个形容词,还是一个动词。
  豪强豪强,不仅仅是脑子聪明,肌肉也足够发达!
  对北地豪强们来说,佃户的地租,是小钱。
  能免则免。
  他们需要的是佃户的忠诚以及拥戴,以及桑梓的认可和认同。
  就像著名的李广兄弟。
  他们家在成纪,早在李广发迹前,就已经数一数二的大家族。
  拥有良田千顷,佃户无数。
  但李氏历代,给其佃户的地租,都是少的能让齐鲁地主去撞墙的。
  李家名下的佃户的租税,只有五成!
  看似,很高!
  但实际上,这些佃户的口赋、徭役以及苛捐杂税,都是李氏包揽。
  所以,在实际上,佃户的佃租只有一成不到!
  正是靠着这样的施仁。
  李氏的家兵,人高马大,而且体魄强壮,更重要的是忠于李氏子弟,爱戴和敬重李氏。
  这使得李广得以一飞冲天。
  甚至,李氏未来能成为汉家重要的军事贵族集团,也离不开这些子弟兵的奉献和付出。
  而其他地方的豪族和勋贵,也大体都是如此。
  在这里,在这个山川萦绕,平原宽广,北风呼啸的北地边塞地区。
  几乎每一个豪强勋贵家族,都知道一个真理:以武一切。
  家族的富贵,家族的盛兴,家族的未来,家族的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