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魔刊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宅男的大明-第9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接着,吴应熊派去的新禁军攻克了长春府、营口等地,对在盛京形成合围,并且掐断了清军粮草的补给线。

  多尔衮的得到这消息,气得快晕了过去,他根本没想到,吴应熊会抄他的后路。自从萨尔浒战役之后好多年,明军已经完全处于守势,只有挨打的份,没想到还敢杀到满清的老家。

  这一次,吴应熊却去搞满人的老巢,多尔衮一时心急如焚。

  :。:

  笔下读,更多精彩阅读,等你来发现哦。


第十章 祖大寿归来

  在吴应熊的指挥下,郑成功的水师配合数万关宁军合围了盛京,盛京城外不时炮声轰隆。

  盛京城内有点乱了,虽然辅政郑亲王济尔哈朗的镶蓝旗此前已经被多尔衮派回盛京。

  在盛京的大政殿,距大清门约有百步之远。宽阔的御道两旁是十王亭。大政殿是在高台基上的一座八角亭形式的建筑,上边覆盖黄色琉璃瓦,下用绿琉璃瓦镶边。

  清朝的两宫太后、福临皇帝紧急召集留守群臣在商议对策。在大政殿的正北设有御座,但因为福临尚在幼年,这围着黄漆栏杆的御座并不常用。

  御座前另设一张案子,为辅政王上朝时坐的地方,所有的王公大臣和满汉文武百官多数在大清门左右的朝房中休息等候。大清门的地下设有地炕,在严冬时也温暖如春。因为辽东天气较冷,此时的地炕仍未熄火。

  那天,大玉儿带着小皇帝早早来到了大殿,脸色很不好看。自从她的儿子继承皇位以来,她被尊为皇太后,但多尔衮在的时候,她很少说话,多尔衮不仅自己不争皇位,还帮她母子镇压了别的觊觎皇位的亲王。不过,大玉儿自己也是极为聪明的,她不仅认识满文和蒙古文,对汉文的历史书也略能读懂。她在宫中除用心教福临读书写字外,也叮嘱儿子在学中好生听御前蒙师的话,用心学习。她只是盼望儿子快快长大,能够平安地到了亲政年纪。

  一早,济尔哈朗也换了朝服,带着几名护卫,骑马前往皇宫,进到大政殿,在圣母皇太后和皇帝的面前简单地行了君臣之礼。

  顺治小皇帝爱新觉罗·福临,一用过早膳,就由皇太后亲自陪着,由宫女们替他穿戴整齐,先到清宁宫拜辞两位太后,然后在宫院中坐上黄轿,往大政殿上朝。

  此时,大政殿内外,庄严肃穆。福临坐在宝座上,向下看着以郑亲王为的大清国众多显要人物都来了,跪在地上,他的情绪有点紧张,他要放屁,也只好竭力忍耐,让憋的一股气慢慢地释放出来。

  因为要商议军国大事,所以大玉儿挥手使身边的宫女和太监都回避了。皇太后大玉儿今年只有三十多岁,头又多又黑,左右髻上插着较大的翡翠簪子,露在外边的一端有珍珠流苏。她本来就皮肤白嫩,明眸皓齿,配着这样的式,加上一朵为丈夫带孝的绢制白花,穿一身华贵而素雅的便服,绣花黄缎长裙下边的花盆底鞋,使她在端庄里兼有青春之美。

  在大殿上,连济尔哈朗也不敢正眼看她。大玉儿先开口问道:“郑亲王,睿亲王率兵出征之后,盛京是我大清的根本重地,也是朝廷所在,你作什么妥善安排?奈何汉人会兵临城下?”

  济尔哈朗道:“此次睿亲王入关,满洲八旗兵与蒙古八旗兵各三分之二,汉军三顺王等全部人马,随他南征。只有少数上三旗的人马守卫盛京,巴牙喇兵驻防皇宫周围。其他地方兵力空虚。汉人此次水师格外厉害,从海上攻击我大清,猝不及防,还请皇太后恕罪。”

  大玉儿说道:“睿亲王现在何处?他出征前曾誓忠辅幼主进北京为中国之主!为何此时不见人影?”

  济尔哈朗道:“臣已经派人告知睿亲王,相必不日他的大军即可挥师回朝。不过此时,我们需要拖延时间。”

  大玉儿问道:“如何拖延时间?”

  济尔哈朗说:“明朝的丞相吴应熊点名要祖大寿和他的家人。只要祖大寿到了明军大营,他们可以暂缓攻城三日。”

  大玉儿道:“那祖大寿我也知道,是吴三桂的舅舅,而且关宁铁骑最初的来源,是祖大寿把自己的家丁召集到军队里面,最后加上其他地方一些兵员的补充,慢慢形成了善战的关宁铁骑。我们岂非要放虎归山?”

  济尔哈朗说:“不过祖大寿留在大清,也没什么用,他绝对不会为我们效力。”

  原来,祖大寿的两次投降清朝,乃是迫不得已。

  第一次投降,是在1631年的大凌河战役。

  祖大寿奉命于大凌河筑城保卫锦州,在他修了不到半个月,城墙雉堞还没修完时,皇太极大军便兵临城下,将大凌河城包围。

  祖大寿只好关闭城门,仓促应战。城中粮草仅够几天之用,围了不几天城中就断粮了。城中将士无不惊恐万状,祖大寿作过几次试探性的突围,都被金兵杀了回去。

  无奈之下,祖大寿只好坐困愁城,盼着援兵。

  皇太极在围困大凌河城十天后,便开始了对祖大寿的劝降工作。

  但祖大寿不为所动,对皇太极根本不予理采。

  皇太极为了进一步消耗城中的有生力量,搞了一次假增援。

  祖大寿盼望援军心切,急忙率军出城相迎,欲前后夹攻,实现突围,结果上了大当。

  大凌河城被围了三个月,城内的粮食吃完了就杀马吃,马吃没了,就杀人相食,祖大寿假意投降,后来再次逃回锦州城就组织防御,抗击清军。

  1639年农历二月,皇太极再次进攻明朝,以武英郡王阿济格为前锋,亲自督军包围松山。明朝崇祯帝下召命令祖大寿前去支援松山,祖大寿刚刚行军,清军就到了,于是祖大寿去宁远驻守。

  皇太极派遣使者去锦州告诉祖大寿的妻子,叫她以利害诱导祖大寿投降。

  祖大寿选蒙古、汉族兵各三百,命令祖克勇及副将杨震、徐昌永等取道边外进取锦州,到乌欣河口;清军将领阿尔萨兰以满、蒙兵一百六十人与明军交战,清军胜,斩明军八十四人,得马一百五十匹。

  皇太极下令停止进攻松山,后金军返回盛京。于是祖大寿又进入锦州驻守。

  164o年,皇太极到义州视察,蒙古苏班岱等请求归降,皇太极命济尔哈朗等率军一千五百人前去迎接。祖大寿得知清军人少,命令游击戴明与松山总兵吴三桂、杏山总兵刘周智合兵七千人出击,却被济尔哈朗打败。

  于是皇太极命多尔衮、济尔哈朗等带兵轮番攻锦州。

  1642年农历三月初,被围困了整整一年的锦州粮绝援尽,城中杀人相食的惨状再度重演,惨不忍睹。

  祖大寿为了保全城中人的性命,在三月初八亲率部众开城出降。

  消息传到盛京,皇太极大喜过望,命人立刻将祖大寿送到盛京。

  皇太极一直想招降祖大寿和吴三桂。但是祖大寿投降满清之后,却一直沉默不言,没给满清献一计,更不用说替他们打仗。

  皇太极竟然也宽宏大量,没有杀祖大寿。

  听说吴应熊想要回祖大寿,大玉儿有点不愿意,说:”镶蓝旗真的抵挡不住明军三天了么?“

  济尔哈朗说:”明军的火力比以前猛了不少,这几天镶蓝旗损失惨重。为了确保盛京万无一失,还请皇太后明察。“

  大玉儿虽然有才,但不懂得军事打仗,她有点担心儿子福临的安危,说:“既然如此,那就就这么办吧。”

  就这样,祖大寿回到了阔别已久的明朝,他和亲人们再次回到锦州,感慨不已。

  吴三桂得知此喜讯,亲自赶到关外的锦州迎接祖大寿。

  祖大寿归来,关宁军上下也一片欢呼,士气大振。祖大寿虽然已经离开了关宁军好几年,但他是这支军队的创始人,依然是关宁军的精神教父。

  狼途归来,求订阅正版支持

  

第十一章 多尔衮退兵

  吴应熊发兵围盛京,以歇兵三天时间的条件换回了祖大寿和他的家人。

  一方面,吴应熊知道祖大寿在辽东的威望,跟吴家也是亲戚关系;另一方面,明军一路从锦州杀到盛京,士兵已经有一些疲乏,而且粮草和辎重也需要时间送达前线,一箭双雕。

  祖大寿回到锦州,和吴三桂见面,老泪纵横。

  “应熊他们长大了,能独当一面了。”吴三桂跟祖大寿讲起吴应熊在1644年的表现,赞不绝口。

  “天赐英才!真是上天垂怜我大明百姓!不过清军不可小视。”祖大寿感叹道,决定给吴应熊修书一封,快马送到了西安。

  此时,吴应熊正率军和多尔衮的三十万大军对峙,形势非常严峻。

  清军一路从居庸关杀到西安,很多农民军也投降了,此时除了十万满清八旗军,还有二十万汉人武装。

  满云龙送来祖大寿的信件,祖大寿的信中,嘱咐吴应熊切勿和清军决战。

  祖大寿在关外,对清军作了详细了解,将清军的作战特点都告知了吴应熊。

  祖大寿在信中说,像越国灭吴国那样,大明至少还要十年到二十年,才有实力跟大清决战,灭掉大清。

  这一点,吴应熊也十分认同,他下令明军据守西安,凭借新式火炮守城,并不出城和多尔衮的大军决战。

  那天,西安的雪停了,但还是灰蒙蒙的阴天,寒冷的空气在黄土高坡充满一股强烈的压抑之感。

  清军在西安城外五里地扎营。此时的西安城下,八旗飘飘,三十万清军黑压压的一片。

  清军此刻虽然到达了西安城下,但还只有部门围在西门,西安古城很大,想要连同其他三门一起围困,并不容易。

  多尔衮骑马视察前线,盯着前方城高河深的西安城,还有城头上的一百门新式火炮,城墙上头时刻保持警惕的明军,对身边的多铎说:“这吴应熊不愧是吴三桂的儿子,西安城恐怕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