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魔刊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男儿行-第27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然后又打手势请客人们也坐下。想了想,笑着说道:“其实沈家可以往扬州贩运的,也不止是粮食。有一种东西……”
  轻轻皱紧眉头,他努力在自己的双重记忆里搜索,“有一种叫棉花的东西产自天竺那边,不知道沈兄见过没有?应该和现在民间种植的小棉长得差不多。但植株要高一些,好像是多年生,就是种一次可以用很多年的那种!”(注1)
  一边说,他一边用手指沾了茶水在桌案上勾画。虽然用了很多另外一个时空的术语,但好歹让沈富最终明白了他的意思。
  “大总管说的是木棉吧,倒也不用去天竺,广南和雷州那边就有。只是此物比较娇贵,远不及小棉容易种植!”沈富想了片刻,斟酌着回应,“但若是织布的话,木棉肯定比小棉合适。产量大,绒毛长,织出来的布穿在身上也舒服。泉州那边叫吉贝,产量颇大。近年来则以松江货为优,已经超过了泉州货,号称衣被天下!”
  他是一个经商的天才,说起棉花和棉布相关的事情来,简直是如数家珍。朱重九也不打断,非常耐心地听他把所有信息都讲述了个遍,才点点头,笑着补充,“就是木棉,我想请沈家帮忙运一些到扬州来,如果有种子和幼苗的话,也麻烦沈家给我找一些。”
  “大总管想开织布作坊?”不愧是沈富,立刻猜到的朱重九的真实意图。猛地一拍自己的大腿,长身而起,大声劝阻,“大总管慎重!那东西看似简单,却极其耗费人工,利润又过于单薄。大总管花费时间和金钱在那上面,沈某看来,未免,未免得不偿失!”
  然而,很快,他又瞪圆了眼睛,急切地补充道,“我明白了。大总管深得水力驱物妙法。如果把松江的黄道婆纺车和踞织腰机都改用水力推动,只要棉花跟得上,一日夜织布百匹简直轻而易举!”
  “沈兄大才,朱某想做的就是此事!”这回,终于轮到朱重九震惊了。站起身,佩服地冲着沈富拱手。“张明鉴那狗贼一把火将扬州烧成了白地,朱某想尽了一切办法,也无法给六十多万百姓都找到营生。而一旦能把水力纺纱和织布的机器弄出来,一下子安置几万人都不成问题!”
  这也是他从朱大鹏的记忆里找到的灵感。另一个时空当中,某棉纺大国企改制,一次性就让数万职工全部下了岗。而在之前数十年内,正是这群庞大的纺织工人,凭着落后于整整两个时代的机器和勤劳的双手,为共和国赚回了数不清的外汇和海量的其他商品。
  朱重九现在所面临的情况正好与记忆中相反,他需要的不是将老百姓都赶上街头,自谋生路。而是给治下几十万人找到活路,别起来造反。所以发展劳动密集型的纺织业,就成了最好的选择。而这种长耗时,低强度的体力劳动,非但适合女工。那些体型相对孱弱,干不了烧窑、铺路、煮盐和挖矿的豆芽菜类男人,也能胜任。并且有可能比女工干得更为出色!(注2)
  “大总管心怀仁厚,沈某佩服!”此刻的沈富,思维已经完全被水力纺织行业的前景所占据,说起话来霸气十足,“王伯善在《农书》当中,曾经提到过一种大纺车。以水力驱动,可装三十二个锭子,纺麻每日夜高达数百斤。比松江的黄道婆机还厉害一百倍。但沈某只见过其书,却没见过水力大纺车的实物。如果大总管能找工匠按图索骥,打造出来十几个放在江边,呵呵,沈某以为,此后天下恐怕就再无松江布的立锥之地了!”
  “水力大纺车?”闻听此言,朱八十一又是一愣。他的确一直在构想,根据眼下的实际工业发展情况,领着麾下的工匠们开发出一种高效率水力纺车来,却万万没想到,早已有人走到了他的前头。一次可以纺三十二个锭子的大纺车,那得先进到何等地步?要知道,最初的珍妮纺纱机,不过才八个锭子。而那已经是西方工业革命时期的产物,而王伯善的纺车,竟然比珍妮挤高明了数倍,领先了好几百年!
  “是东平王伯善,名帧。做过一任旌德县令,在任期间广兴农桑,甚得百姓拥戴。后来年纪大了离任回家,百姓一路护送他回到了故乡!”施耐庵交游广阔,主动在一旁解释,“他那本农书,草民碰巧也拜读过。上面画有许多农具的草图,看起来极其高深。”(注3)
  “这个人还活着么?他有没有嫡传弟子?”朱重九的思维模式永远和别人不一样,立刻想到了前去挖大元朝的角。
  “农书成于五十年前,此公即便还活着的话,恐怕也是耄耋之龄了!”施耐庵想了想,苦笑着回应。
  朱重九闻听,约略有些失望,但很快,就又兴奋地追问,“那市面上哪里可以找到他的农书?水力大纺车的样子,先生可曾见到过?”
  “旌德那边据说有过,但是草民未曾见到。想必是夺人活路,被百姓捣毁了吧!”施耐庵摇了摇头,苦笑不止。
  “捣毁?”朱重九愣了愣,也陪着摇头苦笑。黄道婆的三锭纺纱机的出现,已经让许多农妇无法坐在家里在凭着纺车赚钱糊口。王伯善的三十二锭大纺机开动,周围岂不是“民不聊生”?好在那东西据说只能纺麻,不能纺棉和丝,否则,老王家祖坟都得被人挖出来!
  不过,如果由淮扬商号来开水力纺织大国企,用淮安军的武力为后盾的话,就没这个问题了。首先,在淮扬地区,民间手工业相对发达,家庭纺织并不是主要谋生手段。其次,他准备的倾销区域是江南和海外,对方未必有能力打上门来!
  “清源,回头安排人手去求购王伯善的农书,越快越好!”想到这儿,朱重九轻轻敲了下桌案,大声命令。
  “是!本遵命!”扬州知府罗本立刻站起来,肃立拱手。
  “买到后直接送至大匠院,让焦大匠组织人手按图索骥。”朱重九满意地点点头,继续吩咐。“松江那边的黄氏纺纱机和踞织腰机也多买几台回来,看看能不能改成水力推进的。跟焦大匠说不要着急,等抽出空来,我会跟他一起去弄!”
  对于一个有过实际操作维护经验的工科男来说,吃透十四世纪的机器工作原理,并且酌情加以改进,并不是很困难的事情。朱重九对此非常有信心。但是,当新机器开发出来之后,原材料能否供应得上,却成了一个关键的问题。
  想到这儿,他的目光不由自主地又转向沈富。恰巧对方的眼睛也看了过来,心有灵犀一般说道:“棉花的事情包在我沈家身上。那种木棉,大总管要多少就有多少。至于棉苗和种子,请给沈某三个月时间。三个月后,肯定能给大总管准确答复!”
  “如此,那就一并拜托沈公了!”朱重九松了一口气,主动朝沈富施礼。有了粮食和棉花这两样前提,他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计划,就彻底有了发展保障。用不了太久,便会自己成长为一个巨大的怪兽。一切敢挑战它的人,都必将被撕得粉身碎骨!
  沈富却被吓得闪身跳开,立刻以晚辈之礼还了个全揖,“不敢,不敢,在大总管面前,草民哪当得起‘沈公’二字。折杀了,折杀了,真的是折杀了!”
  “沈公不必客气!”朱重九笑着拉起对方,郑重承诺,“只要你能在一年之内,保我淮扬粮食和棉花供应无虞,我就敢保沈公富可敌国。并且只要朱某人还活着一天,沈家子孙就得到我淮安军庇护,永不反悔!”
  注1:小棉,即非洲棉花,从西域传入中国,宋代已经开始广泛种植。但其纤维粗,短,棉桃小,产量低,所以远不如同期从海上传入中国的印度棉,即文中所说的木棉。
  注2:明代的大型织布工坊中,比较著名的纺织能手,都是男工。一方面是因为时代局限,女人忌讳在一堆男人之间工作。另外一方面,也可以说明在纺织行业,男士并非天生缺乏相应天分。
  注3:王帧这个人,大伙感兴趣可以网络上搜索一下。特别像是一个工科穿越客,诸多发明如果能流传开,足以让当时的中国科技水平前推几百年。


第二百七十一章 沈万三(五)
  “沈家上下必将全力以赴!”沈万三也不客气,红着脸大声回应。
  他能在短短几十年时间内跃居江南首富,除了眼光奇准之外,做生意时敢下血本,也是一个重要因素。而朱重九和淮扬怪胎,眼下就是他沈家的投资对象。成,则今后几十年内沈家注定成为天下第一大皇商。败,不过是几十万石米和几十船棉花的损失,伤不了沈家的根本。并且一旦得到了火炮,在南海那些化外之地,沈家就可以指使别人用刀子来付账。粮食和棉花的“进价”会降到更低。(注1)
  而时此刻,朱重九也无暇考虑,或者说根本不想去考虑,沈富用什么办法给自己弄来粮食和棉花。之所以跟后者定下一年之约,是因为凭着脑子里多出来的几百年知识和手中掌握的火枪、大炮,足够他淮扬强行推进一场原始的工业化变革。而农业社会走向早期工业社会的一个不可或缺条件,就是在大部分人口都不去种地、放牧的情况下,依旧能保证粮食的供应。
  在另外一个时空,欧洲强盗们是靠对非洲、美洲的无耻掠夺,以及土豆玉米等新作物的输入,获取了足够粮食来源,进而开始了刺刀下的工业革命。淮安军现在无力继续向外扩张,也找不到土豆和玉米,所以唯一的办法就是拉拢所有能敢于冒险的商人,通过巨大的利益将他们一个个绑在自己的战船上,让他们充当自己对外扩张的隐形爪牙,去获取更多的原材料和粮食。哪怕这些粮食和原材料上面都沾满了鲜血,也在所不惜。
  接下来,宾主双方便没有什么太重要的东西需要交涉了。然而,院子里的气氛,却越来越融洽。原因无他,作为一个不太标准的时空穿越客,朱重九的脑子里,装着这个时代其他人根本不可能比拟的商业知识。而沈富,又是这个时代最具备商业头脑的巨贾。二人坐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