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罗膘骑似乎误会了什么,却也没有人能够纠正他。
“不过终归是一番善缘……”
“若是他能给梁山这数万人带来前程,就算我俯首屈尊之下,也不是没有可能的……”
罗骠骑在弟弟面前,有些真情流露的这个姿态可谓是放得极低了。
“一点虚名和利害得失算什么……”
接手梁山的这段日子也足够他看明白一些事情了。
虽然屡次挫败官军的进击,梁山之上并没有外界想象的那么风光和强势,甚至有些累如危卵。
失败的攻打之后,那些官军也逐渐摸清了梁山外围的情况和地理,所谓八百里水泊的自然险阻和数倍的苇荡迷宫,也在官军的放火焚烧和填埋河道的步步推进下下,逐渐失去效用。
事实上,现今的梁山上,除了罗氏兄弟为首,刘琦等人依附之的梁山旧部之外,还有几个较小的山头。
如岳鹏举的讨活军,他们是梁山所获得最大一股新血;柯山梦为代表的登州残余,他们有相应的河海船只和其他船工、匠人、手艺学徒之属,算是梁山奇缺的辅助力量;以及一些被外来官军清剿和逼迫的走投无路,而陆陆续续投了梁山的义军、乡勇之属。
甚至还有一些来自附近青、淄、密、许诸州,被打散的老藩镇兵,他们的故属和恩主,被来自洛都的借刀杀人手段剪除,或是在内乱中火拼被杀后,那些牙兵、亲军之属也遭到了清算,不忿拉人投了梁山,不过大都已经不成建制,也难成什么气候。
不过罗骠骑一点都高兴不起来,如今官军困结于地方上的所有眼中钉,都聚于梁山之上后,不远的将来也就是雷霆扫穴式的最后攻打,只是早晚的问题。或者取决于那些官军背后的人,什么时候才能下定决心。
偏生他有不能公然拒绝这些势力的来投,以免自毁人心与根基。也许找个合适的上家,把这一切交出去,做个听命从事的武人本分,才是正途吧。
第225章 藩奴,工坊
天工号,丙头作坊。
阿图满心激动的站在墙根下,手脚都有些不知道往哪里放好,因为今天是那位被各种牵强附会之言,说的神乎其神的东主前来巡视的日子,据说还要从中选人到本家去做事的传闻之后。
作为天工号下属诸多作坊的一员,哪怕是个打杂帮佣的小工,还要经常被那些工长师匠们骂的狗血淋头那种新手,依旧让他有些庆幸。
特别是相对,下城里那些一天至少要干活八个时辰,才有基本衣食保障的广大作坊工员、学徒而言,他所在的这个东家对于工役们的要求和待遇,实在是良心宽厚的多。
要知道,虽然广府本地的工场作坊,已经很少直接使用藩奴作为工人,而是在广府的强令和约束下,更多用那些盘亘在外州的北人,来逃避某种雇佣本地人造成的多余付出。
而且,阿图还知道,据说在某些远州矿山和冶炼作坊里直接用的是,那些肤色过淡或是过深的初代藩奴,作为语言都没法正常沟通的两脚牲口和廉价消耗品。
他们吃的连猪狗都不闻的馊水,住的是毫无通风采光,只能让人尽可能挤在一起的地窝棚,佝偻着身体爬行和劳作在,许多人一辈子没有几次重见天日的机会。
唯一离开的机会,或许就是直到某一天,被榨干最后一点体能和精神,变成抬出去的弃尸,或是在极度疲惫和困顿中不慎发生事故,变成被压埋在坍塌矿洞里的冤魂,碾死在矿车之下的亡灵。
相比其他来源的藩奴,这里的劳力来源更具有某种惩罚性质,主要是那些曾经发起叛乱的地区,或是被国朝的征服过程中,坚决抵抗到最后,而被按照城市和区域予以严厉惩罚的当地人口。
对于这些不愿归附王化,也不愿意接受文明之光的外夷土蛮,国朝的策略就是毫不留情采取斩草除根的手段,杀鸡儆猴式的惩戒措施。
在划定的惩戒区域之内,经过有组织的抢掠和屠杀之后,剩余高过半轮的男性,全部异地发卖为奴,具有生育能力的年轻女性另配给将士,或是卖给那些各族的新老归化人。
然后对剩下的空白,进行重新填户移民,以所谓的“地易主,人换种”的大换血,彻底断绝潜在的反复和抵抗情绪的土壤。
据说这种做法的渊源,可以上溯到大唐开国初期,高宗皇帝以名将李绩为营州大都督,以大量游骑越境,春杀耕农,秋焚田获的焦土战略,让曾经号称东北强雄的高句丽国,在旷日持久的饥荒内内乱中被拖垮。
因此唐军最后出兵的时候,只须在满地冒出来的,各族带路党为王前驱的引领下,就轻易长驱直入(平)壤京,攻灭高句丽王朝,将高句丽末王泉高藏献俘祭告太庙,完成自隋炀帝到唐太宗的夙愿之后,同样也面着大片新领土的复杂治理问题。
高句丽存在已经数百载,毕竟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万乘大国,因此就算亡国之后,在大唐新设立的数路都督府治下,依旧有各种旗号的反抗和暴乱不断,形形色色叛党盗匪的流窜于野。
后来大唐中枢遂痛下决定,不惜代价将旧高句丽的王姓贵族官吏臣民及附庸十数万口,尽数内迁于江淮各地杂居,自此直接从上层种源上,将高句丽的民族和文化,彻底消灭和吸收掉。
高句丽故土的反抗和动乱,才彻底消停下去,可惜的是后续的殖民和归化策略,并没有能够坚持下去。
随着高宗病重不能视事,权力逐渐转移给武后,而与勋贵阶层的矛盾激化,李唐自此陷入上层的权利纷争之中,再也无暇外顾长达数十载,而将之前开拓和努力的成果,任由周边崛起的其他民族所侵并。
诸如秣赫人据有了高句丽大半故地,才有了后来的大氏渤海国。而思密达们的祖先,新罗人也将原本大同江以南的边境,推到了平壤附近,然后在发明的历史中,信誓旦旦的攀上了高句丽这个曾经把自己祖先打成狗的死敌。
因此梁公当政之时,开始痛定思痛,全力推进各种开疆拓土的军事征服够,各种移民填户,改土归化的后续体系和跟进制度。
并再释《周礼》的封建之法,定下里了海内外分藩的基本雏形,其根本口号,便是所谓“宁与国人屏藩,不与外虏生息”。或者说“宁要国人的草,不给外族的苗”。
因此,余泽至今,哪怕至今国朝已经纷乱百载有余,但四夷九边依旧没有像样的外族,能够轻易崛起,或是乘机做些什么。
话说回来……而这些矿山中当作消耗品使用的这些藩奴,则大多数是来自这些惩戒令的副产品之一,或者说,数量不够或是有所紧缺的时候,南朝那些延边征拓的那些将帅们,就会想办法制造一批相对稳定的“来源”。
反正按照某种默不成文的传统和惯例,这些暂时还没归入大梁治下,也无法像广大归化民族一样,为大梁创造价值或是贡献能力的化外之民,严格意义上是不能算作人的,也不能享受作为人类基本待遇,和道德底限的。
他们要用操劳到死的一生,来偿还本族同胞所犯下过失和罪孽,虽然有心反抗和逃亡者不在少数,但都变成矿区外围树木上,类似某种风干肉之类的东西。也只有极少数人,才能机缘巧合逃出看守和警戒。
然后又运气极好的,在被官府当作可疑人等缉拿之前,被地方豪强土族所收容和荫庇,才能摆脱这种命运。
阿图就是这么一个矿山逃奴的后代,也是一个典型混血儿,广府当地被称为“杂种”“串串儿”的存在。
因此,相对于周边那些黑发黄肤的普通人,他虽然也继承了母系的淡黄肤色和国人式的相貌,但是来自母系的,黑里泛红微微卷曲的头发和淡灰色的眸子,无时无刻不再提醒着自己和周边人,关于他身上卑贱的外族血统和蕃人的身份。
作为藩种后代,他只能在父母含辛茹苦教导下的小心做人,给主家做牛做马的尽心侍奉,好取个土生的大打脚女子,期待在下一代能够去掉这身可耻的藩种烙印。
用阿父的话说,这都是命中释然,来到国朝之后,作为一个曾经充满各种绝望和悲愤的化外之民,他已经不敢怨恨了。作为这世上所见到过的,最强大最可怕的政权,他也不敢想象,这世界还有什么能够抵挡和抗拒它的存在。
甚至连一点暗藏的仇恨都不敢有,相比死在不见天日的矿洞里的那些同乡,他有足够活下去的机会,这就够了。
然后一夜之间,在那些汹涌而至吃大户的难民洪流之下,他的主家连同未老先衰的父母说没了,他也失去了存世的这一小方天地,被这股时代的激流裹卷着,随波逐流进了广府城中。
因为过于显著的蕃人特征,乞讨给本地的丐团殴打,出卖力气也没有人要,被拉进某个下九流蕃人帮的第一天,就吓的逃出来,因为,他们打算把他做成某种残废的敛财工具,用凄惨可怜来多乞讨一些钱财。
然后阴差阳错的饿着肚子听说某处有人施振,用尽最后的力气赶了过去,好容易抢占了个比较靠前位置。
结果,作为战乱难民流人中的青壮,通过某处临时设立的粥场,他被招募进了某只劳役队中,才吃上了有生以来的第一顿饱饭,然后有了第一份自食其力的工作。
当广府的动乱终于平复下去之后,他们这些流人青壮,也绝大多数签下契书留了下来,成为恢复和扩建的产业之中的新血。
因此,经历了这么多的流转变化之后,他只想把握住这个机会,把这份生计长久的做下去,为此不惜付出任何代价。
正在出神的阿图,突然被人重重推了一把,顿时向前失去平衡,手舞足蹈噗通一声的扑倒在尘土中,然后看到一双布履,忍不住一把抱住,难以自自己的激动起来。
“我说……”
我皱起眉头,看着这么一个突然扑出列来,用着某种狂热表情,抱住我脚背在上面各种亲吻跪舔,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