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下面,继续第二个奖项,最佳勤奋奖,最佳品行奖!”这一次上来的人就多了,六个人,奖品比之前来说,少了个搪瓷脸盆而已。上台的学员一脸的满足和自豪。拿了奖品给各位师傅和东家鞠躬后,奖励仪式就算结束了。
大夫们是不会嫉妒学员的奖品滴,他们早就知道,东家准备了一个大礼包。卷烟、玻璃瓶装的美酒、各种罐头都有。不用嫉妒这些一年到头什么活都干的学徒。
作为陈燮的代表,余镰总算是完成了奖励大会主持,这个过程无疑进一步增加了他的威信。看着陈燮,余镰大声宣布:“最后,有请师尊上台做年终总结。”
好吧,回春堂的很多新名词,都是陈燮发明的,并且很快在登州各商号流行开来。
走上台的陈燮,笑眯眯的看着院子里站着的年轻人们,这些孩子都很珍惜学习的机会,实际上都很努力的学习,表现都很不错。不过嘛,陈燮还是要认为的制造一些差距,制造竞争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聪明的孩子学的快的要奖励,学习很勤奋的也要奖励,待人友善能跟同学搞好关系的也要奖励。这里走出去的未必都是合格的医生,还有管理人才,实干人才。陈燮就是要让这些孩子明白一个道理,通向成功的路很多,努力了就会被承认。
好吧,这是一次成功的忽悠!陈燮不会往外说而已,他要说的是。
“大家都很不错,都是棒小伙。今年没拿到奖,明年努力就是。最后嘛,我就不多废话了。给大家准备了点年货,走的时候去门房拿一下,都有啊!散会吧!”
大夫们还能保持淡定,年货是早就知道有的。学徒们就不淡定了,都发了银子了,还有年货?这个太不科学了吧?听说过神医厚道,每天吃的饭菜已经体现出来了。没想到……
严重缺乏人才的陈燮,把在这学习的每一个孩子都当成了宝贝,这里教授孩子的每一个大夫,唯恐他们不能尽心。所以才下了重手!只要好好干,就会让你觉得你的努力得到了超值的回报,明年你再不好好干,对得起这份回报么?
总的来说,明朝人还是很好管理的,相对要淳朴一点。
陈燮说完就闪人了,半军事化管理的学徒们,习惯性的排队领取年货。东西不多,一人一个篮子,一袋子面粉,一个纸箱。篮子里是一条鱼、三斤肉、还有一斤猪板油,面粉是十斤装的布袋,纸箱里放的是一身过年的新衣裳。
领了年货,每个学徒都是眼睛红红的,第一个学徒开了个头,给坐在一边看大家领年货的神医磕三个头,然后就收不住了。陈燮想去上个厕所都没敢动窝,不能走啊,对孩子打击太大。所以只能憋着,等五十个孩子都走了,这才去茅坑畅快的解决。
一人挑一个担子,学徒们欢声笑语的走出回春堂,相比之下,大夫们就从容多了,叫一辆独轮车,装上大包小包的年货,贴心的东家连家里几口人都知道,一人一身新衣裳都备下了。临行之前,给送行的东家毕恭毕敬的鞠躬致意,上了独轮车,满怀自豪的回家过年。
士为知己者死,来年,好好给东家卖命!
作为回春堂的老人,刘高鸣是最后一个离开的,东家的马车负责送他回家,这份待遇足以让这个一生专研医道的老实人铭感五内。就不要说,口袋里还装着一份份沉甸甸的文书,东家给的回春堂半成身股。还有啥可说的?偷偷抹了抹眼角浑浊的泪水,挺起腰杆坐直咯。
刘高鸣的家其实不远,距离登州城不过五里地的一个村子。马车停在篱笆院子门口的时候,家里的孩子都等在门口,畏惧的看着这辆在登州城里象征身份和地位的四轮马车。村子里的老少爷们也都围上来。
家里的老妻,在女儿的搀扶下,站在院子里等着他回家。过年有二十天的假期,这是东家特意照顾的。别的大夫和学徒,正月十五之前,还得轮流去回春堂坐诊值班,这也是开了登州城的先河了。
从马车上下来,感受着乡亲四邻羡慕的眼神,刘高鸣脚步沉稳。车夫下车,忙活着往下卸年货,两个大儿子赶紧过来帮忙。东西太多了,刘高鸣也是上车前才知道的。一百斤的白面,一百斤的小米,两条猪腿,二十斤干贝。六个纸箱,里头装的啥都不知道。
作为这一家的顶梁柱,刘高鸣自然是端坐中堂,看着在家务农的大儿子,客气的给车夫封了一钱银子的车钱,给人送走了。这才走出来,朝四下拱手道:“高鸣谢过四邻。”说着从随身的褡裢里取出铁皮罐装的卷烟来,交给两个儿子去散,还有就是一袋纸包糖块,本来是打算给孙儿们过年吃的,现在看来多此一举,东家早备下了。所以,也让儿子拿去,往孩子堆里抓一把撒过去,一直撒完才算。
总算是安静下来后,一家人忙着清点年货,突然小儿媳妇发出一声惊呼:“妈呀!”
众人看过来时也惊着了,一个纸箱里,慢慢的几十斤都是新鲜瓜菜。小儿子道:“难怪,搬的时候这个箱子最沉了,感情是这个。”
刘高鸣知道陈燮弄了些新鲜瓜菜,但是没想到会有自己一份。这会沉吟一番,对两个儿子道:“年后,地里的活请个人来做吧,你们都读过几年书,都去给神医老爷做事。”
这个事情,余掌柜跟他说过,一直没有答应,现在,可以下决心了。
联合商号,陈燮一副不耐烦的样子真是很欠揍。刘掌柜知道他的德行,所以也不废话了。拿一张纸递给他道:“老爷,这是总数,明天给您送庄子里去。”
陈燮看都不看,收起来便道:“没事了吧?没事了我说个事情,明年把张家庄边上的几个村子的地都买下来,能做到么?”
刘掌柜一脸的难色道:“我的神医老爷,买人好办,买地难啊!您是不知道,好地谁家愿意出手啊。”陈燮也很无语,这个年代的人,那个脑筋根本就没法沟通。
“那就以张家庄为中心,向四面扩张,有多少买多少。银子就不要送去了,明年你安排人专门负责买地的事情。”陈燮似乎要在成为一个明朝大地主的道路上一条道走到黑了。
第九十五章 买厂
腊月二十八,团练营也放假了,一个月的训练下来,这些老实巴交的农民,虽然谈不上脱胎换骨,看着也很精神了。团练服和家丁服是不一样的,张家庄服装作坊出品的棉衣棉裤棉帽子,穿着人都肿了一圈。团练没有要求剪发,就是每一个人入营之前拿石灰水洗头,免得把虱子带进营房内。带着棉帽子,这个头发就不能盘起发髻,只能用带子扎起来。
放假之前,发了饷银,每人二两银子,其他的都没了。相比之下,一墙之隔的家丁讲武堂的120名新生,完全又是另外一番景象。进学堂就得先剃头,有了之前一期的榜样,现在没有人会抗拒这个。学员服装全部来自现代,好看不说,还轻便。外头套的是呢子大衣,头上戴着圆筒帽,人人背着一个背包,里头装着学堂发的一点年货。东西不多,但是有烟有酒有糖有罐头,比起那些团练,可谓天壤之别。
这种认为制造的待遇区别,很自然的给所有人产生了心里暗示,学员高人一等。
团练是多数,学员是少数,想要进入这个少数,就得在夜里的识字班努力学习,成绩优异者,可以保送进家丁讲武堂,也可以自己报考,每半年一次考试的机会。
绝大多数的团练还是很满意这里的待遇,一年四季都有发两身换洗的服装,这在过去是不敢想象的。吃的也好,就是训练累点。庄稼汉还怕累?说笑呢。
怀揣二两银子的军饷,走进军人服务站的大厅。不是团练么?怎么这里处处都是以“军”字开头?大家不明白,但是也不需要明白,记住就行了。
二两银子的购买力是很惊人的,大多数人都选择了买粮食,剩下一点钱才会考虑别的。每个人的情况都不一样,总的来说销量最大的是小米。营房外等了很多独轮车,年节的时候当兵的钱好挣,这一点已经是经验之谈了。
三三两两的团练兵出了营房,顺利的关系好的结伴而行,一辆一辆独轮车满载着各种年货,一个上午下来营地就空了,就剩下一些主动留下来的兵丁看守营房。这些人不多,也就是十几个,这些人不是不想回家,而是比较厚道,长官提出主动报名留守时站了出来。
不过很快这些人就成为了被人羡慕的对象,因为多发一个月的饷银。用这些银子买了年货,有专人给送回家,保证家里人能感受到他当团练带来的好处。
丁子雄现在不是学员了,作为一期学员中的佼佼者,现在是团练营一队长,当初一起蹲小黑屋的难兄难弟翁正清是副队长。其他学员中,一些人被留下当了教官,几个枪法准的,被单独选了出来,每天接受一些特别的训练。更多的跟两人一样,在团练队中担任各级长官。以前被教官折腾的很惨,现在这一套都被用来对付这些心菜鸟,翻身做主人的滋味真不错。
别看他们都很风光,大家心里都明白,一旦真的要上战场,他们都得站在最前面一排。这是军官守则上清楚写明白的,你可以不遵守,一旦逃跑或者后退,上级军官在战场上就地处决你。
作为队长,丁子雄是队里最后一个离开的,同行还有翁正清,两人的家可谓南辕北辙,出了营房走一段大路就得各奔东西。独轮车是早就租好的,一人一车年货,在一车岔路上分手后,各自上马而去。军马是队官一级才能拥有的待遇,这个团练营本身就是一个等级森严的地方。明朝人对此有很高的认同感。
翁正清现在的饷银是每个月18两银子,丁子雄比他多2两。差半级就是2两银子的差别。实际上饷银最高的不是这队官一级的,而是那些枪法特别好和一些身手好的人组成的特别小队,他们拿的饷银是22两。为什么拿这么多,看看人家的训练就知道了。大冬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