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魔刊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穿越者穿越了穿越者-第37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也是我能在这个时代,所能做到的极限。无非就是简单吃饱穿暖的道理,以及让相信这套东西的人,及其关系人等,都能过上好日子的简朴诉求。
  起码,因为天下纷乱世道艰难的缘故,在我的部下里,还没有后世那些诸如,饱食终日而无所事事的键盘政治局,或是热衷逆向人类主义的小清新,一心想看反主流体制来出位和吸引眼球的公知之类,各种乱七八糟思潮的孕育土壤,算是相当人心淳朴简单了。
  而且,因为围绕火器为核心的作战特点,从军官、士官到老兵的伤亡比例上,远要彼其他传统就是军队,好看的多。只要不是运气特别差,或是刻意作死,每次战斗都有相当大的存活概率。
  反而是那些刚上战场的新兵生手,更容易弄伤自己,或是因为战场意外和疏忽,而丢了性命,但只要能活下来的,也很容易子啊大集体的熏陶下,变成所谓的老手。
  因此,只要有充足的补兵来源,这样就很容易构成某种良性的循环扩张。
  我在日记式的随身日志上填上最后一笔,一篇短短战地暇感,就完成了,日后或许还会节选出来,经过修饰和润色之后,作为汇编自我本人言行的《罗氏语录》,基本素材之一。
  然后,再令人抄一份副本,封好后给后方的家里送去,作为某种思想储备和交流。
  “启禀军帅……”
  作为值守虞侯姚平仲,突然送进来一份。
  “有前沿军前急递……”
  我接下一看,却是曹州境内刘延庆部,要求援力的信使。
  “让驻留在扶沟镇的第三营余部,火速向本阵所在靠拢……”
  我当机立断道。
  “接令之时起,日夜兼程不得延误……”
  比较轻松的练兵闲暇已经消失了,接下来的日子恐怕会变得更加激烈和艰难了。


第350章 援济(一)
  说曹操就曹操到,一小队骑兵护送这帅司最新的命令,抵达我所驻扎的郓城,已经是两天后的事情了。
  于是,我的部署不得不再次发生调整,援力曹州的预案固然不变,但却放在了次要位置上,主要交给回归的第三营和第一、第二第三辅兵大队,外加两只原属后锋部的小部队一起,由将虞侯赵隆负责具体带队,崔邦弼为副手。
  在曹、濮、郓三州交界的雷泽县汇合后,建立第一个粮台据点,再折转南下曹州境内,支援正在乘氏、离狐一线作战的刘延庆,协力防范可能来自濮州境内登岸的河北兵,下一步的攻击。
  而我则带着本队的四大直属团队,第一、第二、第五三个主战营,并剩余的三只辅军大队,以及大部分马匹和车辆,(因为统一速度和效率的考虑,其他类型的大牲口给淘汰了),沿着黄河边上的残留官道,一路扫荡一路探索。
  向东北快速行军,进入济州境内,以及时救援受困与济源的奋威军,以及被敌袭大败之后,退守与平阴城的天宁卫等当地部属。
  因为,帅司给于的要求是,不惜代价全力援救济州的战线。而从地图和山攀上就可以看出来,从位于黄河边上的济州,到兖州、再到徐州境内,都出同处于缺少险要阻碍的河南大平原中。
  一旦给河北兵在济州境内站稳脚跟,进而蓄足势头全力南下,除了泗水边上可以稍做阻挡之外,就很容易一路冲到帅司驻留,兼作后勤输送分派总枢纽的徐州城下,再打一场攻守移位的彭城保卫战不消说,只怕整个东南路大军,都要震动不安了。
  无论是后路出现问题,还是辎重输送断绝的风险,任何一个军帅都不可能无动于衷,安然面对的。无怪他们是十万火急的一再催促,至于郓州以西濮州方面的得失,则是被帅司从某种程度上,给暂时放弃了。
  若不是尚在我控制下的郓州,还能够继续发挥,隔断已经登陆的东西两路河北兵之间联系的作用,只怕帅司就要给我下令,放弃当地全力撤到济州去重构济东防线了。
  按照帅司的指示和要求,只要能够配备当地的守军,牵制或是阻挡住那些河北兵学需时日,帅司就可以从后方的运作和调转中,重新获得足够的机动兵力,重新将这些过河的河北兵挡住。
  因为考虑到急行军的需要,训练和装备相对落后一些的散兵队,在机动力上多少要拖后腿的因素。
  因此,第四营和大多数的散兵队,并三只协力的团练,被留下在守卫郓城在内的大后方,兼作机动力量,由副将辛稼轩负责全面留守事物,而杨再兴为佐副,需要的时候还可以酌情处置,比如就地征发一些本地兵员,增强城邑内的守卫力量。
  当然了,机要马儿跑得快,就不能让马儿不吃草,还要吃得饱,吃得好,才好做鞭策奋进。
  按照帅司的紧急受命,我这个权郓州观察使转为济东观察使,归德军副使转为正使,并给以临时的选调职权,只消得发兵救援解困得一部,便拥有这一部临机处置的权益之便,直到帅司重新下令,接掌战线为止。
  然后,还特设了一个所谓的“北面防御都指挥”的临时差遣头衔,以方便节制沿河各部军伍,连带是相应身份的半套旗牌鼓号。因为是临时权设,没有正是差遣所拥有的全套仪仗。
  这样的话,我当初和刘延庆商议谋求的某种结果,等于是曲线救国式的变相实现了一部分。
  而帅司方面,似乎是担心我再次找理由拖沓不前,而派了一位颇有身份的熟人前来,充任随行的观军前宣慰使,这也是国朝的例制,但凡军使镇将级别,自当要有相应级别的专人随军观闻,为古时的监军制度遗风。
  尾随而来,还有大批转道毫州,宋州境内输送的军淄。
  于是我们又花了一天时间,重新武装和补充弹药的整备,将那些汰换下来的残旧铳器,还有帅司虽然送过来,我们却看不上的杂色火器,都一并淘汰给了辅军和散兵队。
  连带三只协力的团练之属,也有份配属了一些杂七杂八的火铳、手炮,以便配合留守的需要,不过相应的训练嘛,就只能在战斗中慢慢熟悉和养成了。
  不过这时候,却出现了一个小插曲,是蒙城都头方腊却找上门来,恳请能够随我本部一同出战,在协调大军的战事中,增强手下的历练,我想了想还是同意了。
  虽然对于他们这些划拨在麾下的军头,我大可以凭借帅司给予的授权和职分,给予严厉惩处或是强行压制,甚至临机处置为名,杀其首领而夺其部伍,但是却不能指望他们的部下,也能像我的本部人马一般,各种令行禁止和指如臂使。
  所谓的上下级之间的信赖和默契,各种权威与服从,需要足够时日的日常接触,一场又一场战斗,才能培养起来,目前能够维系和统合他们的,也就是任务带来的共同诉求和利益。
  这个时空的方腊,似乎是一个不错的实验样本和树立的典型。
  骑在行进马背上的我如是想到,左右都是身穿锁子外套,鞍子上架着刀矛,挂着长短铳的亲直骑手,蹄声咄咄的小跑着,带出某种猎猎的风声。
  飘摇林立的风雷旗帜下,是连片晃动的背甲与长铳的金属反光,人头潺动圆边盔上的樱子、羽毛和彩色绶带,杂错在一起,绵连城数条长龙。
  不断有发生战斗的消息传来,负责交替先行开路的捉生队和游弋队,开始频频遭遇了小股河北兵,拷问之后才知道,他们大都是大举渡河之后,被水流冲散或是失控而飘到,远离登陆地的河岸边上来的。
  也有少量是南下搜索的探子小队,但无论如何,这都昭示着这几天下来,济州境内渡河而来的河北军,已经积累了一个可观的数量。
  这种多路徐然渡河而击的,相关组织能力和指挥效率,可不是什么寻常人物可以做到的。要知道,这还是古典时代的冷兵器军队,点对点的直接指挥,也只限于视线范围之内的时代。
  军队调集的效率和组织水准,更多是依靠将领的个人魅力,威望和经验、手段之类的因素。
  我不由对这次渡河行动的北军主帅,再次产生了些许兴趣和好奇,我已经知道对方是河北观容使,兼东面招讨副使张叔夜就不知道是否是另一个时空,镇压宋江起事,率军守汴梁城失败后,自杀在被金人押往北地途中的那位张太尉。
  虽然宣传上都是往最好的方面进行鼓舞,但是制定方案和对策的时候,却是要考虑到最坏的可能性。比如需要救援的对象以及覆灭,友军不战而逃,把我们留下来独自面敌,或者对手是在围点打援而留有余力之类的情形。
  这倒不是我被迫害妄想症,主要是彼别人更多的咨询渠道和拓展了上千年的眼界跨度,各种历史上屡见不鲜的段子和事例来证明,预期将胜机和关键指望别人,还不如靠自己努力创造的道理。
  要是国朝的军队,都能够万众一心,和衷共济的话,这天下也都没有什么纷争和矛盾了,北伐也早就宣告成功了。因此,我宁愿在更加有所准备和环境熟悉的情况下,争取战斗的优势和上风。
  河南道,济州者(既后世的山东省济宁市),州治平阴,当然了,与后世南棒国的那个旅游地济州岛,没有一毛钱关系,至少在这个时空,它还是被叫做但罗岛,而在上面设立了三家分藩的。
  乃是因古时“江河淮济”四渎之一的济水主干道,从东北向西南横贯流经境内,最后汇入郓州的大野泽,而得名济州。
  而济水也是漕运的重要支线,因为在济水上游的齐州,有隋炀帝时期修建的永济渠,向北联通到河北涿州再折转出海,而在通过下游的宋州,则有隋炀帝时修剪的另一处通济渠,分别与黄河、淮河两大水系相连。
  因此,济州的实际位置,居于淮上、河南之地的水路第一要冲,也是古时内河漕运的命门所在,虽然自乾元中兴之后,海运大兴而河槽渐渐衰退,但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
  待到到了乙未之乱后,这种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