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看看,他借机让太子出头,一旦事成功绩全是太子的,而一旦事有不测,则他会一力承担……朕倒是感到很好奇啊,琦儿这孩子如何能让萧睿如此死心塌地地维护他?”李隆基笑着,一只手已经开始在武惠妃的身上乱摩挲起来。
武惠妃霞飞双颊,绯红着脸嗔道,“皇上,这是白日间……”
李隆基嘿嘿笑着,却没有停手,“如此,朕也就放心了。有朕的调教,有萧睿的辅佐,假以时日,琦儿应该不会让朕失望了。”
……
……
朝野上下都明白,这摆明了就是太子登台,萧睿唱戏。
裴宽没有辞去户部尚书的职位,虽然心里很是复杂,但这个一心为国的大臣,还是撇开一己之私,专心投入到清查工作中去。
李琦在萧睿的安排下,竟然一连数日都亲自在户部衙门坐镇,而户部衙门的门口,则公开张贴着大唐皇帝措辞严厉的诏书。
见户部官员带着杀气腾腾的羽林军来往穿梭于长安城内外,而萧睿更是采用了李林甫的铁腕雷霆手段,大唐的权贵们终于清醒过来,这回,大唐皇帝是要动真格的了。
短短半个月的时间里,清查就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先是皇族中人见无法抗拒,便开始像挤牙膏一般地一点点向外吐出已经吞下肚子的肥肉。而当萧睿等得不耐烦,亲自带着羽林军和户部官员查封了青阳公主城外的两座农庄,“解放”了数百为青阳公主圈养的无籍家奴之后,权贵们便纷纷开始一边咒骂着一边如实主动申报。
这些日子以来,进宫告萧睿黑状的皇族权贵不计其数,但李隆基总是保持沉默,即不褒扬萧睿也不怪罪萧睿,一副无动于衷的样子。就算是萧家的李宜和李腾空,也接二连三地受到权贵家女主人们的宴请,试图想走走后门,能多留一点是一点。
但总之,权贵们见皇帝的态度非常坚决,而萧睿和李琦又摆出一副铁面无私的架势,最终的结果可想而知。不管乐意不乐意,没有一个敢公开抗命。
解决了皇族权贵,剩下的就是以世家大族为首的二等贵族了。令李琦意外的是,户部的清查在面对世家大族时所遭遇的压力竟然比面对皇族还要大。
李琦坐在户部衙门的大堂之上,心烦意乱地看着在堂上来回踱步的萧睿,不由急道,“姐夫,你倒是说说,这些世家大族胆子倒是不小……”
萧睿脚步一停,突然回头笑道,“太子殿下,这称呼还是换换吧,太子还是直呼臣的名姓为好。”
李琦一怔,摇了摇头,“这又怎么了?”
“朝廷礼仪,殿下如今归为储君,还是要注意一些的好,否则,会让人说萧睿目无君上,再去皇上那里告萧睿一状,我岂不是吃不了兜着走?”
“这?”李琦笑着,“姐——萧大人,算了,太别扭了,没人的时候我还是叫姐夫吧。”
“呵呵。”
“你倒是说说呀,现在世家大族拧成一股绳,天天来烦本宫,令人头疼……”
“殿下,世家大族不比皇族。世家大族根深蒂固,他们的势力在民间盘根错节……这样吧,殿下,我们不妨先杀鸡骇猴吧。”
“你是说崔家?”
“不错。”萧睿淡淡一笑,狠狠地挥了挥手。
※※※
陇右节度使衙门。
李琮好整以暇地坐在那里,舒舒服服地喝着从长安带来的江南贡茶,面色淡定。皇甫唯明匆匆跑了进来,喘了口气,“殿下……”
李琮这才皱了皱眉,“你是慌张个什么劲儿?不就是有些田产和家奴吗?交了就交了,没啥了不起的。”
皇甫唯明叹了口气,“殿下,我们扩军可都指望这些私财了……可萧睿和太子这么一搞,我们……”
“没钱,就找户部、找朝廷要。”李琮淡淡一笑,“陇右地处边陲,面临着吐蕃的袭扰,军费开支多,也是正常的,你不要担心什么,大胆向户部行文,该要多少就要多少。”
皇甫唯明犹豫了一下,“可是,殿下,裴宽裴大人在户部——听说裴大人已经向皇上请辞了,如果户部尚书一职易主,我们的军费怕是就再难像以前那么划拨得顺畅了。”
“不怕,裴宽暂时不会有事。”李琮冷笑一声,“就让李琦和萧睿狠狠地闹腾吧,闹得越凶,对我们越有利。哼,你难道没有听说,大唐各地已经怨声载道了吗?萧睿太愚蠢了,竟然对世家大族下起了狠手,他太嫩了——要是世家大族这么好动,父皇早就下手了,还轮得到他?”
“殿下的意思是……”
“我们要成大事,世家大族是一支可以利用的力量。”李琮鼻孔里挤出一丝鼻音,“本王倒是要看看,萧睿将来怎么被世家大族的唾沫星子淹死……”
皇甫唯明心里一叹,有几句话他想说但没敢说出来。世家大族的确是势力很大,其势之大主要是在于,其扎根于民间,在士林中有着巨大的影响力。而世家大族要想跟萧睿为敌,无非是动用舆论和读书人的力量——但是庆王殿下,凭借现在百姓和天下士子心中的地位和威望,萧睿完全可以无视世家大族的“报复”啊!
而且,出身于大族的皇甫唯明心里也明镜儿似的,世家大族更看重名声,也只能依附于皇权而生存,在权力的威压下,世家大族为了保全既得利益和声名,只能会选择妥协。后来的事实也验证了皇甫唯明的判断,在萧睿和李琦恩威并重的手段之下,世家大族纷纷偃旗息鼓,乖乖地按照户部的要求一边交还侵占圈来的土地,一边释放流民和无籍的家奴。
皇甫唯明缓缓坐了下来,心里闪过一丝后悔:这庆王跟当今天子太相像了,太过自信和狂妄,自己跟他走在一起,怕是上错了贼船了。所谓上贼船容易,下贼船难,皇甫唯明此刻也只能硬着头皮跟着李琮义无反顾地冲锋下去了。
喝着茶,跟李琮说着些闲话,突然皇甫唯明心里一跳,有一种很不好的感觉。
他皱了皱眉,被李琮看见,李琮笑了笑,“怎么了?本王从长安带来不少歌舞伎,一会让她们歌舞助兴,你我不醉不欢!”
皇甫唯明刚刚挤出一丝笑容来,就听厅口一个尖细的声音响起:“皇上有旨,陇右节度使皇甫唯明接旨!”
皇甫唯明一阵心惊肉跳,起身迎了出去。
一个面目清秀的小太监宣读完圣旨,嘻嘻笑道,“皇甫大帅,皇上急召,还是速速跟我回京复命吧?”
皇甫唯明接过圣旨,上前去陪笑道,“小公公,不知皇上为何突然召我入京?”
小太监不以为意地摇了摇头,“咱也不知道哩。只是,咱出京的时候,宫里也有好多人分赴各镇,据说是皇上急召各镇节度使一起入京哩。”
皇甫唯明长出了一口气,面色渐渐变得有些苍白。虽然皇帝召各镇节度使入京,也不算是太离奇,以前也是常有的事情,但这一回,却让皇甫唯明感觉很不安,很不安。他有一种预感,这一去,或许他就回不来了。
但是,他能不应诏吗?
第243章 移民
皇甫唯明岂敢不应诏。尽管心里有诸多不安和焦虑,皇甫唯明还是不敢怠慢,匆匆跟庆王打了个招呼,收拾了一下行装,安排了下军务,就跟宫里来的小太监上路了。
小太监说的没错,就在皇甫唯明上路的时候,大唐各镇节度使几乎都同时被李隆基一纸诏书,召去长安。李隆基究竟想要干什么,不要说这些节度使们一头雾水,就算是朝中众臣也不清楚。甚至,除了李林甫之外,包括萧睿在内,无人知晓皇帝已经发出了召集诸节度使入京觐见的诏书。
不过,李隆基的诏书发出的第三天,萧睿还是从高力士嘴里得到了这个意外的消息。虽然高力士像是无意中说了一句玩笑话,但萧睿却明白,这大唐第一权势太监不过是有意跟自己透露罢了。
不过,得到了这个消息,萧睿并没有放在心上。当然,他现在也没有精力再去揣摩李隆基的意图了。人口和土地清查工作进展异常的顺利,重新核定的赋税的量额已经通过户部开始施行天下,想必用不了多久,大唐国库就会充盈起来。
李隆基这些日子心里很愤怒,通过李琦和萧睿以及裴宽禀报上来的“报表”,英明神武的玄宗皇帝自然明白,这多年来,被大唐各级权贵们压榨去的国库收入是多么地巨大!要不是为了朝廷的稳定,李隆基差点就想将这些蛀虫们统统砍头。
实事求是地说,李隆基不是一个昏君,虽然多疑、虽然善于弄权,但他的心胸和眼光还是颇为开阔的,他并没有把大唐帝国当成他一个人的私有物品,他比谁都明白,如果继续任由权贵们压榨下去,大唐帝国就完蛋了。到时候,倒霉的不仅是李唐皇室,还有泱泱中华的万万子民。
所以,他的义无反顾,直接推动了户部清查的所向披靡。
但是,现在有一个更大的问题又摆在了萧睿的面前。
清查出来的大量土地正在户部的统一指挥协调下,被各级官府登记在册,再次分配到失地的农人手里。无数失地农民重新获得了赖以生存的土地,一举摆脱了贵族附庸佃农的悲惨境遇,在现在的大唐而言,其意义之巨大不亚于一场土地革命。
除此之外,还从各级权贵的农庄中“解放”出了数十万不在籍的流民及其后代。这个数目之庞大,令大唐朝野上下瞠目结舌。这样一个庞大的人群,长期没有户籍、没有人权、不纳赋税、不接受朝廷控制,只为各自贵族默默创造着无可估量的财富——李隆基一想起这笔财富原本是属于大唐朝廷的,心中的怒火就不可遏止。
当然了,作为一个善于顾全大局的皇帝,李隆基还是没有让怒火冲昏头脑。为了稳定,他不再计较权贵们私自圈养黑户流民的“累累罪行”——但是,“解放”出来的这批数量巨大的农奴如何安置?
重新登记录籍,他们就变成了合法的平民,但是,这些人一无土地,二无安身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