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眼下兵工厂生产专门配给团一下部队联络用电台虽然有些缺点,但最大的好处就是轻便。尤其的那种装备一线步兵连队的两瓦手持电台,但作用距离短。在山地之中最远也只能覆盖十公里,而且只能通话无法收发报。但不用特地架设,只要通讯员一只手抱着就可以使用。
团营联络使用的两瓦步谈、报务两用电台在使用两米四的最大天线时,虽然收发报可以覆盖四十多公里。但通话距离也只有二十多公里。但一个通讯员背在背上,甚至可以边行军边通话。轻便不说,也足以满足团以下的通讯使用要求。
听说这种电台倒是有一种四十多米的天线,可以实现六十多公里通讯能力。但主要作为团营战术电台使用的这种七一式电台,根本就没有配发这种天线。团一级配发的是两米四、一米天线各一根,营一级配发的只是普通的一米天线。
拒绝了旅参谋长提出的把那部五十瓦功率电台架设起来,向纵队汇报一下眼下困难,以为自己再多争取几个小时的易良品自然不知道这两种电台,尤其是那种被称为七零二的步谈机只是杨震用来应急的装备。
杨震对这两种只有几种频段的战术电台并不满意。这两种电台之所以投产,一是为了以改变营以下部队通讯联络在战时,大部分时间只能依靠人力或是旗语等受环境影响大的通讯手段。二是准备转手卖给美国人赚取外汇。
虽说杨震山寨后世的那种七零二步谈机本身就是在美国人摩托罗拉第一代scr五三六步谈机上改进产品,但这种四二年才真正投入生产的先进装备,现在美国人不是还没有设计出来不是吗?
杨震真正想要的装备,是此时正在刚刚组建不久,在军区与军工厂并排为两大一级绝密单位,专门生产无线电通讯设备的一零三工厂中,由关内过来的几名无线电专家和物理专家紧密研制的晶体管以及后世大量使用晶体管,可变频的通二五一团营电台,也就是后世著名的硅两瓦电台,以及六二式营连电台。
为了研制这两种电台的关键设备晶体管,杨震专门委托苏联远东军区大批量的采购一些原材料,并同意苏联专家参与进来。并同意在研制成功后,向江北无偿转让技术,以抵偿原材料,以及从江北转口的德制电子管以及引进的全套德国电子管和干电池生产线的费用。
当然苏联专家参与的只是部分原始技术,比如晶体管。这种后世在大规模集成电路使用后,可以说是烂大街,是个无线电修理工就懂得原理。眼下在杨震提供的所谓技术和意见之下,进展飞速,已经初步研制完成,逐步开始实用化的技术。
至于核心机,躺在病床上已经拿出所谓射击草图的杨震是不会这种涉及到全军通讯安全的东西,所有技术全部转让给江北的,更不会将自己的脖子送到别人手中。至于那些苏联专家用自己提出的建议,以及合作研制出什么样的产品就是他们自己的事情了。
至于那个晶体管的技术,杨震已经打算好了,头几年就算了。对于一贯讲究够用就行的江北来说,晶体管这种过于先进,但生产工艺相对复杂的技术他们暂时还不会使用。尤其是自己已经提供的这两种战术电台还属于领先的情况之下,他们不可能很快就投入实用。
况且等苏联人的工艺,就算有了技术,但没有自己提供的工艺和标准,等他们生产出合格的产品还不知道猴年马月。这些技术自己也不着急换装,先给炮兵以及其他技术兵种使用。
而对于杨震来说,使用这些技术生产出来的东西开始装备时,也就是意味着可以开始出售了。杨震的想法很简单,利用这个技术换一座飞机发动机生产厂总归还是可以的。虽然这种技术本来就是人家美国贝尔公司在二战结束后的首先发明出来的。
至于苏联人的想法,杨震却是并不在意。要想反对,等他们自己先能生产出来再说吧。研究出来是一回事,想要实用化,没有自己的那些绝密材料,那还早着那。
实际上对于在后世使用惯了跳频和自带保密终端,可以用明语通话的节律变频电台的杨震来说,他更想要那种在这个时代几乎是保密性最佳,只要没有得到实体机,几乎无人能够窃听,而且不用整天背密语的电台。
可没有办法,这年头就连晶体管还没有影子,自就算自己有先知先觉的功能,可一下子跳到集成电路上也不现实。别说自己对集成电路的原理只懂得一知半解,就是全知道,这个年代也不可能生产出来。
用生产电子管的技术可以生产出同样为真空管的晶体管来,毕竟二者之间的鸿沟不是那么的大,虽说也算得上跨越时代的,但远没有与集成电路差距那么大。但是要是想用这个技术去生产集成电路,那除非是外星人来了。
尽管不知道杨震的还有其他更先进的东西,但易良品还是为这两种可以直接通话的,在眼下看至少也是超轻型的电台叹息良久。虽然通话距离近了点,但却是太方便了。调动部队,也比以前简单的多了,至少不用担心因为派出去的通讯员找不到部队,而贻误战机。
这次长途迂回穿插作战,也正是依靠这些装备才使得没有出现部队掉队的事情。那些可以与后方进行远距离联络的大功率五十瓦、十五瓦电台虽然因为架设时间长,在行军时候没有使用。但这些背在身上,甚至是抱在手中或是用背包带捆在胸前就能使用的战术报话,报务两用电台却是起了大作用。
十几、二十公里的距离,一旦与前边的部队失去联系,就算在山沟里面,只要找一个高一点的地方,就可以很方便的呼叫到上级。只要不出现连以下掉队的情况,就可以基本保持行军队列的完整。
当然大部队行军作战,零星掉队的人员不可能没有。但是去年秋季战役最后阶段,三旅迂回日军第二师团的时候,出现的连一个团都丢了,却等到到了指定作战地域才发现的例子绝对不会再出现。
至于连以下,那些连长和指导员,若是连带一个连长途行军,还能丢三落四的话,可就真连废材都不如了。这个连长、指导员那就真的没有继续干下去的必要了,直接可以打发他们回家了。
第二十一章 我部已经按时抵达
这次长途迂回穿插作战,让易良品对眼下部队的通讯手段,可谓是感慨良多。要知道在红军的时候,一个军才有一部电台,至于师以下,包括师能用上电话的时候都极少。除了一方面军的几个主力中的主力师有电台之外,无论哪个方面军,大部分时候都是靠骑兵通讯员,甚至是徒步通讯员来回传达。
因为通讯手段落后,在战斗中,因为通讯员牺牲或是别的原因,贻误战机的例子,易良品闭着眼睛都能信手拈来。为了保证战时命令能够准确无误的传达下去,当年红四方面军曾经有一个近似乎不近人情的规定:“通讯员要是不能在指定时间将命令送达,是要枪毙的。”
即便改编为十八集团军,也只有旅一级的才有电台。这还得是主力旅和分区,新成立的新编旅还没有。易良品在红军的时候,就几次因为传达命令的通讯员牺牲或是失踪,而没有能接到命令。
就这些加在一起总共几十部十五瓦和五瓦电台还是沾了山西作战失利,在大量物资无法运走的情况之下,一向小气的那个山西王迫不得已大方的光。当时总感觉自己发了大财的十八集团军的干部,调来东北后才发现自己那点东西根本就拿不出手来。
本来与红军时候相比已经算是财大气粗了,可到这边后才发现,这边一个团就有一部十五瓦日式电台,五部五瓦电台。每个营战时都则都配备一台五瓦九四式短波电台。后来又陆陆续续下发了两瓦的营团级相互联络使用的报话、报务两用机,连级部队使用的步谈机。
直到现在每个营都有一部五瓦短波电台、一部两瓦报话、报务两用机。团有十五瓦电台和五瓦电台各一部,两瓦所谓七一型报话、报务两用机三部。而旅一级则由一部五十瓦电台、十五瓦电台两部、十五瓦报报话、报务两用机两部。五瓦电台和七一型电台各三部。两瓦的步谈机更是直接配备到连一级。
每个旅上可以直接与总部直接通话,下可以直接与连一级通话。而营一级在战时可以直接呼叫团级,必要时候甚至可以直接呼叫旅一级炮火的支援。甚至每个连,都可以直接呼叫上级火力支援。
这种通讯规格,别说在以苦著称的十八集团军。就是一向以财大气粗闻名国内各派系的国民党中央军,也没有这个标准。要知道,即便是国民党中央军中也只是有团一级在战时,才能配上一部五瓦的战术电台。
而且全部都是只能单纯的进行报务的电台,像这种拿起来就能像电话一样直接通话的电台也没有。最关键的是这些所有通讯设备,都是自己生产的。即便是损坏了,很快就可以补充。
易良品调过来的时间长,经历过此次军区通讯设备换装,已经是见怪不怪了。后调来的那些干部,尤其是今年调过来的那些干部,见到吉东军区连一级都配备了可以直接密语通话的无线电台,差点没有惊掉下巴。
不过现在通讯是方便了,但易良品也知道这些东西总部一定会严加控制,会采取任何手段不会让他落到日军手中。易良品曾亲眼见到被挑选去总部学习的那些通讯员,回来后,总是随身全部都携带着一小罐的煤油和一种外型很特别的手榴弹。
后来再他再三追问下,现任总部通讯部长的四方面军老战友才告诉他,这是一种特制手榴弹。从拉弦到爆炸,只有两秒钟。这些通讯员身上带着的煤油是给他们烧毁密语本子的,而那个手榴弹是用来给他们销毁步谈机用的。
虽说老战友没有明说,但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