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库拔奚说完也是一番豁出去了。
仿佛时间停滞了一会,李渊竟不怒反笑,李建成当下向左右使了个眼色,一旁的几名唐军侍卫同时拔出腰刀。
明亮的刀子一晃,库拔奚吓得道不要,但是已迟了,几人将库拔奚砍翻在地。
滋滋!
就和剁肉一般,鲜血撒了满地都是,还飞溅到一旁几人身上。一旁其余两名俘虏都是吓了一跳,脸色都白了。
李渊拿过巾帕抹了抹手,点向一名赵军俘虏温和地问道:“不要害怕。”
“是,是。陛下。”
“你是作什么的?”
这是一名魁梧大汉,当下跪下回答道:“回禀陛下,某乃是单雄信麾下踏白军队正柯有弟。某加入赵军不到一年,之前为郑军的旅率。”
“踏白军的斥候,这么说你很有几分胆识了?”
那柯有弟看了一眼地上的尸首,回答道:“不敢,在陛下虎威面前,某不敢放肆。”
李渊的脸上露出和蔼的笑容道:“那好,你是汉人,自是比番人明白道理的。看你懂得几分礼数,读过书吗?”
那魁梧大汉道:“赵军的规矩是,队正以上要想升迁,就必须能识字一千以上,看得懂调令。某之前在郑军为旅率,所以到赵军才降为队正,所以某要想升迁就必须识字,所以也请人教了半年书,本来今年九月某就要考核的,通过了考核,某就可以升迁了。”
“哦?”李渊来了兴趣问道,“这是你单将军的规矩,还是赵军的规矩?”
柯有弟道:“是赵军的规矩,从怀荒镇以来就如此了。”
李渊点点头道:“料想来也是如此,这单雄信自己也是粗人,怎么会让部下识字。”
柯有弟连连称是。李渊随即对身旁的裴寂道:“赵军教番人汉话,让低级将官识字,你说这李重九意欲何为?”
裴寂道:“陛下,我关中府兵,不少子弟都是门阀,豪强家中子弟,自幼不仅习得弓马,还能读书识字,所以我军不缺乏有勇有谋的旅率,队正的将领。而赵军不一样,他们的兵源,多是苍头庶民,故而李重九想让士卒识字,是想将来栽培他们吧。”
李渊点点头道:“裴卿的话,朕深以为然,李重九这厮果真眼光长远,你说如刘黑闼,窦建德,杜伏威之流几人能想到这一层,为将有勇无谋是莽夫,有谋无勇是懦夫。”
说到这里,李渊看向最后一人问道:“你是何职?”
那人看见李渊畏畏缩缩地道:“回禀陛下,某是屯卫军步弓手。”
李渊问道:“弓手?可以开几石弓?”
那弓手道:“差不多两石!”
李渊脸色变了下来道:“两石?”
那弓手当下噗通一声跪在地上道:“回禀陛下,确实是两石。”
“取两石弓来给此人,让他在校场上射之!”
“诺。”
当下就有唐军侍卫将弓取给这名赵军弓手。这名赵军弓手吓得不行,不知自己做错了什么,唐军侍卫恐吓道:“射不中,就砍你脑袋。”
听了这话,这赵军弓手这才明白,当下手持弓对着校场上五十步外的靶子,连射三矢,竟是皆中靶心。
一旁旁观唐军将领都是神色肃然,李渊上前道:“你平日也是射得如此的?”
那赵军弓手道:“是的,不过某平日练得都是七十步外的靶子,三矢能中两矢!这五十步的靶子,简单多了。”
“你伙中如你这般弓手有几人?”
“比某射得好的,有三五个吧!”
“他们都用两石弓?”
“是啊,某的伙长还用三石弓呢。”
李渊对一旁裴寂道:“区区一名普通赵军弓手,竟是堪比我北衙禁军的精锐,恐怕有的将领都不如他吧。”
那名士卒听李渊夸他,当下害怕之情去了一点,露出几分得意,竟主动说起话来道:“陛下,某从军三年,每日不需干其他事,不是打熬气力,就是在靶场射箭,才有这功夫的。”
“放肆,叫你说话了吗?”一旁侍卫一声怒喝。
这名士卒当下又吓得将头埋在地上,李渊摆了摆手道:“不要吓他,此人说的话,大为有用。”
第七百五十一章 以本伤人
洛阳宫里。
李重九正审视着薛万述呈上的奏折,向薛万述问道:“你这份奏折得到的消息确实详实无误吗?”
薛万述当下十分有自信地对李重九道:“回禀陛下,这消息是我们在长安的三家倾向我军的粮商给的,还有风闻司的曹纹也是确认过的。”
李重九又认真看了一遍奏折道:“既然如此,这份奏折对我们十分有意义。”
薛万述垂下头道:“是的,陛下,李渊这一次动用京师常平仓,用给李唐北路大军补粮,常平仓内已是空了一半。另外从报告来看,今年关中歉收已是基本可以确定,关中有二十三个县县令向中书省上奏章,说无法交纳平时一半的税赋。李渊发文申斥,其奏折已被我们细作抄录了一份。”
“另外据风闻司的人调查,因为唐人不喜欢食麦,故而李渊开国之后,虽是大力鼓励民间耕战,但没有像我们大赵这般,在民间大力推广小麦,以获得春秋两季收获。李唐田间种植是多数仍是粟,梁,小麦只是部分,所以今年关中本就是灾情,加上粟米歉收导致在民间粮价大幅上升。”
李重九心底有数,粟米在这个时候仍是主流种植产品,不过粟米的缺点在于不仅不耐寒,而且产量低。这产量低是和小麦相较的,粟米的产量实低得可怜,古代关中百姓一般是不种小麦的,到了西汉时董仲舒曾上表劝汉武帝广泛种植小麦,关中百姓这才稍微种植一些小麦。
不过关中人还是喜欢种植粟米,原因无他,就是爱吃两个字。在当时人眼底,高粱为上食,粟米为中食,而小麦以及其他粮食也是下等食物,统一都称为杂粮。李渊在这一点上,也表现的爱憎分明,唐律上就写,征税以粟米为主,而粟米不足,则以杂粮辅之。
历史上小麦是到唐中后期大幅推行,那时候才改为两税法,朝廷允许征收小麦作为田赋。
而赵国就不一样,李重九就走在时代的前一步,在怀荒,御夷二镇时,就大力推广春冬小麦的种植,当地的高句丽,契丹军户努力开垦麦田种植。
而今年,李重九就准备听取林当锋,姬川的意见,鼓励河北,山东的百姓采用大豆,小麦轮作的方式种田,朝廷愿意以市价七成的价格,供给百姓麦种。至于新占据的江淮和长江流域一地,李重九的中书省也在商议,要用何种优惠方式推广当地百姓,进行稻麦二熟复种,而此事也是势在必行。
这一点上李重九与中书省的官员看法十分一致,民以食为天,虽说赵国有洛口仓,黎阳仓,源源不绝的军粮供给,但是对于农业国而言,种田永远才是王道。
为了应对今年这样不太好的年景,李唐无疑是很辛苦的,江淮的粮米无法供给关中。关中的粮食现在只能跋山涉水,从河南运输入关中,起到一点杯水车薪的效果。
对于本就粮草不足的关中而言,自己田亩的产出才是最重要的,但是长期的战乱,导致关中破坏严重,李唐又立长安为京都,导致关中人口上升,昔日的八百里秦川,远远无法供给关中百姓的食用,现在秋粮歉收已是成为定局。
再加上李唐又是粟米,高粱这样的单一经济,相对而言,赵国今年收成也是不景气,山东大旱,河北还闹了一点蝗灾,但是百姓日子却相对好过,因为李重九免了河北山东今年的田赋,百姓们只要养活自己就可以了。
薛万述道:“现在秋粮还有两个月才收上来,但关中粮价已是达七十钱一斗,长安内甚至八十钱一斗。而幽京才二十钱一斗,就算是因为去年战乱,今年遭了蝗,旱两灾的河北,山东,粮价也不过是在三四十钱一斗。”
李重九闻言对于粮价有了个大概估计,当年自己刚刚攻占幽京时,北方粮价也是很高,自己努力维持在五十钱一斗这样,民间才没有爆发大饥荒,导致幽京百姓饿死。
而现在长安,关中居然达到了八九十钱,这最受苦的还是最下层百姓,何况李唐税赋又不低,在这样的压力下,百姓唯一只有选择流亡一路了。
李重九看向薛万述道:“所以你的意思,是想劝朕命令在长安倾向我大赵的商家抄粮,再将粮草堆高?”
薛万述点点头道:“是的,陛下,微臣预计要准备五十万贯的钱,进行半年的收粮,先放出消息,说今年秋季我大赵对李唐会有大的战事,谣言一起,粮价必然因为这战乱的消息而继续推高,之后我们在秋收这一段,粮价回落时候,大举进货扫粮,预计半年之后,可以将长安的粮价推高到百钱一斗以上。”
李重九听后道:“这招实在是毒辣,但是五十万贯,你以为朕很有钱吗?今年大战,我们大赵国库也是空了。”
薛万述道:“陛下可以用今年民债来抵啊,总之此事势在必行啊。”
李重九笑着道:“这民债乃是朕从民间借贷,本就不是朕的钱,你却想来炒高粮价,我们又不从中获利,损失倒是不小,这纯粹是以本伤人,又损人不利己,这五十万贯的钱若是明年还不上,朕立即要被千夫所指了。”
薛万述垂下头道:“陛下的担忧至少要等到明年,但是我看李渊恐怕连今年都过不了,陛下,此乃不战而屈人之兵之办法,粮价一高,关中必然疲弊,百姓对李唐心怀怨言,这样李渊在关中统治力必然下落,百姓背离李渊。若我是李渊,除了迁都巴蜀,荆襄暂避之外,别无第二种选择解除如此困境。”
李重九点点头道:“不过李家父子,并非无能,我们炒粮,他们必然也会发现端倪。我们必须多找几个商家,分头买进,朕决得此事可行,交给林当锋,曹纹与你三人一并来办,切记慎重行事。”
薛万述当下行礼道:“诺。”
第七百五十二章 唐卒
河东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