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床制造业和农业列为五年计划的发展重点。
这几个行业与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绝大部分人民吃的,用的,都是轻工业和农业的产品,而发展轻工业,实现农业机械化就需要有机床设备和农业机械,所以机械制造业和机床设备制造业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被列入了发展重点。
持续三年的战争,并没有对苏联的经济带来太大的负面影响,受到战火波及的地区以西乌克兰、波罗的海三国还有西白俄罗斯为主。
在这些地区受到战火破坏的同时,苏联后方的乌拉尔、西伯利亚和伏尔加河沿岸地区都在蓬勃发展,一座又一座的军事工业、重工业设施在苏联后方立地而起。
因为战争的缘故,苏联全国的钢铁、煤炭、油料和军需品等战争物资产量不断提升,带动了这些行业及其配套行业的发展。
苏联的GDP也因此从940年的5000亿美元升至944年的6400亿美元,虽然整张速度和总量都不如大洋彼岸的美国,但这样的局面,至少比历史上的苏联还要好了不少。
不过,战争也给苏联带来了不少劳动力损失,超过一千万苏联人死于战争,导致战后苏联出现了劳动力紧缺的问题。
幸好,因为苏联伤亡比历史上少一倍的缘故,苏联的劳动力缺失情况并不算太严重,暂时还能够接受。
事实上,这场战争带给苏联的,除了破坏以外,还有发展的契机。因为战争的爆发,苏联本国的军事工业及其配套产业得到了蓬勃发展,而在苏联接收德国和北意大利的工业体系后,更得到了德国和意大利的工业技术和先进设备。
这些从德国和意大利得来的技术设备,正好弥补了苏联在精细加工、冶金技术和机床、电器生产上的技术短板。
在得到这些技术后,苏联相关企业部门都已经展开了相关的技术学习工作。部分企业甚至已经开始“学以致用”,利用从轴心国企业得来的技术改良现有的产品,以提升自家产品的质量和产量。
有的工厂甚至还开始设立“山寨”生产线,使用从德国/意大利搬来的设备,应用德国/意大利的生产技术来生产“高仿真度”的工业产品,使苏联的工业生产水平在短期内得到了不小的提升。
第四个五年计划的公布,引来了全国党代表们的关注,之后5年的地方政府经济工作重点都将会以这个计划为基准,重点发展轻工业、食品工业、机械制造业、机床制造业和农业,加强推动农业机械化和工业技术高精化。
五年计划公布完成后,斯大林就上台发表讲话,并且提出了将“全联盟共产党”更名为“苏联共产党”的决议。而“人民委员会”也会更名为“最高部长会议”,把各个人民委员的职衔更改为“部长”。
两项决议最终在大比数的支持下得到通过,从这一天开始,“苏联共产党”的名称才总算是确立了下来,最高部长会议将成为苏联政府最高实权机构,并且由斯大林亲自担任第一任最高部长会议主席。
除此之外,大会还通过了有关取消苏共中央组织局的决议,从此之后,苏共中央组织局将会被曼图洛夫所领导的苏共中央组织部所取代,曼图洛夫将会党在人事上得到更大的话语权。
到了最后,苏共9大才进入最引人注目的选举环节——92名具投票权的代表将会选出25名苏共中央委员会正式委员和名候补委员。
这一环节对于绝大部分代表来说,具有很大的政治意义。
只要能从92名代表当中脱颖而出,晋身中央委员会25名正式委员当中的一份子,那就是等于进入了苏共中央的圈子之内。
虽然普通的中央委员会委员权力并不大,但他们得到提拔进入中央实权部门的机会比普通的党代表还要大得多,毕竟他们进入了苏共中央的圈子之内,都是得到中央信任和肯定的人物。
结果,25名中央正式委员候选人和名中央候补委员候选人全部都顺利当选,得票最低的人也有八成以上的票数,这就是苏联等额选举的一大特色。
选出苏共中央委员会成员后,其余的一千多个代表基本上就可以回去休息了。而新当选的中央委员会正式委员将会在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中,选出下一届苏共中央政治局和中央书记处成员。
346 收获和安排
苏共十九大后,苏联高层的政治生态出现了一点变化。更新最快
在这次选举中,得益最大的派系莫过于由苏共中央第二书记日丹诺夫所领导的“列宁格勒派”。他们的两个派系成员阿列克谢库兹涅佐夫和尼古拉沃兹涅先斯基分别当选中央书记处书记和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成功晋身苏共权力体系的核心。
自此之后,列宁格勒派就同时在中央书记处和中央政治局里占据两个位置,一跃崛起为苏联政坛之中实力最大的单一派系。
除了“列宁格勒派”以外,以曼图洛夫为首的“西伯利亚派”也有不错的进账。
曼图洛夫本人不但连任中央书记处书记,当上政治局委员,他所领导的苏共中央组织部权力也得到进一步的扩大,取代了被废除的苏共中央组织局,成为了党内最高人事部门。
而他所提拔的契尔年科,也从新西伯利亚州委第一书记的位置升任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党委第一书记,这个位置虽然在中央没啥影响力,实际权力不比州委书记大多少,但却是升任中央书记的一个过渡点。
在历史上,从哈萨克党委书记升任中央书记处书记的人就有2个,包括“未来”的苏共总书记勃列日涅夫,还有波诺马连科。
不过,勃列日涅夫已经被曼图洛夫用光明正大的方法除掉,而波诺马连科也因为契尔年科的出现而没有当上哈萨克党委书记,因此也无法从哈萨克党委书记的位置升任中央书记处书记,只能继续在白俄罗斯党委书记的位置上干下去。
当然,如果能让契尔年科当上乌克兰党委书记的话,效果会更加好,毕竟乌克兰是全苏联除俄罗斯以外最重要的加盟国之一,而且几乎每一任乌克兰党委第一书记都能兼任政治局委员或中央书记处书记的位置,是个非常好的跳板。
但是,现在赫鲁晓夫依然稳稳地坐在乌克兰党委书记的位置上,以曼图洛夫的能力,暂时还没法把这个沉迷玉米无法自拔的矮光头给弄走,无法给自己人腾出乌克兰党委书记的位置。
恰好,哈萨克斯坦那边有个位置空了出来,时任哈萨克党委第一书记尼古拉斯科沃尔佐夫刚好被斯大林任命为经济作物部长。曼图洛夫看准了这个机会,于是就向斯大林推荐了契尔年科,把他放在哈萨克党委第一书记的位置上。
契尔年科的政绩在苏联地方党委一把手当中,已经算得上是最好的那一批了,把他放在哈萨克当共和国党委书记是非常合适的,结果斯大林欣然同意了这个安排,还夸曼图洛夫安排十分妥当,获得任命文件的契尔年科也高兴地坐火车上任去了。
至于卡蒂娅,刚当选为莫斯科市委兼州委第一书记的她还是中央书记处书记的热门人选,有望接替谢尔巴科夫,成为中央书记处书记兼莫斯科市委兼州委书记。
但因为年龄太年轻,表现不够突出,政治资源不够强的缘故,卡蒂娅并没有成功当上中央书记处书记,也没有接替谢尔巴科夫作为中央联络部部长的职务,而是被放到了苏共中央宣传鼓动部里当副部长。
一个本来要当中央书记的人,最终只被安排为苏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这样的情况如果一般人遇到了,多半会感到失望和意外。
但卡蒂娅并不是一般人,她的心理承受能力比一般人强,而且她本身也不希望这么快就当上中央书记兼中联部部长,因为这样会对自己和丈夫带来很多麻烦,使他们两人成为其他政客的攻击对象。
再说了,她本身也不擅长搞国际联络工作。如果她当上中联部部长兼中央书记处书记的话,不但会成为众人的焦点,而且自己的缺点也很容易会被别人发现,成为有心人攻击自己的把柄,最终受害的不仅是自己,她的老公曼图洛夫和她父亲伏罗希洛夫也可能会一起受连累。
与其在高位上受苦,那不如在更低的位置上享受工作。
卡蒂娅本身就是在共青团宣传部里搞文化宣传工作出身的,有搞文化宣传工作的经验,也对这方面的工作有一定的兴趣,一定的心得。
既然这样,那为什么不把她放进宣传系统里,当宣传鼓动部副部长呢?这样一来不但能给她一个发挥所长的机会,同时又不会惹人耳目,表现好了就有理由升职,表现差了也不会对部门和国家带来太大的影响,只要稍微淡化就没什么事情。
但如果被人捉住了把柄,那就不太好说了。
至于苏斯洛夫,他的安排并没有因为曼图洛夫的推荐而发生改变。他依然像历史上那样,从奥尔忠尼启则州委第一书记的位置调任立陶宛中央局主席。
其实,苏斯洛夫跟曼图洛夫之间并没有什么交情,他们之间的关系不能算好,但至少彼此之间都对对方留有比较好的印象。这种关系,只要稍微培养下去,就能够发展成一段同僚之间的友谊,甚至把苏斯洛伐拉到曼图洛夫“门下”也是可以的。
但是,苏斯洛夫的表现实在是太过低调,他个人人品是不错的,在每个位置上也干得不错,但他一个边疆州份的一把手,一下子升到中央书记处书记的位置,跨越的步伐的确大了一点,难免会引起争议。
所以,斯大林和曼图洛夫最终只能把他安排到立陶宛当加盟共和国级别的领导,让他在加盟国一级的位置上磨练一下,之后再考虑升迁。
曼图洛夫这次的收获虽然多,但和列宁格勒派相比,并不算得上是什么。
随着列宁格勒派和“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