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如瓶钵中花,其根不植,其萎可立而待矣。”杜甫缓缓吟道。
“还有。笙歌正浓处,便自拂衣长往,羡达人撒手悬崖,更漏已残时,犹然夜行不休,笑俗士沉身苦海。”
“欲做精金美玉的人品,定从烈火中煅来;思立掀天揭地的事功,须向薄冰上履过。”
“一点不忍的念头,是生民生物之根芽;一段不为的气节,是撑天撑地之柱石。故君子于一虫一蚁不忍伤残,一缕一丝勿容贪冒,便可为万物立命、天地立心矣。”
……
……
杜甫越念越惊,郑鞅越听越心旷神怡,时而如清风拂面,时而如古泉潺潺,时而如禅林妙语,时而如空灵如水。
两人相视皆满是钦服惊叹之色,直到萧睿进来,这才一起向萧睿躬身一礼,“子长(公子)字字珠玑,全是大智慧、大德行、大禅机,堪比圣贤,我等佩服之至!”
萧睿吃了一惊,心道这是怎么了?突然看见杜甫手里握着的那些纸卷,心道坏了,这自己闲来无事默写出的明代还初道人洪应明所著的一部论述修养、人生、处世、出世的语录世集《菜根谭》,怎生被这两人误会成自己的“著作”?天哪,这误会搞大了。
他默写菜根谭,一来是为了练字,二来也是为了应付将来的科考。毕竟,科考中那些策论什么的,这些应该能用得着。
眉头抖动了几下,萧睿正要解释,突然又梦醒过来:此刻还是大唐,而这些佳句皆是明人所著,自己该如何解释?还能照直说自己默写的是数百年后人的东西?萧睿心里暗道一声惭愧,本想打个哈哈就此掩饰过去,但杜甫一直沉浸在行云流水一般雅趣出尘脱俗的“格言佳句”中不能自拔,提出要带走回去细看,萧睿无奈只得点头答应。
※※※
出乎萧睿意外的是,杜甫不仅回去后仔细阅读了,还重新将这些杂乱无章的“格言”誉写了一遍,分门别类地整理好,分成“修性”、“立身”、“处世”、“治世”、“明智”、“行事”六篇,装订成手抄册。
更出乎萧睿意外的是,杜甫在整理完大唐萧睿版《菜根谭》之后,去参加了一个长安士子的聚会和饮宴。在宴会上当着很多长安士子和名流的面,如贺知章、王维、高适、岑参等人,杜甫郑重推出了萧睿的《菜根谭记》。
据说,当时岑参和高适两位边塞诗人,读之放声高歌,久久不能自已;而贺知章则更是狂放地点评说,“真乃惊天地、泣鬼神之作也”。最夸张的是王维,他在宴会上从头至尾将《菜根谭记》草草翻看了一遍,这个一向沉稳有度的大唐名士竟然当着一众士子的面,放声痛哭起来,任凭众人怎么劝都劝不住。
没有人知道,《菜根谭记》中有一段话,正是击中了王维内心中的一道软肋。他一直处在郁郁寡欢的状态中,是因为他活得很苦很累。想要活得更高的官职,但却又不肯放弃文士的高雅气节,去行那溜须逢迎之事,所以他也一直不得皇帝重用。长期的郁积,如今读了这一段云淡风轻的话突然豁然开朗——这哭,其实不过是一种尽情的发泄罢了。
《菜根谭记》在最短的时间里,在长安士林中风行开去,各种各样的手抄本开始泛滥。最后,在盛王李琦的“关注”下,萧睿不得不同意由盛王府组织将手抄本的《菜根谭记》印成书册。
一时间,长安士子们几乎人人都能背诵几句《菜根谭记》里的名人名言,引以为人生警言。如果说萧睿机缘巧合参加了几次贵族间的饮宴,传出了不小的才名,但说实话,那并不能得到天下士子的承认和认同。而如今不同了,《菜根谭记》如同滚滚清泉一般流淌过云集长安的士子心田,读着这些妙语禅机充满哲理和大智慧的语句,没有一个士子再去怀疑萧睿的才气和博大胸襟。
至此,萧睿的名望在士林中到达了一个顶峰,隐隐有超越贺知章和王维之势。从今尔后,酒徒萧睿一跃被堪称圣贤转世的才子酒徒所替代,众多年轻士子开始将萧睿引为人生偶像。不多时,长安城中兴起了一股模仿萧睿举止作风的狂潮。
面对这些,萧睿只能在心里暗道惭愧惭愧真惭愧。
第108章 见李林甫
偶像萧睿,萧睿偶像。几乎是在一夜之间,萧睿这个名字从声名鹊起一跃转为大红大紫。无意间成了大唐士子心中的偶像和楷模,萧睿没有多少兴奋,反而是心有戚戚焉。所谓枪打出头鸟,他总觉得自己出名出得太莫名其妙,不见得是一件好事。
而接下来的很多事情,就更加地让他啼笑皆非。名人都有名人效应,古今概莫能外,一般对于名人的“消息”,芸芸众生都会有着超常的兴趣。于是乎,萧睿的种种过往,种种经历,都不知道怎么被“翻”了出来。
以前的浪荡被美化成了年少风流,在洛阳公开酒方、在益州资助贫寒士子、在长安一掷百贯钱救治路人的仗义疏财,为未婚妻而主动放弃科考的有情有义,闻香识酒的神来之“鼻”,酿造美酒的传奇之路,还有那一首首绝句诗词歌令,都一时间成为长安城里最热闹的话题。
既有儒门的大德大才,又有侠客一般的仗义疏财,还颇有修道者的超然物外之风,雅士,真正的风雅名士。没有多久,他被玉真公主留宿烟罗谷并获得烟罗金牌的消息也传了出来,众多士子顿时为之振奋不已,每日都有无数士子拿着自己的诗文眼巴巴地跑到萧睿家里去请教,更有甚者,还有士子送去厚礼,企图通过萧睿获得荐举。
为了维持偶像的高大形象,萧睿不得不硬着头皮接待来自大唐各地赶到长安来参加科考的士子,只是那些送礼的,坚决拒之门外。到后来实在是不厌其烦,只得让郑鞅出面代他应酬,最后无奈托病闭门不出。
就在萧睿闭门不出的头一天,却接到了来自李林甫府的邀请。接到这个邀请,萧睿只觉浑身不舒服,跟吃了苍蝇一样。李林甫位高权重,是渐渐掌握大唐权柄的大人物,这等大人物相邀,如果他不去,纯属自己找难看。
但去吧,在萧睿的印象中,这李林甫是一个大大有名的奸臣,他实在不愿意跟这样一个遗臭万年的人搅和在一起,搞不好也陪伴他遗臭万年就大大不妙了。
关于李林甫,萧睿至今还清晰地记得《资治通鉴》里对其的评价:“上晚年自恃承平,以为天下无复可忧,遂深居禁中,专以声色自娱,悉委政事于林甫。林甫媚事左右,迎合上意,以固其宠;杜绝言路,掩蔽聪明,以成其奸;妒贤疾能,排抑胜己,以保其位;屡起大狱,诛逐贵臣,以张其势。自皇太子以下,畏之侧足。凡在相位十九年,养成天下之乱,而上不之寤也。”
一个媚字,一个妒字,还有一个霸字,将李林甫的性格和为人处事作风刻画得淋漓尽致,这也便是李林甫留给后人的“印象”。
不过,萧睿最终还是决定按时赴约,在当天下午就去了李林甫府。无论如何,只是一次宴请,不管李林甫是怎样的大奸大恶,人家以礼相请,自己断然不能失礼,尤其是自己正处在人生中的关键关口。
去了李林甫府上,萧睿心里连道两个想不到。第一个想不到,是那李林甫的府邸,并不如他想象中的豪华,很普通的宅院,无论是院中的安置还是客厅的陈设,都极其朴素简洁;第二个想不到,李林甫相貌清秀,身材瘦削,举止文雅,并没有萧睿假想的奸臣脸谱模样。
如果把李林甫放入到街市上去,没人会认出,他便是呼风唤雨的李相国。
“拜见李相。”萧睿本着小心谨慎的方针,恭谨而不失风度的躬身行礼。
“请起。”李林甫极其温和的笑了笑,当然在萧睿看来这笑容很是虚假,没有多少情感含量。
萧睿默默地坐在李林甫的下首,眼角的余光打量着这间据说有“第二朝堂”之称的李家书房,任凭李林甫微微凌厉的目光在自己身上扫描着,神态非常沉稳。
他没有说话,李林甫也保持着沉默。原本,像萧睿这种小人物,是不会进入李林甫视野的,只是一来萧睿先是在烟罗谷中大大出了一个风头,又得了玉真公主很多年没有送出的烟罗金牌,最近更是因《菜根潭记》红上了天,这“传说”中的少年这才让李林甫心里稍稍有了那么一点好奇。当然,促使他今日相邀的,不是萧睿的这些虚名,这些虚名在李林甫看来一文不值。
是他小女儿李腾空的恳求。当日李腾空在烟罗谷中当着玉真和李宜的面,说要嫁萧睿,她俩都当是刁蛮少女的戏言,但却不料,李腾空是真动了心了。
眼高于顶的李家小姐,正因为看不上寻常男子,才入了烟罗谷,陪伴在玉真身侧,可自打见了这萧睿,幽闭多时的心花儿便开始悄然绽放。这天她破天荒地回到家里,向一直以来娇惯女儿们向来倡导女儿自行择婿的李林甫,大大方方的说出了自己的心思。
而就在李腾空说出这番心思之前,李林甫刚刚从寿王府回来。寿王李瑁非常委婉的向他表达了明年春闱不录萧睿的“构想”,李林甫刚刚跟寿王和武惠妃达成“合作协议”,这点小面子焉能不给,自然是立即答应。
他是礼部尚书,这是他权限范围内的事情,可谓是小菜一碟。
可女儿的心思又让他改了主意。因而,他决定要见一见这少年。
今日一见,李林甫确实很是吃惊。他没有料到,在自己的冲天权势面前,在自己居上位者逼视众生的目光下,萧睿竟然还能保持平静,神态淡然自若,举止应对毫无慌乱。要是寻常的士子,乍一见到这大唐权势冲天的重臣,怕不早就慌神了。
他岂知,在萧睿这个穿越者眼里,他与普通的唐人没有太大的区别。而且,他的下场会很惨。故而,萧睿在投向他的目光中颇有几分“同情”,只是他掩饰得很好。
李林甫向屏风后面扫了一眼,那后面是李腾空和她的几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