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魔刊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穿越者穿越了穿越者-第23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多的几家,祖上都是国中极有势力和影响的老牌勋贵,但是地方风气也更加温和或者说有些孱弱。
  相比之下西婆罗洲开化更晚,并且是从当地土族邦国手中,逐渐夺取开拓而来的土地,因此国朝直领的州府郡县,远要少于所安置的藩家,这里的藩家规模更小但数量更多,但民风也更加彪悍,因为他们要保持一定的武力,来长期对抗那些依旧活跃在大山蛮林深处的野人土蛮。
  因此,当有了婆罗洲会馆,这个初步获得官方认可的重要代理机构之后,东婆罗洲那些土族势力,也自然而然的打着同乡的名号参与进来,以求某种便利和安全感。
  毕竟,相比拥有集体作为后盾和交涉对象的好处,一点财货和资源上的付出,实在算不得什么。只是有人的地方必然有利益诉求和矛盾纷争,因此人心不足的亦是有之。
  时间一长,就有人认为东婆罗洲明明资源和物产,人口和贸易规模上,都远胜西婆罗洲,但在广府为什么却要受制于西婆罗洲那群,泥腿子还没洗干净的土鳖之下。
  于是各种怪话和谣言纷纷四起,并且在本土的几个藩家的暗中支持下,开始串联和聚会,要求更多的语话权和支配份额,从明面上的冲突,演变成私底下的小动作。
  拦截货物,打砸货栈,到恶意制造谣言,偷梁换柱以次充好来败坏声誉,各种手段不断。不过坐镇我家的谜样生物,也不是省油的灯。
  她不过是拿着我的手贴,请亲事官慕容武出面一趟,又从防军那头过来人维持秩序几天,让对方明白,他们仰仗的地方势力,在广府这里鞭长莫及,很难使得上力,这些人才有所敬畏的消停下来。
  不过以她的身份,也只能做到这些了,再下去就有些越主代庖了。
  现在等到我回来,少不得要好好算一算新旧老帐,比如让码头发生几次火灾,或是制造几次海险,什么的,好逼着站在他们背后的人,不得不直接现身出来,给我一个说法和交代才行。
  不然,我虽然没法到东婆罗洲去找对方的麻烦,但是他们在广府,也别想好好做生意了,或者说他们只能祈祷一辈子都没有来广府的机会。
  至于因此可能对西婆罗洲的罗藩本家,造成某种压力和影响,那管我屁事,我对那里的得失,已经有些无所谓了。
  在此期间,沉寂了许久的前大匠沈岳,给我交上了第一份样品。
  要知道这一年多来,他埋头在工坊里,几乎吃喝拉撒在工作台和机械前,除了在我提示下,搞出个改良水力锻锤与流水线标准化生产制度,就再没有什么建树了。
  “这就是你们大半年来的唯一成果……”
  我手中握着一根细长的钢条,虽然灰黑幽暗的毫不起眼,就和寻常铁铺里用来夹打铁器里增加强度的,三百文一斤的用料没有什么区别,却是我家工坊又一新产物,新法炮制的弹簧钢。
  没错,就是弹簧钢,无论怎么扭曲折弯,都能复原的弹簧条。
  这个时代虽然已经有弹簧钢的雏形,但是从工艺原理上说,其实只是生钢和熟铁,用夹钢法打造在一起的产物,虽然同样也有弹性,耐力和强度,都不尽人意,只能用来充作较大的钩件。
  最初,我家那些匠师想出一个变通的方法,就是将市面上买来的簧铁,锻打成长长的薄片,再裁下一条条的细丝,然后一边加热,一边用石质模孔进一步拉丝,作为得到一些颇具弹性的铁丝。
  但也就是有弹性的铁丝,距离合格的弹簧钢丝,还是有相当的差距。
  不过有了之前的步骤和经验积累之后,我可以开始尝试制作碳素钢弹簧的准备,相比后世那些高大上的合金钢弹簧或是特种钢弹簧,碳素弹簧钢的门槛,算是最低的了。
  关键是用铅溶液来回火在用油脂淬火的反复过程,各种火候和尺度的掌握和实验记录,最后还要用温沙子退掉金属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应力。
  就算有足够的理论指导和前瞻应用,但是这个过程,却是真心没法省略和跃进的关卡和瓶颈。
  别看这不起眼的弹簧,却是近代工业革命的发展体系里,应用极广的重要零件。
  比如控制机械的运动,如蒸汽机中的阀门弹簧、齿轮机械中的控制弹簧等。又比如吸收振动和冲击能量,作为车辆的缓冲弹簧、联轴器中的吸振弹簧等。
  还可以储存及输出能量作为动力,如钟表弹簧、枪械中的弹簧等。乃至用作测力元件,如测力器、弹簧秤中的弹簧等。弹簧的载荷与变形之比称为弹簧刚度,刚度越大,则弹簧越硬。
  只要有足够强度的弹簧,击发式后装枪的批量生产的瓶颈,将得到极大缓解。


第210章 升官与发财
  大梁乙戍年五月初七,首山宫发下大旨,以各门、市前立傍,宣贴士民观览,又令官私抄邸,转载各路。
  意为国事颇有波折,今昔方定,遂上乘天时,下承民心,特旨改元“泰平”,取义南朝大梁“四海交泰,天下咸平”之意,是为泰平元年,又共和一九六七载。
  但对于另些人来说,新年号,也意味着新的转机和开端。
  在兵部缴还完诰身凭信,没有刻意为难和打脸情节之后的半个多月,我再次奉传诏,来到了老城小长安的大内。
  这一次,总算不用在不知名的偏殿前进行,而是改换到了正朝所在的崇天殿外。
  虽然同样是席天幕地的数重高台之下,只能站在广场上远远的一瞥,作为理论上国家中枢的朝堂所在。
  在我们身后,则是枢密院和政事堂为代表的东西两府,最高权力机关所在的庞大建筑群,以及成群巨在各处小门下候命的堂后官吏和馆阁之属。
  左右是站班的仪卫各都,所谓御道卫士和调教过的站班马,以稀疏的数列纵队贯穿整片广场,扶着旗幡,手持刀斧戟钺金瓜骨朵等仪仗兵器。
  因此场面不再是小猫两三只冷冷清清的,站在被搽试的铮亮的铜梁金鹤下,给我们宣敕颁书的,也换成了相应的枢密院承旨,殿中少监和某位翰林学士。
  只是相应参与的人,也大幅缩水到七个人,按照领受的职阶,我被排在最末之前的位置,站在我之前的,多少都是有着军中大佬的晚辈,朝廷重臣的子侄之类的,身份和头衔上的光环笼罩的军中新进。
  因此他们很有些自成体系的味道,在广场外的门楼里等候的时候,客气而冷淡的将我和最后一个身材五短的家伙,排距在他们的小团体之外,然后低声相互攀结着交情。
  这也似乎是一种作为京城和大都会的传统。
  对于狭义上的广府人来说,除了五城以外的十二区,只能算是乡下人的地方;而对包括十二区在内的广义广府人来说,畿内的其他地方,亦是属于另一个区域,令人具有优越感的概念。
  而对畿内士民百姓来说,外州人和海藩诸侯,又是另一个世界的概念。至于岭内七道相对于岭外,那又是另一个层次的存在,是大梁子民作为太平犬的优越感和庆幸所在。
  因此另一个矮胖的家伙,在筵着脸碰了几次壁之后,就只能有些悻然和讪讪的,重新找我搭话起来。
  他自报家门姓黄名韬,字铁夫,如今正在荆湖招讨行司,下辖的泰安军中效力,官拜右厢兵马使,却是个难得底层兵头的出身,这次能够前来广府受领,却是出自本路总管举荐的破敌之功,因此,一口的岭外腔子,格外的明显。
  不过他虽然言谈举止有些粗文不明,并且外表一副土肥原的模样,但是说起战阵经历来,却是如数家珍般头头是道。
  并且他在吃字上最好这口,也喜欢收罗各地的美食,因此又有个别号叫饕餮黄,这次来广府就是有意好好的享受一番,于是呼,总算与我有些共同语言,顿时聊了起来,拉近了不少关系。
  作为身份变化的最明显,等在门洞里的时候,有专门的内官一边给我吗反复交代注意事项,一边给我们送来汤引和汗巾水盆,作为宫内省的恩典,以免天气暑热精神不支,在殿前失仪什么的云云。
  因为是要穿着全套的戎服,虽然是内造细绫的质地,但是站在日头下,依旧只有厚重闷热来形容,当然,我更怀疑,这其实是沾了某些人的光。
  不过抛去这些小细节不说。
  能够在这里领受迁升,也意味着仕途上的大跨步,我们直接跨过了“武吏”、“士官”和“军官”的阶层,进入“将领”的,从法理和出身上,拥有独自将兵的资格了。
  “……兹受体命,勤于王事……酌晋千牛备身。”
  除了千牛备身的本官寄禄外,还有勋转上骑都尉,散授游骑将军,却是比我的期望值,略高一些。
  然后依例赐给小团花绫瑞牛纹的浅绯袍服和平巾帻数领、内造黑光铠一具,配属的草金钩,绯鱼袋、饰金带,夸片(挂钩)十枚等零碎若干。
  算是完成跨过了传统武官“由绿变红”的重要门槛。
  在钧容直的班乐鼓吹声中,剩下寥寥数个身影一齐,遥遥对着天子御座所在的方位谢礼和朝拜,这场简单的殿前仪式,就算完成了。
  然后是拿着敕书,去兵部换回相应的诰身文书和新的凭信之物,原本的印授和身牌,都换成了银质的,身牌的纹饰也从寻常的虎面,变成了一只大象。
  至于更进一步的铜鱼木契,那得等随军征发出行之前,才可能领到的。
  颁发的诰身也不只有我一份,因为计功既有个人,亦有作为出战的整个群体,一起鸡犬升天的,不过他们就没有入大内谢恩的资格了,只能在军营或是家里拜领了。
  更关键的是,我名正言顺的拥有相应规模的亲军和部曲,只要我在任一天,同样他们也是有官身和军职的,与之前假借东南招讨行司,配属在我名下的,完全是两回事。
  回到家中,又是一番庆典,且按不谈。
  几乎是同一天我等待的人,终于上门了,我那个便宜小弟鹿耽尼,引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