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塞北军区和其他敌后根据地的情况差不多,一样缺乏铁制品,所以只好大范围地种植茶叶,来与蒙古部落进行贸易。
“今年在绥南可能种植了一千亩茶叶田。”林黑羽扳着手指头,算了算之后又补充道:“可能还不止这个数!包括后来在第五分区补种的,估计达到了两千六百多亩。”
“怎么会这么多?”陈云这次是真得惊愕了。
陈云在动身之前,曾经仔细翻阅过塞北军区上报给延安的财政报表,当时显示整个塞北军区只种植了大约四百亩茶叶,但是现在突然翻番了近七倍(因为信息堵塞,所以陈云并不知道),他们哪来的这种财政能力?
“后续开辟的茶场,实际上都是军区帮蒙古部落栽种的,种子也全部来源于察盟的松王(蒙古的一个王公),也只有他们才能弄到这些茶叶种子(从沦陷区走私)。”林黑羽看到陈云面带疑惑,又解释道:“军区派出的工作组,找各个蒙古部落借贷了不少钱和种子。我们许诺了,将来茶叶收获了,可以极其低廉的价格向他们出售,或者连本带利地偿还本金。”
“蒙古部落又是怎么答应提供给你们资金的?”陈云还是有些不相信。
虽然在蒙古部落中,有不少富可敌国的王公贵族,但是他们绝不会无条件地支持八路军!毕竟,一些蒙古权贵高层,并不愿意死心塌地地得罪日本人。
“我们司令员给草原上几乎所有的王公贵族都写了信。”林黑羽发现陈云有些疑惑的样子,立刻解释道:“司令员说过,宁肯我们吃一点亏,也要把蒙古部落拉过来。还说过,要想尽一切办法,不能再让他们为日本人提供物资。”
还有些话,林黑羽嫌啰嗦没有说,例如:“日本人少‘买’到一张皮毛,他们的军需品就缺少几块皮革制品,就会少派几个兵”之类的宣传,现已在军区传开了。
陈云点点头,总算明白塞北军区得到蒙古王公暗中支持的原因了!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话一点都不假!在塞北军区并不以贸易获利的情况下,蒙古部落被极高利润所引诱,暗地里支持八路军,也就顺理成章了!
随着陈云越来越接近塞北军区军区总部,沿途往来的部队战士也越来越多。
陈云敏锐地发现,塞北军区似乎重点在于建设主力部队,穿了军装的主力部队明显地要多于穿成花花绿绿的民兵。
“你们军区的装备是怎么解决的?”陈云还是发现了主力部队中,有少数没有装备步枪的战士。不过,这是正常现象,因为其他根据地差不多都是这样,有些地方甚至两个人用一杆老式步枪。如果赛悲剧迁怒人手一杆枪,反而不正常了。
“报告首长,我们除了能够复装一部分子弹,自造大部分爆炸物以外,其他的装备全部依靠缴获!”林黑羽一五一十地回答道:“去年的时候,军区兵工厂就已经能够制造出步枪,但是制造出来的枪管寿命却不长,据说是因为枪管材质和镂空工艺不过关。”
……
塞北军区司令部。
李远强、贾更、乌兰、戴仙兵、钟天祥、李信等人都在。
“同志们都坐下吧!”陈云的话音刚落,军区的高级干部们立刻齐刷刷地坐了下来,只好又笑着点点头,“不要一本正经,都活泼一些!”话音刚落,却又有些惊讶地皱起了眉头。
“刘司令员到野外拍电影去了,暂时无法赶回来!”李远强赶紧解释。
这些天来,刘云已经一门心思扑到了电影制作。据说,他对每一个细节都亲自过问。最离谱的是,刘云每拍完一个片段,就会趁着休息的间隙,邀请当地的老百姓看电影、拉家常,并且对老百姓指出的不足非常重视,而且还会根据老百姓的意见马上进行修改。
连埃德加都在抱怨,拍这种电影所花费的时间太长了!最后,埃德加派自己的助手转入农村,进行调查、写实摄影。
“我得到消息,据说你们已经拍完了一部电影,晚上能不能拿出来观赏?”陈云笑着问道。这个时候的文娱活动很少,虽然是纪录片,但陈云还是很想过过瘾。
军区司令部的干部们顿时面面相觑,一个个都不敢答应。
因为在第一部纪录片中,既有根据地选举舞弊的镜头,也有日军补给虚弱得离谱的描述。所以,中央派来的干部,看了这部胡编乱造的电影,极有可能会“拍案而起”。
吃完午饭后,陈云开始视察农村、集贸市场,并且在新式化肥为主的耕种地里,待了一个下午,还与农垦大队的战士进行了长久的交流。
傍晚时分,陈云又视察了战俘营,和那些挑选出来、服从改造的战俘进行了半个小时左右的交谈。
晚饭后。
陈云开始频繁询问,摄制组什么时候能够回来。
晚上20点,陈云得知摄制组晚上不能回来的消息之后,满脸都是失望。随后,陈云开始专心办正事,查阅塞北军区的经济状况、贸易收入等各种资料。
……
摄制组和采访组拍摄了八路军伏击日寇车队的特写之后,又火速前往被日伪军糟蹋的村子进行“跟踪拍摄”。
在军区一个警卫连的掩护下,这一次摄制组和采访组的收获很大,得到了大量日军打、砸、抢、烧、杀的证据。
老百姓那一张张无奈、悲哀、木然的脸膛,作为最深刻的历史记录,载入了摄影胶片。一同载入历史的,还有日本民族骨子里的那种残忍、愚昧、落后的精神。
几天后。
绥东游击区重镇集宁外围。
夜幕下的日军炮楼,竖立在大约一公里外的地方,在炮楼的四周,隐约可见数个地堡以及横七竖八的宽阔壕沟。
“司令员!”警卫营营长严定理悄悄爬过来,低声对刘云建议道:“中央派人来了,司令员是不是应该早点赶回去?”
军区总部发来电报,据说中央来的首长要看电影。
“今天的拍摄人物还没有完成呢!”刘云摇摇头否决了严定理的建议,“这种夜袭的时机可遇不可求,浪费了就太可惜了?”
一部电影是否好看,除了扣人心弦的情节以外,还需要给人以真实的感觉!所以,血与火的现场制作,是必不可少的!当然,任何电影只有在老百姓都说好看的情况下,才算是真正成功了!这也是摄制组每完成一个片段,刘云就让战士请当地老百姓来观看的主要原因。
晚上零点。
在集宁参加顶头上司生日宴的日伪军头目,摇摇晃晃地回到据点。为了防备八路军的冷枪冷炮,伪军在外围、鬼子兵在内圈,团团围住了核心的日伪军官。
这一队摇摇晃晃的“治安警备队”和“皇军”歪歪扭扭地走过来后,还没有接近据点外围的壕沟,就触发了外围的警报,惨白的探照灯,迅速打到了他们的身上。
前哨地堡内驻守的日伪军,非常有责任心!任凭这些自己人在壕沟外喊破喉咙,也不盲目相信。因为,三更半夜成群结队敲门的,很有可能是八路军。
僵持了片刻,地堡内有两个伪军端着枪,一溜小跑冲上吊桥,准备对外面的自己人验明正身。
“轰”的一声巨响,一门迫击炮炮弹,就像死神一样落在地堡顶部,急剧腾起的呛人烟雾,顷刻间笼罩了一片慌乱的日伪军。很短时间内,鬼子炮楼和附近地堡的火力点,一个接一个地对外猛烈地、盲目地开火,探照灯也迅速向四周胡乱“扫射”。
原本醉醺醺的日伪军,顷刻间被自己人打死了不少,剩下的日伪军突然变得“敏捷”了,就像受惊的兔子一样,或者撒开腿来回乱窜,或者乱哄哄地趴在地上寻找射击死角。
一架摄影机对准了盖着杂草打狙击的李向阳,随着枪声不紧不慢地响起,镜头中狼奔豕突的日伪军,一个接一个栽倒下去。
在远处指挥节目摄制的刘云一脸惋惜,如果能够再近一点就好了。
无论是一战还是二战,战火没有烧到美国本土,美国国内对战争的感觉和体会,都是从报纸、电台上得来的。所以,只有剧情合理,特别是真刀真枪的片子,才能在美国受欢迎。
大约五分钟后,硝烟全部散去,从跑楼内迅速扑出来的一百多日伪军,只在地上找到了数十具被子弹打成肉泥的尸体,至于喝了寿酒,乘兴而归的日伪军头目,则尽死于乱枪之中。
吃了大亏的日伪军,愤怒地展开散兵队形追击,但又很快就打住脚步——八路军在撤退的路上插了一块牌子“脚下有地雷”。
向归绥或者集宁请求工兵支援,最少也是天亮以后的事情了……
……
第三天,绥南根据地,八路军的摄制组在根据地外围继续开工。
主角李向阳穿了一身整洁的黑军装,整个人显得斯斯文文。和八路军演拼刺刀戏的日本演员都是管理战俘营的“反战同盟”干部,以及一百多个改造良好的日军年轻战俘。
现在,这些日本人又“重操旧业”,穿上了铁道游击队偷来的“皇军”军装,挂上了日军制式装备——咬牙切齿地与八路军拼刺刀。
因为摄制需要的关系,有“皇军”被八路军用优势兵力击败的特写!没料到这些镜头,很快就刺伤了日本战俘的自尊心。这使得整个拍摄过程,几乎都是在长谷川的训斥下完成的。
这组十几分钟拼刺刀的镜头,足足拍了三天才完成!其中,刘云为了达到最好的拍摄效果,硬是没有让任何八路军战士补充进“皇军”的队伍。
当双方穿黑色和黄色军装的士兵“尸体”铺满战场,以生前最后一个姿势,展现在镜头前的时候,整个血腥的白刃战剧情达到高潮,接近完美!
大半个月之后,摄制组、采访组、警卫连战士启程回总部。
回到司令部后,刘云一身脏兮兮、黑黢黢地回到司令部,准备向陈云报道,但此时陈云早就已经离去了。
对于没能见到这位历史名人,让刘云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