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所谓的春牛,其实就是在每年的立春之日前,用采自四野之郊的泥土,捏成的硕大牛塑,再披上青色的绸缎装饰,就是名为春牛的特殊图腾和象征物。
用以祭奠上古的青木之神,也是司春之主的句芒神。其渊源据说上溯到三皇五帝的时代,由上古先贤带头倡导的劝农兴业的仪式云云。
体现在朝廷中枢,就是由天子亲自主持的郊祭和象征性的迎春典礼,而在地方就成了鞭牛礼。
在这一天,各州县都会从城民中,选出最壮硕的少年数十人,只穿短膊椟裤,抬着草扎人面鸟身的句芒神和披红挂彩的春牛,一边在鼓吹声中招摇过路,一边齐声大唱迎春歌的环城大游行数轮。
然后才在东城门前的土坛上,一般是由当地身份最高的亲民官,用装饰华丽的布束负责开鞭,然后由一众官员,按照身份等级依次鞭笞,直道碎不成形。
然后参与游街的人们和围观的人群,就会一拥而上,争抢被鞭碎的春牛土块,拿回去施与自己田亩中,以获得来年好收成的期许和祝福。
其中具体仪式的摆放,亦有讲究的,如果立春在农历腊月十五之前,句芒就站在土牛的前面,表示农事早。
如果立春正值岁末年初之际,就让句芒和土牛并列,表示农事平;如果立春在正月十五以后,句芒就被安放在土牛身后,表示农事晚。
在历法知识无从普及的古代社会,大多数农民其实就是根据这些不同的排列方式来掌握立春之大概时间而进行农事准备的。
所以土牛也叫“示农牛”,是一年之计一个重要的开端。四里八乡的农人都会想办法派人过来参与和观礼。
这也是刚刚过完的有些寡淡乏味的春节之后,我领导下的官方,唯一允许和鼓励公开参与的盛事和群体活动。
因此,作为青州的首府和实际镇抚的驻地,从各处来的人特别的多,里三层外三层的,黑压压的堆满了街道与房顶。
只是这一次的鞭春牛礼,我把这种荣耀和风光,以文武各有擅专的理由,让给了某位年长者,一直缺乏存在感的随军宣抚使曾华,而作为旁观者的一员,在满身戎装披挂的部下们的簇拥中,站在城头看热闹。
他现在已经官拜淮东转运副使,知掌一路征解钱谷、仓库出纳、权衡度量诸事的大员了。当然了,如果他想要真正行驶这些职权的话,就必须和我商量着办。
因此,他穿了一身浅紫蕉纹对绫的官袍,头戴交翅纱帽,在左近虞允文、蔡元长、赵鼎等一干近僚、官佐一片恭贺声中,很有些笑不合拢嘴的味道。
“来了来了……”
只是在喧天的锣鼓吹打声中。我最先看到的是,一群至少上百人,花枝招展的走在游行队伍前的女子。
这些各种盛装妆容的娇娥,在晴明日下顿时吸引了不少眼球和关注,也让我不由有些惊讶。
因为她们莺声燕语一路招呼叫唤沿途围观人群的,其中的大胆和露骨之处,显然不是良家妇女能够做出来的。
要知道,这一整个冬天,在我们的治下除了例行的市集之外,几乎各种多余的娱乐和其他活动,都几乎禁绝停滞了,更别说各种早已绝迹的行院娼馆。
这么多特种行业女性,她们又是从哪里冒出来的。
我只是对着左右询问了几句,这才知道具体缘由:
她们居然都是走了程煊的关系,而跟着海路的船团,从江宁那里过来的,昔日金陵脂粉中人,准备在这里淘金的。而这次鞭春牛,也是她们取得了许可的第一次亮相,看起来效果很好。
不但将沿街的围观士民,撩拨的各种鼓噪吆喝,就连我的部下们,也不免出现了些许神受与意动的表情,只是很快就在各种此起彼伏的咳嗽声中,纷纷摆正了过来。
我也没有理由去苛责他们,好歹当兵三年,母猪变貂蝉的道理,我还是懂得。这只是最基本的审美和异性吸引而已。
当这些香鬓倩影短暂的昙花一现,消失在城门下之后之后,就是开始鞭春牛的正式仪式。
当数十鞭轮流过后,四分五裂的春牛轰然倒在木台上,霎那间人山人海,争拥上前,如痴如狂的抢夺着那一把土块,就仿若让我看到了后世商场年终跳楼大减价,无数大妈阿姨竞相血拼的盛况。
那只数尺高硕大无匹的土牛,几乎实在被人潮淹没的那一瞬间,就消失得无影无踪,只留下满地的踩丢的鞋子和失落的汗巾。
而剩下没能抢到春牛的人,也在群体氛围的感染下,兴高采烈的跟随着那些抢到土牛的人们,在场地和街道中,参差不齐的合声高歌唱春起来。
“畟畟良耜,俶载南亩。播厥百谷,实函斯活。”
“或来瞻女,载筐及莒,其饟伊黍。”
“其笠伊纠,其镈斯赵,以薅荼蓼。”
“荼蓼朽止,黍稷茂止。”
“获之挃挃,积之栗栗。”
“其崇如墉,其比如栉。”
却是出自《诗经》中《良耜》的典故,描述的上古春耕夏耘的情形,唱诵的是对秋获冬社的期许和心情。
在万众齐声的合唱之下,倒也别有一番风味与感染力。
只是当人群散去后,却是还有人恋恋不舍的在探寻这什么,我很快就有所决定。
好吧,堵不如疏,我也没有那种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洁癖,也不是那种说一套做一套的道德之士,只能捏着变相的接受这个现实。
毕竟我的部下多事精壮男子,也需要相应宣泄的手段和渠道,老是困在营地里操练和兼带劳作也不是万全之计,我也不想把自己部队搞成各底斯比圣军那样的基佬窝。
搞基这种东西当作文人的风流轶事就算了,真要放在眼前那就是剧毒污染源了,起码让士兵轮休出营去,找这些职业女性退火,总比拿多余的精力去扰民的代价和危害小得多。
然后,我很快就交代下去,让镇抚府的幕僚们,依照过往行军过程中侧成例,提出相对严格的约束和管制条件。
比如强制的卫生和疾病管理要求,组织医师的定期身体检查,避免各种恶性传染;又比如相应的人身保证和排次安排,以避免因为争风吃醋之类的理由,而让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汤的纪律连锁败坏。
我如此沉思着,回到牙城的署衙之中,却得到两个最新的消息。
“从畿内出发的本家船团,也已经在郁洲大港靠岸了……”
“同船的还有新到任的淮东承宣布政使……”
“光是各色随员,就有数百人之众……”
第507章 根本(三)
时光似流水,在纷忙碌碌之中,已然过去了小半年,直接进入了仲夏之末。
而在重新被疏浚和加固过,变得水彻清明的漕河支流——汶水两岸。
青伏的麦浪如野,随风摇曳荡漾在空气中,混合着新翻泥土被暴晒散出的独特气息,自有一种别样的感觉和憧憬。
此间正当谷子灌浆与追肥的时节,就连低垄处套种的成行花生或是豆子,也长得郁郁葱葱,正当是花苞初绽之期。
故而,无论是低伏在田间与水渠之中,或是辗转于翻车与牛车之间的身影,就像是蚂蚁一般往来不绝。
成群结队的牛车拉来了淤泥、泔水与水草、粪水,堆积发酵而成的湿肥,又一点点的细心泼洒在作物根系的土壤上。
眼见集体屯田的第一批收成,不日在即,来自州府的劝农官们,也像是辛勤的工蜂一般,反复的往来与远近的田稼之间,一遍遍的监督和巡视着各地的生长状况。
有的甚至嫌费事,干脆搬了铺盖,不顾蚊虫叮咬的烦人与蛙鸣的鼓噪,直接搭了蓬窝吃住在田埂上了。
这种尽心勉励的勤恳用事态度和谨慎,让那些田下的编户们,在各种惶恐与小心的亚历山大之余,却也不免生出了某种期盼。
这毕竟是他们经过了这些年的动荡与流离,好容易安生下来,在当地的水肥阳光雨热,都并不完全尽如人意的情况下,含辛茹苦细心饲弄到现在,才种出的第一批粮食啊。
在吃够了树皮草根野菜,又吃腻了各种令人泛酸的豆薯山芋块茎和饼干粮砖糊糊的滋味之后,格外渴望能够尝上一口夏收新麦的味道啊,哪怕是那种没有仔细脱壳,也没有其他滋味的水煮粗麦饭也好啊。
好些人这么想着,却是不免将眼泪和汗水都混做了一处,滴落在脚下的泥土里,却是想起了那些已经失去的亲人。
无论是苦苦挣扎于乱世,积劳成疾而早逝的父母兄弟姐妹,还是在饥寒中夭折的儿女,就这么吃上这么一口新麦饭的心愿而已,却是他们蹉跎而短暂的一生都无法实现和企及的某种奢望。
而在徐州以西的中原大地上,仍旧是处处废墟与残垣中,白骨相望道里的荒芜与凄凉,与整个孤寂萧索的春天相比,夏日里则更多了因为缺少人拔除和清理,而到处疯狂蔓长起来的遍野荒草。
而那些没有选择转道北归,而是继续盘踞和活跃在,广阔中原大地上的胡马和藩军,也在南下的侵袭和相互的对抗之间,逐渐形成了妥协和默契。
他们各自分据了一处处城邑、集镇、村落与土地之后,在中州大地上驱使这掳获的人口,开始就地放牧蓄牲,也算是犬牙交错的初步安定下来。
对于益都城中,已经初见规模的镇抚府和置制使衙门来说,则是各种表章和数字的流水出入。
除了检括当地的隐户匿口,收拢招徕那些来自河南、淮北,乃至淮南地区的流民和逃亡百姓,在我治下已经登籍在册,并编入赋税徭役之中的户口,也堪堪达到了三十四万有余。
当然,这只是相对稳定的基本盘,青、沂、淄、密、海、潍六州治下的规模。
东面的徐州,兖州一带,南面的泗州、宿州一带,北面控制的滨州和齐州部分地区,乃至西面正在开拓和整肃的登莱诸州,都不再此列。
而作为镇抚官,除了领军安民之外,我还有考察地方官吏、维持治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