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魔刊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天唐-第26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韩建良可没有张瑄这种肚量和气度。这是一个睚眦必报之人,他或许不敢向张瑄报复,但冯锡强一个小小的县令,怎么能经得住韩建良的折腾?
  冯锡强无奈地叹息着,翻身上马,正准备回衙,突然见张瑄的一个护军去而复返。
  “冯县令!”军卒招呼道。
  虽然只是一个普通的军卒,但冯锡强也不敢得罪,勉强笑了笑抱拳道,“军爷!”
  “冯县令,永宁王张大帅让某家传话给冯县令,说冯县令尽管按律处置,一切有大帅做主。”
  说完,军卒拱了拱手扬长而去。
  张瑄这话就相当于是告诉冯锡强,如果日后韩建良报复他,自有永宁王府替他撑腰。
  冯锡强大喜,在马上躬身下去,“卑职拜谢王爷恩典!”
  冯锡强纵马归衙,心情舒爽。虽然与韩建良决裂了,但却意外地得到了张瑄的眷顾,若是能趁机投入张瑄门下,岂不是比当韩建良的门生强上百倍?
  ……
  ……
  长安县判定韩越有罪,当众将其杖责二十,然后给韩越戴上刑具,命其在长安城里游街三日。
  长安城里议论纷纷,众多权贵子弟“兔死狐悲”,纷纷被家中长辈勒令闭门不出,免得再生事端,重蹈覆辙。当然,这不过是暂时的现象,时间长了,该怎么还是怎么,该欺男霸女的还是会欺男霸女,纨绔终归还是纨绔。
  果然如张瑄预料的那样,杨国忠率领杨派众人接连上书,参奏弹劾大理寺卿韩建良,指正其“罗织罪名、诬陷大臣、纵子行凶,危害市井、贪赃枉法”等十几条罪状。
  一时间,朝野汹涌如潮,杨国忠亲自导演和发动了一场倒韩的战役,声势浩大。
  越来越多的朝臣参与进来,毕竟韩建良平素得罪的人太多太多了。
  李亨无奈,只得借韩越的案子,罢免了韩建良的大理寺卿之职。
  张瑄回京不过区区数日,便先后有两名太子党重要骨干落马,这在朝野上下引起了不大不小的震动。
  与朝中的动静相比,张瑄在永宁王府悠然自得陪着崔颖要么出城游玩,要么走亲访友,大开宴席,招待长安权贵。
  如果是有心人,便不难发现,最近张瑄的永宁王府中进出最多的当是崔氏、郑氏、王氏、卢氏这些唐时的门阀大族中人。
  门阀士族的力量盘根错节,相当强大。但经过李林甫和杨国忠两任权相的排挤打压,如今四大豪门在朝中的势力大不如前。而因为张瑄是崔家的女婿,如今又身居高位掌握兵权,在崔琚的“桥梁纽带”作用下,门阀士族渐渐有投靠张瑄并将张瑄推举为门阀士族代言人的意图。
  所谓时势造英雄。张瑄是士子出身、名臣张九龄之后、文采横溢、声名鹊起,又有高爵兵权,还是崔氏的姻亲,具备充当门阀士族“大当家”的各种条件。与张瑄联盟合作,不仅能保证士族的清誉,还能获得巨大的政治利益。
  越来越多的门阀士族子弟看透了这一点,主动登门示好的越来越多。而有不少士族子弟,甚至不惜投入张瑄门下。
  令很多朝臣惊讶的是,杨派中的实权派羽林卫右卫大将军杨涟,中立派的有“墙头草”之称的左相兼吏部尚书陈希烈,也与张瑄过从甚密。
  年关越来越近,与民间的喜庆气氛相比,朝中的气氛比较凝重。
  因为先后有两个大臣被罢官,朝中有了一个较大范围内的权力洗牌。
  张瑄没有插手朝中各部司署衙门主官人选的调配,他只是上书推荐原京兆府少尹马卢出任京兆府尹,原侍御史崔琚出任工部侍郎,很快得到通过。
  经过数日的政治博弈和利益争夺,朝中各部司寺的主官人选很快任命到位。
  个别有心人就意外地发现,张瑄在朝中的派系竟然在不知不觉间形成了。
  单以六部尚书而言,吏部尚书是陈希烈兼任,礼部尚书是杨国忠兼任,户部尚书是郑氏的郑通(原户部侍郎),刑部是卢氏的卢凌(原御史中丞),工部尚书马德惠原地不动,兵部尚书由羽林卫左卫大将军陈玄礼兼任。
  郑通、卢凌是张瑄的人,马德惠是杨国忠的人,陈玄礼则是太子党,如果再加上陈希烈这个准张瑄派,以及通过此次调整跃居高位、遍布于各衙门司署的士族门第出身的中层官员,张瑄在朝中掌握的力量已经首次压过了杨国忠。
  三足鼎立之势,渐渐向张瑄倾斜。
  当然,这只是暗中的局面。在名义和表面上,张派和杨派还是同盟军的。这是李亨力排众议坚持让陈玄礼兼任刑部尚书的重要因素。
  虽然李亨还是想继续起用张继勇和韩建良,但因为有杨国忠等人的强烈反对,以及张瑄派众人暗中的抵制,暂时只能作罢。
  ……
  ……
  还有两日就是春节。
  午后时分,张瑄与建宁王李倓从曲江池饮宴回府。
  两队仪仗进入长安城,在朱雀大街中央处分手,李倓回皇城,张瑄自回王府。
  这些日子,李倓与张瑄走得越来越近,关系越来越密切,这让准太子李豫看在眼里,恨在心上,但却无可奈何。
  李倓的仪仗队伍刚刚进了皇城的宫门,一身微服的李豫就带着几个随从自街角踱步出来,面向宫门的方向默然凝视沉吟不语。
  与最近春风得意的李倓相比,李豫的心情越来越焦躁和不安。
  上元节,李亨即将正式登基称帝,宫里和朝廷各种准备工作已经完结,连老皇帝的禅让诏书都已经草拟完成,就等待在上元节之日,张瑄率天下藩镇,杨国忠率朝中众臣,一起殷切劝进了。
  李亨称帝没有任何悬念。问题的关键在于,只要李亨称帝,他就会在第一时间册封东宫太子。
  原来李豫觉得自己的太子之位非常稳固,但从现在的情况来看,李亨似有扶植李倓的架势,这让李豫心急如焚寝食不安。
  “殿下……该出城了。”
  李豫的亲信,右卫率府长史公孙游轻轻道。
  右卫率府是拱卫东宫的军事力量,相当于东宫卫队,目前由李豫亲自掌控。
  李豫慢慢回头来望着公孙游,轻轻一叹,“公孙长史,本宫心神不宁啊!”
  公孙游心里暗叹,欲言又止。
  公孙游一直认为,李豫不该得罪张瑄,从一开始就不该。而应该像李倓一样,放低身段,主动向张瑄示好,如果能得到张瑄的支持,他的太子之位还能跑得了吗?


第314章 文字狱
  “殿下,请恕臣直言,殿下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公孙游犹豫再三,毅然道。
  李豫一怔,旋即就明白了公孙游的意思。
  李豫脸色微微涨红起来,目光有些闪烁。
  此时此刻,他也微微有些后悔,不该主动站在了张瑄的对立面上,如今悔之晚矣。但他不比李倓,李豫心高气傲,又自恃嫡亲皇孙的身份,怎么肯放下架子、放弃尊严,去主动向张瑄谄媚示好?
  李豫心里交战良久,最终还是抹不开这个面子。
  他叹了口气,转身向城门的方向行去。
  公孙游暗暗摇头,觉得有些失望。所谓成大事者不拘小节,在这一点上,李豫比李倓大有不如。
  李倓性情温和,能屈能伸,而李豫则过于骄傲了一些。
  皇族固然是主子,但问题是你这个主子还没有到“称孤道寡”的高度,某种意义上说,在很多权臣眼里,屁都不是。
  远的不说,李亨就是前车之鉴。
  李亨入主东宫十余年,但这么多年来,抛开这段监国的时间不说,之前有几个大臣把他放在眼里了?
  ……
  ……
  李豫出城去拜访王维,试图获得士族高门的支持。
  就在李豫出城的时候,长安城里一场文字狱的风波正发端于杨国忠府上。
  杨府正厅。
  杨玉环的大姐秦国夫人气愤地将手里一张纸贴递给杨国忠,怒道,“国忠,你看这诗,对我杨家人极尽嘲讽之能事,奴家看了气得一宿没有睡好觉。”
  杨国忠沉着脸接了过去,秦国夫人所说的这首诗其实他略有耳闻,是京师一个名叫杜子美的小吏最近所做,暗中在城里流传,题为《丽人行》,同时还有一首《兵车行》也在坊间悄然传播开来。
  “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头上何所有?翠微槪洞棍薮健1澈蠛嗡恐檠寡w稳称身。就中云幕椒房亲,赐名大国虢与秦……箫鼓哀吟感鬼神,宾从杂遝实要津。后来鞍马何逡巡,当轩下马入锦茵。杨花雪落覆白苹,青鸟飞去衔红巾。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
  以杨氏三姐妹和杨国忠为题材的诗歌不少了,但多为赞美谄媚,唯独这首诗暗含嘲讽。此诗虽然通篇只是写“丽人”们的生活情形,却达到了“无一刺讥语,描摹处语语刺讥;无一慨叹声,点逗处声声慨叹”的艺术效果。
  望着这首诗,杨国忠脸色阴沉似水。
  杨三姐面色涨红,气得嘴角都有些哆嗦。
  “杨花雪落覆白苹,青鸟飞去衔红巾。”杜子美这诗虽然没有题名道姓,但暗中影射她和杨国忠有暧昧关系,这让她如何能承受得了?
  杨三姐没有想到,自己退隐多时,竟然还是成为了嘲讽的对象,这种基于流言蜚语的“暗讽影射”,几乎要让她暴走。
  贵族圈里有人背后说三道四她并不在乎,但如此写进诗篇流传后世却让她接受不了。她同时还担心,如果这让张瑄看到了,又会作何感想?
  “此人是谁,胡言乱语,奴家要撕烂了他的嘴巴!”杨三姐怒火熊熊,手里的茶盏因为怒火而狠狠地摔碎在地。
  “右卫率府一个看管盔甲兵器的小吏罢了,名叫杜子美。”韩国夫人在一旁沉声道,“三哥,还犹豫什么?这种放肆小人诋毁我杨家,诛其九族都不为过!”
  杨氏三姐妹如此撺掇,杨国忠终于还是撕掉了自己大唐丞相的斯文面具,猛然一拍桌案,凶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