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魔刊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定国-第35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敲打一番

渐渐地,两人也知道了苏三的底线竟然把九门的所有事项,整治的与铁桶一般,外人再难挤进手来。

苏三仍然是每天清晨便进衙门,很是勤勉但是心事,却不用在衙务上,而是仍旧看些档案文书,资料文档。

回到家了,自然是过问‘听潮轩’的事情居多,唯一轻松的时节,便是听天香演唱。

听潮轩里的事情,进展都很顺利金陵城里的大事小情,都在听潮轩的严密监视之下。随着大量的金钱不断地投下去,听潮轩巨大的作用,正在渐渐的显现。

露儿最终还是去了京国

尽管,这并不是苏三的本意,而且他也担心,一个小姑娘会镇不住场面。但是露儿亲自过来与他交谈了一番后,苏三也就打算放任一回,把这么重要的事情,儿戏一场

这些还都是科举考试之前的事情

估计现下里,露儿已经在京国都城里呆住了。不过,要等到真正有效率的开始工作,却不知道会在什么时候。

他知道,这会很难

一个几乎是没有怎么见过大世面的小姑娘,一人主持那么大的场面,又是在敌人环伺之下,岂会不难?那样的场面,便是杜如悔亲自主持,只怕也是困难重重,就更别说露儿了。

也只有苏三,才会做出让露儿到京国去这样的决定这种看似儿戏一般的决定。

其实苏三做出这样的决定,着实是有些无奈的手头上没有合适的人选,而事情又迫不及待的要做下去。他只能是硬着头皮,做了这个决定。

他唯一可以十足肯定的一点便是,就算露儿失败了,她也不会暴露‘听潮轩’的秘密。因此,他只需要露儿先去打个头站,秘而不宣的搭起一个架子回头有了好的人选,再过去接替。

当然这是他想象中的状况,毕竟在敌人心脏中心扎下去一根钉子这样的事情,是很复杂的。露儿能不能坚持到那个时候,他也拿不准。他只希望,露儿可以保护好她自己,不要处于很被动的境地。

一切,都只能靠露儿自己的判断了

成都府那边的进展也非常的顺利各项工作的开展,在莫少华到达成都府后,进展的十分迅捷。只是苏一在成都府一权独揽,极力地排挤原有地方势力的行为,或多或少地通过金陵城里的各种势力,传到了朝堂之上。

吴台铭为此,专门给苏一去了公文

这件事情,发生在四月。公文的内容,多有责备之语,强调苏一要注意团结大多数。

苏一接到这份公文后,转身便扔在了一边这倒不是说,他不重视吴台铭的意见。而是因为,早在前几日,苏一便收到了吴台铭的密信。信中的言辞与公文上的语气,是截然相反的。

吴台铭在私底下,对苏一在成都府独断专行的行为,深以为然在吴台铭看来,苏一只可能是太子党的人,苏一成为成都府唯一的话语者,对太子党只好不坏。

吴台铭因此不用费着许多心力,去应府成都府下头那些杂七杂八的事情;不用防着赵允在成都府做什么手脚;这让他心里很是轻松。

吴台铭极力支撑苏一在成都府一语遮天,并暗地里告诫所在成都府的太子党人,不许与苏一做对。但凡有做对的人,太子是不会给他们做主的。

同样的情景,也发生在赵允这里

虽然苏一脱离了赵允的紧密控制,但赵允却认为苏一最不可能的,便是背叛自己。

太子党构诬他坐牢,险些送了他的性命,苏一绝然不肯与太子党同流

虽然自己在整个事件中,态度并不是很坚决,但两人的关系也没有破裂所以,在赵允的心里,苏一就是自己人。

苏一既然想在成都府一权独揽,那赵允自然不会不支持

因此,在成都府里,便形成了一个奇怪的现象,那就是太子党人与二皇子党人,出现了难得的和谐只要苏一主张的事情,总是很快便能得到实行威信日增。

没有摩擦,没有内斗成都府里是一天一个气象。整府的百姓虽不知这其中发生了什么事情,但是自苏一来了之后,成都府的气象为之一变,这是确确实实的。

以前府城里还会有欺男霸女的事件,偶尔也会听闻恶少豪奴当街行凶的事情。可是自苏一来了成都府后,这些事情,渐渐地便销声匿迹了,由此可见一斑

说道不拾遗,夜不闭户,那是稍稍有些夸张的但是基本上,也是相差不远的。

第481章 突如其来

这些情况,远在金陵的苏三自然也是清楚的。

苏一每隔几天便会写来一封家书,信中对府内的情形多有介绍。苏一倒是用密语无限感慨说:若不是苏三当日让他做出暗投太子党的举措,只怕成都府的治理,绝然不会有这么快的成效。

苏一的信中很是佩服了苏三一番这些苏三也只是笑笑罢了。

这些虽然都在自己的算计之中,但苏一能这么快地掌控局势,自然与他多年为官的经验有关

如今成都府虽然太子党人与二皇子党人都处于驯服状态,但留着他们终将还是个隐患。将来血洗成都府,只怕也是一个必然。

不过,那都是以后的事情了。

转眼进入了五月

不等武科举举行,突如其来的传来一个消息,让原本一派祥和的朝廷,顿时乌天敝日,惶恐不安至极。

京人即将南下

消息是从原人那里传过来的,而且用了极为正式的照会照会全部内容为:一,原国与‘溪下’国,已经达成同盟;二,京人处于三面受敌之状态;三,京人势必将有动作;四,敦请封朝积极战备,以应付即将到来的突变。

表面上只是猜测即将会有战事到来,但原人在私下里透露了一些更为重要的信息。那便是京人已经在南边集结了大量的军队,估计是要在短时间内,全力攻占封国。

这个信息传到赵普的耳朵里后,顿时是大惊失色。

赵普弄不明白,原封两国联盟是原人占了主导;原溪两国连盟也是原人占了主导。至始至终是原人想对付京人,为什么京人会在南边集结,为什么京人要与封人过不去?而不是去打原国?

这个问题,也就只有赵普想不明白

站在京人的立场上来说,封国绝对是个软柿子。只要打败了封国,溪下这根墙头草,就不会那么死心蹋地绑在原人的战车上局势才会朝向京人有利的一面发展。

对于京人而言,对付封人,比对付原人,要容易的多,这便是问题的关键。

赵普想不通这些的原因在于,他并不想承认自己是只软柿子

在赵普的眼里,如今的封朝,国强民盛兵力已达五十万之巨,国库充盈,百姓富足。就算京人再强,难道还能一口气把封人全部吃掉?

京人要留够防守北边原人的军队,还要防止溪下人趁机偷袭能抽出的最多兵力就只有十万。以十万对五十万,还想在极短的时间内攻破封都

怎么看,都像是天方夜谈。

所以赵普雄心勃勃,大手一挥,军队准备集结的圣旨,便传到了枢密院赵普准备倾全国之力,与京人为之一战。

当然赵普这个举措,只是在群臣的吹捧之中,堆起来的信心。赵普也远远不了解,他心中所谓的五十万大军,其实只是存在于军书上的。

拥有二十万兵力的左右护卫军,早已形同虚设除了挂了两军的名头,真正能拉出来的兵力,加起来不过是五万人到顶。

后卫军,倒是满兵满员的十万人编制,可是吃空晌并不是本朝才有的惯例,真正在军营里扛枪训练的大头兵,不过八万人到顶,这里头还不算老弱压着指头算,可战之兵,六万人最多。若不是张合军军纪严明,只怕这个人数,还要往下压。

禁军十万人,人数上是够的,但是赵普再雄心壮志,只怕是不会动用这保命的本钱。其实这本钱,也不是很雄壮,许多兵士,只是银枪烂蜡,只是他不知道而已。

唯一算得上可战的,就只有前卫军了。

前卫军由蒋经原统帅,一直是顶在了最前线虽然京人并没有大规模进犯的举动,但小的磨擦还是时有发生。

为了保持战斗力,蒋经原的十万军力保持的相对而言,算是最完整的。当然,朝廷给前卫军的军费也是最高的。饶是如此,十万满编制的前卫军,可战之兵,也不过八万多人。

除去禁军,所谓的四十万大军,其实加在一起,也不过是二十余万人数上便打了个对折。虽然战令一下,吃空额的兵源都要陆续补充进去,但能凑出三十万人来,已经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新兵是要除去的,老弱也是要除去的,真正能拿起武器便可以打仗的人,全部加在一起,绝不会超过十五万人。

以十五万人,对京人实打实的十万人

京人自然是信心满满。

虽然军队集结的圣旨,在赵普的头脑一热之下已经明发但随后的形势,却突然缓了下来。

京人在封国的使臣紧急照会封国礼部大臣时声称,京人绝无南下的意图,请封朝的皇帝陛下千万不要误会。所谓的集结,只不过是正常的军队南北换防而已。于战事无关。

朝廷里面的大臣,这才松了一口气

只是圣旨已发,枢密院里的一帮大老爷们,也趁机鼓骚起来。请皇上对京国前线增兵

他们的理由也很充分在他们看来,第一,原人的提醒不能不重视;第二,京人就算是真换防,但事实是京人在南边已经是布置了重兵。

京人可以换防,封人也可以换防

吴台铭是支持枢密院看法的,在他看来,京人就算没有歹心,也是有歹意的。

三面受困,身受三战之地,京人必然会想法子突出重围。打溪下,于局势无补打原人,京人只怕信心不足唯一可以动脑筋的,便是打封国。

当然了,这是从战略大局的角度去考量。若是京人能放下骨子里的硬气,重修溪下与封国的关系,未必不会扭转局势。所以,战与不战之间,尚在两可。

尽管吴台铭知道京人军队的战力不俗,也知道封人实际上的战斗力没有朝臣吹嘘的那么强大。但吴台铭却不相信,京人可以生吞了封朝的这些军队

就算封人的军队,只有二十万,京人想要一口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