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魔刊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调教大宋-第73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还有一个事儿。”
  “何事?”范仲淹一皱眉头,看出一些不同。
  求他出山也没见这小子纠结成这个样子。
  “这个。。。”唐奕支吾着。“我想到观澜。。。。改一改。”
  “!!!”
  范老爷不淡定了,你是真敢想啊,老夫的观澜你也敢动?
  “怎么改?”
  “从今往后。。。不教儒生了。”
  范仲淹立时瞪着眼,“不教学,还叫什么书院。”
  “您别着急,您听我说。”唐奕试着给范老爷解释开来。
  说实话,他还真解释不了,这东西他也不太懂,纯粹的“异想天开”。
  因为,唐奕想把观澜书院,改成。。。。
  中央党校加政策研究院,加发展改革委员会的结合体。
  。。。。。。
  其实,大宋也有类似的机构,比如三馆三阁。其公用就是培养新晋官员,整体史料,为国家发展出谋划策的。
  但是,三馆的职能在唐奕看来还是不够具体,也不够细化。
  所以,他有现在的想法是把观澜改成大宋的“中央校党”。
  毕竟进士也好,恩荫入仕的补官也罢,不论才学高低,对于治理国家的认知还是很浅薄的。
  就好像观澜的儒生出去,为什么比别的举子强?为什么朝廷喜欢录用观澜的儒生?不正是因为观澜在他们读书的阶段就开始着重培养儒生们治国的能力了吗?
  况且,大宋冗官,说白了,是披着官皮的“假官”太多,真正有能力,有活儿干的官员并非泛滥,多数都是领着官衔,在家吃闲饭的。
  归根结底,不是朝廷没有事情给他们做,而是能力不够,不敢让他们做。
  这些人里,包括刚刚中了进士,还不懂为官从政之道的新人。
  他们急需一个培训机构,即能加强忠君爱国教育,又能学习专业技能,何乐而不为?
  至于研究政史,还有发展改革委员会。。。。
  唐奕则是出于另一方面的考虑。
  。。。。。。
  他唐奕不是万能,在这么庞大、这么复杂的大环境下,谁也不敢保证他能万事躬亲,面面俱到。
  他需要一个集众人之智慧,各方之意见,天下之群情的机构,来为大宋革新出谋划策,来统筹大宋这盘大棋。
  。。。。。。
  唐奕解释了半天,范仲淹总算是听懂了,可是范老爷没说行,也没说不行。
  抬头看着唐奕,“你知道你这么干的本质是什么吗?”
  “这是在分权,很多人不会同意。”
  所谓培训官员,这是在分三馆的职权;政史研究,还是在分三馆的权;研究政策,这是分相公们的权。
  吃过亏的范仲淹知道,这事儿的阻力一定不小。
  “老师说的没错!”心道,不愧是我老师,一点就透。
  目光如炬,“就是要分权!!”
  “在奕看来,大宋不是官太多,而是官太少!不是职太杂,而是职太简!”
  “细化分工,不一定拖慢效率,也可以提高效率。”
  做为一个后来人,大宋的官有后世多吗?大宋那乱七八遭的官职奉有后世繁琐吗?肯定是没有的。
  只要涯州贾相爷嘴里的那个‘顺风耳’一问世,解决了通信问题,再繁琐精分的官员机构也不会造成官冗的问题。
  这是必然的,比方说,大宋的地方县府。
  县令、主薄、通判,就三个主官,管着治安、律法、屯田、基建、民生、税收、水利、路桥。
  当然,这税收里还包括商税和农税两分。
  反正一县之地,从大到小,什么事儿都是这三个主官的。
  所谓“父母官”什么意思?那就是像爹妈一样,除了娶媳妇不用县官儿管,别的一概过问。
  再有能力的官员也忙不过来啊?
  可是后世呢?
  治安有公安局,律法有法院和检察院,有土地局、民政局、国地两税、水利交通,各分一处,各主一摊。
  效率能不高吗?政策执行该是哪儿就是哪儿,能不快吗?
  可别小看了这些机构,一道圣旨,半年施行和一个月就施行是有本质区别的。朝廷一道政令,有专人宣传督导和没专人大力施行,效率是不一样的。
  “原来最先要动是官制,而不是军制。”
  范仲淹全明白了,唐奕这一套和他们原来的方法有本质的不同。
  庆历的时候,他想的是削减冗官,可是这小子另辟蹊径。他是打算把冗官动起来。
  把冗,变成缺!!
  可行吗??
  可行!大宋现在不缺钱了,有新式粮种在,我们养得起这么多官员。
  而且如果按唐奕说的,真的办成了,多花的那么一点钱,和大宋治理水平的提升相比,根本不值一提。
  “可是。。。。”范仲淹还是有一处拿不准。“想法是好的,可是施行起来,有难度!”
  范仲俺看着唐奕,“从根儿上来说,你还是分了宰相们的权力,这个治官冗之法,很可能都出不了朝廷!”
  “嘿嘿。”唐奕贱贱的一笑,“没事儿,有办法!!”
  “什么办法?”
  “分权不分人!”
  “分权不分。。。。”范仲淹低堆沉思,“!!!”
  猛的一振,“你是说。。。。”
  “兼任!?”
  “对。”唐奕点头“兼任!”
  特么内相、同章事、参知政事都兼着观澜副院长,有空来讲课,没空就还在政事堂讨论你们的政策,但是名义上还是观澜“发改委”的在讨论。
  权还在他们手里,只不过换了个身份,有区别吗?
  没区别。
  “可行!”范仲淹终于露出笑脸。“不错!”
  “你小子,脑袋好使!”
  “嘿嘿。”唐奕陪笑。“您老这是同意了?”
  范仲淹一拍大腿,“同意了!”
  “回头老夫去与文彦博等人去说。”
  “那。。。。。”唐奕顺杆儿就爬。“那我要是在观澜再设一个武学院。。。。。。”
  “您老也不会反对吧?”
  。。。。。。


第907章 卑鄙还是高尚
  武学院的想法,其实早就有了,而且早就开得起来。
  六年前,燕云得复的时候,唐奕只要提出来,肯定是没有人反对的。
  因为武举大宋历来就有,只不过不受重视。开个武学院,并不是什么大问题,也没法重视。
  说心里话,这里面的原因和重文轻武的关系还真不大。
  大宋的士大夫再高傲,也知道军队需要将才来带,也知道没有武功的国家不行。
  但是没办法,武举这个事儿,重视不起来。重视,可能会造成更大的隐患。
  为什么呢?
  很简单,错在将门!
  军界山头主义太过猖獗,武举俨然成了各家将门给新人镀金的所在。
  既使开了武举,选上来的也是将门所出,是各家的“家将”,那选不选又有什么意义呢?
  。。。。。。
  不得不说,将门多数还是爱国的忠臣,可是将门的体制太受诟病了。
  大宋要改军制,不把山头儿平了,改出花儿来也是白费。
  说心里话,大宋施行募兵制,这是一种尝试,是对唐末府兵制度弊病的一种反思。这种大但尝试,其实和清末民初时期的北洋很像。
  不同的是,北洋的结局就是军阀林立,天下大乱。
  而大宋,因为有文人的玩命压制,甚至是陷害,才没有发展成民国乱战的局面。
  唐奕想要给武人地位,就是把军阀巨兽放了出来;要改军制,就是把拥护他的将门往火坑里推。
  这本身其实就是矛盾的。
  将门从情感上来说,是可敬可悲,值得同情的。
  可是,从体制上来说,他们又是可怕、可疑需要提防的。
  之前在赵祯灵前,潘丰等人问唐奕第一个要改的是不是军制,唐奕说不是。这是出于一种个人情感,也是出于。。。。时机未到。
  不客气的说,王德用的心是好的,可是结果不一定好。
  要兵权,还是要农垦,本质没区别。还是成就更大的军阀,需要大宋付出更多的成本去防范。
  将门漏弊不改,除非把募兵变府兵倒退回去,否则只能用文人那一套龌龊手段去镇压。
  可将门的弊病在哪呢??
  很简单:忠主,不忠国;认家,不认君。
  将门的根源前面就说过,军中绝大多数的将领皆是大将门提拔、推举,致使大宋的将不认大宋的君,只知恩主是某门某姓。
  庞大的利益网又把一个个孤立的人,网罗成一个牢不可破的整体。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大家都在算着自己的小九九,都在忠于家主的利益,怎么可能不腐败?怎么可能有战斗力?
  所以,唐奕不着急用兵转农来消减兵源,革除冗兵,他第一步要做的,是偷!!
  偷人!!
  把家将,变成大宋的国将!
  怎么变!?
  武学院。。。。洗脑,把大宋的将领全放到武学院里去回炉重塑。
  一方面,通过武学院镀金,把升迁之恩攥在皇帝手里;另一方面,哪怕是强输硬灌,也得把军内的忠君爱国之风树起来。
  之所以非要放在观澜名下,就是知道这方面观澜有经验。喝墨水的奸猾书生观澜都能洗成傻子,还就不信洗不白一群粗汉。
  唐奕这是在偷,六年前不行,那时候没有好处,等将门反过味儿来会出事儿。
  只能现在,打一巴掌给个甜枣。利益上,唐奕不会亏待他们,但是山头儿,必须给我平了!
  这是国家利益,什么特么兄弟朋友都得让道。
  。。。。。。
  ————————————
  武学院的事儿,范仲淹没有反对,范老爷甚至有些期待,有些欣慰,有些。。。得意。
  期待是,他想看看,唐奕这“三板斧”到底会是什么成色。
  欣慰是,他觉得先帝选对了人,唐奕对得起赵祯的托付。
  至于得意。。。。
  那还用说吗?
  这是他的弟子,是范老爷一手教出来的,换了谁都会得意。
  。。。。。。
  总之,范仲淹不是拖拖拉拉的人。
  人一回观澜,圣旨就到了,圣请范仲俺出知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