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魔刊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穿越者穿越了穿越者-第53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也是凑巧,真正的关键,还是得靠猎骑营的将士及时突入……”
  “不要说这种客套虚言……”
  赵良嗣摆了摆手打断。
  “该是你的功劳,某也不会去厚颜想取的……”
  “给……”
  他突然献宝式的从马背藤箱里,用力抽出一个细口大腹的陶瓶来。
  “尝尝我老家的浪木酒……”
  “包你后劲十足……”
  说话间,瓶口木塞已经被拧了开来,一股辛烈的味道顿时洋溢在空气中。顿时将周旁几个军将,都吸引了过来。
  “难道这是岭外的头烧……?”
  方腊不由有些惊讶的道。
  “正是……”
  赵良嗣有些得色的笑眯眯道。
  得益于南朝相对稳定的大环境,因此前朝流传下来的各色烧酒蒸馏制取工艺,也相对得以保全和延续。
  是以各色名目的“烧”,充斥了大街小巷,而成为底层人民和中层人士,甚为喜爱的廉价酒类。
  随后亲兵在城头上摆好一个临时的案子。
  给每个人身前的盏子满上,将晒干的橘皮,干椒、茱萸、姜块什么的泡进去,又拿出一个珍藏的鱼松罐头,倒了满满的一大碗。
  一边小口的抿着辛烈的味道,一边拿这些浸泡之物,嚼在嘴里就着鱼松下酒。很快就喝的脸色泛红,汗流浃背起来。
  然后又让他们把随身的铁口扁壶给拿了出来,一一装满。对于战地来说,这烧酒类可是好东西,不但解渴还能提神,更有其他的多样用途。
  与此同时,随着第一批夏粮收获的附带产物,一家几乎是从广府原样搬过来的大型酒厂,也在益都附近落户生产。
  当然了因为青州治下,禁止用谷物酿酒的规定,这里所使用的酿造原料,主要是山地边田收获的土豆、地瓜、芋头、苞谷梗等块茎类淀粉。
  产出的酒水经过蒸馏之后,除了少量作为军队内部,犒赏和加餐的日常供应外,其余需要进一步萃取,而获得最原始的酒精和乙醇、乙醚来源。无论是药用加工炮制,还是化合工业用途,都有不小的需求。
  此外,还有青州的第一家大型医院的开业,医疗资源的主体还是来自,随军的那数百名各色医官、医师等,哪怕在最困难的时候,我军也没有把他们丢掉或是放弃,因此,现在就派上了用场。
  目前我的治下,除了军队之外,大多数人还是小病靠熬,大病生死各有天命的状况。但随着入夏,最起码的基本的防疫卫生,须得抓起来再说。
  反正除了出战随军之外,这些人平时闲着也是闲着,军中也就那点高强度操训造成的跌打损伤。
  干脆把多余的人手,集中在这处医院里。这样可以一边拿普通人练手。不至于技艺生疏,一边还可以一带若干的临床授徒好了。
  好在因为当初帅司乱抓差的缘故,导致他们的医科门类颇为齐全,倒是省了我许多事情,只要安排好日常的考绩和奖惩制度,大多数科室就可以立马投入运营中。
  此,这所大型医院,常年有一百多号医师坐镇,同时也兼带了某种医学院的职能,负责传授和培养的人手,主要有长期和短期两种。
  短期的是简单战地伤创急救和基本防疫的特训班,面向的是那些被抽选出来,理解能力好手脚灵巧的军士;而长期的则是相对正规医疗人员培训,有相对完整的报考和选拔、任用制度。
  此外作为医院的附属设施,还有一所公开零售的大药房,相应药材炮制的工场,以及若干的生药原料采集和收买的外派机构,这里同样也是那些医科生员们,需要实习和工作的地方。
  待到将来有所规模之后,青州医院将升格为总院,而分出部分人手来,在临沂等别州的州治,设立若干的医疗分院,以扩大影响和受众。如果条件成熟的话,这些分院还将向县下一级推广,而在各县建立起官办的医馆。
  然后,再建立起一套资深医师的巡回坐馆制度。
  不过,在指定短训的生员名额时,再次发生了一场小风波和插曲,却是因为其中四分之一的女性生员。
  这些生员都是各处劳役营里挑选出来的,有一定识字基础的年轻女性,被我当作日后军队护理体系的,种子和源头来培养的。
  但却是这些女性生员的存在,让一些北地出身的医师,感觉到传统领域受到了侵犯和逾越,顿时有些反弹和异议,认为这是不合礼统的联名起来上书呼吁。
  结果被我亲自召集过来,当面“难道以你家女眷妻儿从不生病,也不需要男女之防”为由,分析利害关系,痛骂了一顿才平复下去。
  当然作为某种缓和手段,这些女性生员的学习方向,将以儿科和妇科为主,兼带伤创急救处理。


第516章 矿业,前景
  因此,目前我手下的各项事业,都是在不停的花钱花钱再花钱,采购采购再采购。
  而有时候,买下一个设备齐全功能完备的工坊,甚至还没有将它大致完好的搬运过来的费用更多。
  因为买下一个已经破产或是濒临破产的工坊,只要能压下价格,所费价值不过是原来造价的几分之一。
  但是想要将其中大多数设备物件,分解装船运送到北地来重新开工,那相应的费用就要随着距离的拉远而迅速往上翻上数番了。
  据说往来搬迁一次的价值,就足以在广府当地,地价不那么昂贵的郊外地区,再全新建造一个规模更大的厂区了。
  而这番估价还是在,我本家海船顺路携带的情况下,也未计算到港之后的当地人工运力所费。
  但是这个代价,却是不得不付出的,从不至于受制于人和缩短后勤补给线的长远看,也有着十分的必要性和理由。
  又比如,新进建立在沂水下游,黄河改道区内大片土盐洼地上,的第一家硝化场。以及配套使用水力的硫磺研磨、细筛、晾晒的制璜场;用柳枝,麻杆等原料烧制火药用木炭的烧炭场;以及火药配比添装,湿化制粒的做药工坊等等。
  因为,我一直在致力于硝石和硫磺等火药成分的本地化自产,作为黑火药的主要成分之一,硫磺和木炭的来源无疑是最广泛,几乎不要费什么心思。
  相比之下,占据最大配比的硝石来源,就有些麻烦和紧缺了。在明朝以前的古代中国历史上,普遍缺乏成规模的硝石矿产。
  因此,除了从厕所和畜栏等地方收集天然生成积淀的硝土外,就只能靠从外海岛洲进口了。
  而日常对于硝石需求量甚大的南朝,也早已经淘汰了这种蚂蚁搬家式的收集方式,而是直接从南天竺、骠国等地,整船整船的输入。
  在那里直接有现成的露天硝矿,也有极为廉价的土人或是藩奴劳力,只要修好道路直接开挖就行了。
  但是我的治下就没有这种便利和条件了。而光靠后方的转运,因为海路的风险等缘故,充满了太多的不确定因素,也容易让本军最大的战斗力,长期受制于人。
  不过,我的地盘既然在淮东地区,也就是后世的鲁东一代,那就不完全是无法可想了。
  作为黄河和淮河出海的泛滥区之一,这里最不缺乏的,就是因为历代河流改道或是决堤,而造成的大片盐碱地和咸水沼泽。在这类土地上的作物产量极低,甚至无法种植。
  因此,为了生计着想也是日常的需要,当地民间很早就有了,在这些盐碱洼子里收集和熬土盐的传统,作为无法获得正常海盐供应的权宜替代物。甚至一度因此形成一个相对庞大的生产、销售和消费体系。
  虽然杂质多味道泛苦,且含有长期食用对人体有害的成分,但在大多数时代,却是下层人民,所能唯一消费得起的选择,因为来源广泛而获取容易。
  在另一个时空中,这种社会状况甚至一直延续到解放前,在被白区反动派封锁的革命根据地里,依旧大行其道。
  而作为土盐经济的附带产物,就是碱盐里伴生的硝酸盐等硝化结晶。
  按照天工开物里的说法,到了火药应用已经初具规模的有明一代,中国传统产硝已经可以分为三大地域,出蜀中者曰川硝,生山西者俗呼盐硝,生山东者俗呼土硝。
  因此,山东(淮北)当地产出的土硝,同样是一种重要的原料和催化剂,多用于皮革、造纸的添加物。
  这种硝因为多伴生于盐土(盐碱地)而得名,是低洼地褐黑色土质,自然透析结晶出上层产物。其色多黄,其味多苦,其质多轻而松散。
  青、密、淄、潍各州的沿海,都有面积不小的低洼盐碱地和海水倒灌盐泽,其中应该可以作为土硝的来源。
  据夏盐滤硝的原理,盐土地春季扫硝土是最好的时节,经过一冬时间,盐土上层出现一层黄色土质浮于地面。春雨来临前,可很快进行刮扫。收集起来也很简便。
  按照天工开物里的制取法,硝土先用筛去除土块砖石等杂质,用大铁锅装入清水加硝土,边加边搅,使硝土充分溶化、静置,捞去水面浮沫杂质。
  再把溶化液倒入大缸中,加入白矾少许,使溶液快速澄清,滤出土质。将滤液移入铁锅中,文火加热充分搅拌,再移入大缸中,保温30…40℃,静置半小时,待沉淀观察有无沉淀。
  若没有,待冷却结晶为毛硝;若有沉淀,等沉淀下去,吸净液,冷却结晶得毛硝。将结晶出的毛硝倒锅内然后加火进行熬制。
  当水分减少到40%左右即可停火。把浓缩液倒入缸中进行粒状结晶,为之水硝。
  将水硝再次入锅,用文火使水分继续蒸发,最后倒入锅中进行冷却结晶,制成块状,装入袋中,置于干燥通风处贮存。要用的时候,才用木制器具研磨成方便加工的粉末。
  有了相对纯净的硝粉,那就意味着重要的化工基础——三酸两碱之中的硝酸,也有了相对稳定的保障。
  因为用耐腐蚀的瓷陶反应塔,可以从冶铁的废气中,持久蒸馏和冷凝出杂质较多的浓硫酸溶液,在古代也被称为绿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