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魔刊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穿越者穿越了穿越者-第115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虽然在韩忠彦重新掌握了局面之后,有心重做修缮和整顿,但是面对如此周长数十里的一座大城,就算是做一些修修补补的表面工作,于他所掌握的人力和资源而言,也是杯水车薪而无法改善多少的结果。
  况且,相比当初动辄数十万口军民的盛况,如今这里的常驻人口只有十几万;而且因为在被抽调走和损失了大量军户在内的适龄青壮之后;城中用来维持局面的万余名军力,很大一部分都是由营养不良或是身体羸弱,既缺少足够训练和合适的装备,士气也不怎么样的新卒构成了。
  就算在重新征发一批仓促派上用场,在没有足够城壕为凭据的情况下,也是不敢奢望太多的事情。
  而造成这种内虚外重局面的另一缘故,则是因为他一时的贪心和侥幸心理;
  虽然早早就得到了淮镇将欲出兵的传闻和线报,但是因为这一整个春天和大半个夏天,重整旗鼓的平卢军沿着相对空虚的九边一线突入河北道,而打得据有大半河北的张邦昌所部节节败退,由此财货人口淄粮所获颇丰的缘故。
  他还是在南方大量朝廷来人的劝说、利诱和担保之下,相信了卧榻之侧的淮镇可能因为内部不靖,而暂时难有作为的消息,自此决意加大了对河北战事的投入;
  然后为了防止自己不在军前统领时,军中将领籍此自专而大权旁落的威胁,又刻意将本来集中的兵力分作互不统属的数支,让他们在河北各自攻略一路。
  然而,张邦昌控制下的地盘够大,虽然屡尝败绩而始终溃而不灭、败而不散,总有办法卷土重来再战;再加上兵力开始分散,而缺少相互支援和协调的缘故,居然在整体攻势上开始减缓,乃至个别人马已经陷入打不动的迟滞状态;
  以至于现在他已经有些骑虎难下了,想要将这些正在交战(抄掠)中的人马,从河北收拢回来备战南方,并不是一跃而就的简单事情。而乘势与张邦昌所部谈判谋和,达成一个足够体面的割地陪款条件,也同样需要足够往返交涉的时间和周期。
  虽然,他通过这段时间的缓冲和准备,已经陆陆续续的调回来三只人马以及大量的相应物资,但也收获了不少抱怨和非言,因为需要抛弃现有所获的大部分成果,就此疲于奔命于道途,让这些仓促归还的军中很有些不满和意见。
  而因为过于深入而尚未来得及归还的其余那几路人马,在信使往来当中对于驰援的要求,也提出了正在与敌相持、道路水毁、就粮不足等等各种客观困难与不利之处。
  虽然,在淮军从河北道真正抵达之前,他还可以就此带着自己的部众和大部分的府库物资,就此避其锋锐而就此退往燕山以北的山后之地,依靠那里依旧支持自己的数州之地和燕山山脉的地理胜型,与那些淮军继续周旋下去,并且伺机反攻一二;
  但是也就意味着他就此放弃了,身为平卢道大都督的正统名分和头衔。
  而被他派遣出去的那些军马,还能够收拢或是投奔回来的就不知道有多少了,更不用说,他好容易才用残酷的内部清洗和果决的铁血手段,所聚拢起来的人心和树立的威望,就此土崩瓦解。
  然后一则突然被送进来的消息,则让他脸色骤变了下失声脱口道。
  “这么快……”
  这下,他终于不由再为做出的选择而反复煎熬了。
  之前淮镇为了出兵的各种准备,早在一个多月前就已经开始了,但正可谓是雷声大雨点小的屡屡不至,在这夏日里让人等的都有些烦闷起来了。
  以至于他身边的幕僚和参佐人员,大都推测是否按照传统藩镇之间的惯例,要等到大部分的秋收完成之后才能有足够人力,做好出兵的准备。
  然后,现在对方一朝誓师出兵,仅仅用了三天时间,就已经大部出现了河北境内,而开始在沧州前沿的驻防军民的配合下,同时拔除位于平卢道清州、雄州、安州一线的堡寨哨垒了。
  以至于那些奔逃回来报信的残卒,根本说不清敌势的进击方向和规模。


第1215章 平卢(一)
  河北平原所独有棕壤或褐土的广袤大地之上,已经是旗鼓喧天而兵行如织;
  众多道蜿蜒向前的队列,在无数步骑车马器械辎重的间杂之下,浩浩荡荡沿着地理河川的走势,绵连向北而总也望不到尽头。
  这次淮镇为了攻略平卢道直接出动了三个军,还有一个移驻河北和维持后方,而只有七成在编的防戍军,各色马步炮淄共计四万有余;所以在整体的战术和装备优势之下,凭着火器坚利而攻守兼备自成一体的特色,直接沿着运河故道从正面平A过去就好了。
  而且沿着运河还有一个好处,就是能够得到伴随行军的蒸汽水轮的车船队运力支持,以及来自车船和炮船上架设大小火炮的支援。
  从某种意义上说,既可以保障后方的粮道和补给线无虞,又能将士兵和牲口的体力,从亢长的行军和负重当中给轮流解放出来,而提供足够的预警和待机的机动人马。
  因此,在进入黄河以北的大平原地区之后,行军的速度比起预期还要更快一些,尤其是有沧州和德州当地驻屯军民作为前驱和导向,并提供沿途协力的时候。
  我麾下分列左中右的三翼(军)人马,仅用了不足两天的时间就穿过了沧州全境,而直抵最前沿所在的清州地界。
  根据长期所收集的点滴情报汇总,作为曾经北朝屈指可数的东北重兵集团所在和三大兵源地之一,平卢道的军事力量大概分为三大类。
  第一类就是范阳、幽州、卢龙、营州四镇镇兵,也是通常意义上的精锐,拥有专属的番号和军序,最盛时下辖经略军、静塞军、威武军、清夷军、横海军、高阳军、唐兴军、恒阳军、北平军共计九军,管兵九万一千四百人。
  不过大都掌握在大大小小的将门世家手中,直到被北朝覆灭前一次次抽调和历年兵败严重削弱之后,才由现任的大都督韩忠彦统合在了一起,目前尚且具有实力的也就是四到五个军而已;而且据闻有相当部分是位于山后地区,还有部分仍旧滞留在河北境内,与张邦昌部纠缠而来不及赶回应战。
  此外还有所谓的大都督牙兵和一只驻守幽州首府蓟城的环城卫,基本是谁在其位就听谁的本城世袭军户子弟构成。
  然后是位于渝关、白沟等十一处望要折冲的镇防军,比同于内陆的团结兵或是延边的守捉军,其中又按照装备和训练程度,分为甲军、马军、步军三部分,其中甲兵顾名思义属于比较精锐的部分,马军为无甲轻骑,步军同样少甲而以弓弩手居多。
  以州县为单位的土兵和马步弓手,比照内陆地方的团练、乡兵,规模按照所辖地境大小不等,分布在山内的幽州、蓟州、妫州、檀州、易州、定州、恒州、山外的莫州、蔚州、应州、寰州、朔州、云州。
  此外还有一些铺军(军驿)和巡丁,不过数量和规模就小得多了。不过在燕地有个特点,就是世代屯田的军户子弟遍地,而无论是镇防军还是土兵、马步弓手,都是人人都能射而闻名,而相较河北、河南等其他地方的备马率比较高。
  不过在这些年实际遭遇和接触的表现当中,就完全是另一回事了。当然了,格局沧州地方部队的反应,这些时常相互袭扰的平卢兵,一个“韧守长射,腿长善跑”的评价是差不离的。
  “报……(北)清州已下……”
  突然一声例行的传报打断了,正坐在车台上一边享受三枚裙甲下隐秘的温暖,一边故作眺望战情态的我,已经渐渐飘远的一缕思绪。
  我这才注意到远处的城池,烟熏火燎过的垛口上,已经插上了淮军先手部队所特有三条火红叉尾的风雷旗。
  而且从城池外观的完好度上看,就连事先准备好战斗工程兵都没有出动,就已经被打破了这处州城的城防,和城上继续坚守下去的士气,就此进入到扫荡溃亡和收尾的阶段。
  事实上,这也是如今这一路进兵过来所遭遇的常态和惯例了。
  因为连年征战的折磨和消耗,而地方兵力寡弱的缘故,最初预期当中的步步为营和节节抵抗的事情,并没有能够发生;似乎敌人的主要抵抗力量,都集中在了州城为代表几个更加坚固的大邑里,而完全放弃了那些外围的县邑和据点。
  因此还不等淮军的大队人马到来,这些被放弃的城邑据点当中,就已经迫不及待得对负责前哨的游骑和先兵,各种举起了白旗而开门以待;当然了,这也有因为地处河北大平原上,实在是一马平川而无险可守,逃也没处可逃的缘故。
  而且据守在这些地方,主要还是那些三流的州下土兵、弓手之流,虽然装备落后而很有些保境守土的悍勇,但实际的战斗意志和持久韧性都不怎么高,一旦被集中火力打开城防缺口或是轰破城门之后,就很容易士气崩盘、惊炸呼啸而散;大多数都是脱了号服和丢弃武器,躲回家里去装成百姓了。
  而作为落城之后的相应惩罚和对策,就是按照他们抵抗的力度和坚持的时间,就地按照人口比例抽走相应的青壮年,集体押往后方在防戍军的监管下,充为修缮道路和营建粮台所(兵站)的现成劳力。剩下的金氏老弱妇孺居多,就算是放在哪里任其自生自灭,也就生不出什么是非,翻出不什么大风浪来了。
  其中自然也有反抗和逃避的实践和例子,只可惜他们既抵挡不了淮军阵战的铳炮和掷弹,也逃不过骠骑兵和猎骑兵的追击,在大军过境的绝对优势碾压之下,大都无一例外的变成挂在城头上的新旧首级了。
  但到目前为止已经打下来的涿州、易州、良乡、固安、武清、安次在内七座城邑当中,并未见到预期当中主要几只平卢军马的旗号,或者说他们甚至连清野坚壁的都做得不怎么样。
  以至于在我行进的途中,经常可以见到部分被焚烧后的田野,以及更多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