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主要是人不齐,公司的艺术总监葛尤还在东北呢。
等过年那会大家都回来了再说,眼下先把业务做起来,闷声发大财,赚钱才是硬道理,弄那些虚头巴脑的没用。
十月下旬,他带着公司的印章,到空政中心签下了好梦公司的第一笔业务。
这个项目双方都很满意,属于强强联手。
空政中心是老牌的电视制作单位,林子轩和冯晓刚在电视圈颇有盛名,只是部队有纪律,对资金的控制很严,有监管机制,不会把资金打到好梦公司的账户上。
《炊事班的故事》从筹备到拍摄都要在空政中心的监督下进行。
林子轩是制片人,冯晓刚是导演,其他的都是空政的人,这样他们才能够放心。
也就是说,除非这部戏卖出去收回投资,否则林子轩拿不到一分钱。
按照计划,《炊事班的故事》将在十一月中旬开机,争取三个月拍完,情景喜剧场景简单,只要演员没问题,拍摄进度很快,三天拍一集非常正常。
空政的演员都是演话剧出身,表演功底没问题,就是没演过这种生活化的电视剧。
林子轩没去指导他们演戏,而是让他们反复观看《我爱我家》,自己揣摩该怎么演情景喜剧,这要比说一通大道理强得多。
这时候的演员认真,尤其是空政的演员,作为军人,他们把拍戏当成任务来做。
根本不用催,排练的相当用心,还会提出不少建议,这是他们的好机会。
以前空政中心拍战争戏,都是那些浓眉大眼,一脸正气的演员当主角,长相稍微不端庄的演员只能演配角跑龙套。
这次拍摄《炊事班的故事》,林子轩挑选的都是有特点的演员。
有特点不是指丑角,而是指有喜剧表演天赋,演喜剧就要放得开,不端着,只有真正放下身段的演员,才能演好喜剧。
有了空政中心的配合,这是林子轩做制片人以来,最轻松的一次。
他当然明白空政中心的打算,情景喜剧能拍续集,空政中心显然有下一次单干的想法,国有的电视制作单位需要有能盈利的电视剧。
如果《炊事班的故事》获得成功,也是一项荣誉,在部队上,荣誉更为重要。
林子轩对此表示理解,他更为看重的是和空政中心建立起来的良好合作关系。
一回生,二回熟,下次要拍摄军旅题材的影视剧就更容易合作了。
作为一家小型的影视公司,在没有发展起来之前,和国有单位保持好关系非常重要。
回到公司,林子轩把合同放好,招聘来的小姑娘很有眼色的给林董事长倒了一杯茶。
林董事长很有老板派头的让小姑娘出去,自己坐在老板椅上,拿起桌面上的报纸翻看,他在上面看到了这一届华国电视金莺奖的消息。
这一届金莺奖于10月16日在津门举行,艺术中心由赵宝钢带队,那部《女人不是月亮》获得了最佳电视剧奖。
没有意外的话,明年的金莺奖《京城人在纽约》会是大赢家。
只是这些事情和林子轩的关系不大了,他已经离开了京城电视艺术中心,走上了另一条道路,这是一个新的,新的战场。
第一百九十章 签售会
11月7日,礼拜天,林子轩和慕姗姗一起来到京城的新华书店。
他们不是来买书,而是参加出版社举办的一场签名售书的活动,如果是一位写严肃文学的作家,很少举行此类活动。
在华国,购买严肃文学书籍的读者不多,签名售书起不到应有的宣传作用。
畅销书作家则不同,他们往往具有不小的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有一定的读者群体,如此才能吸引读者前来买书。
这种签售活动也是这两年才在华国兴起,影视明星成为其中的主力军。
相对于《活着》这本小说出版的难产,慕姗姗的新书要顺利的多。
这类回忆性质的畅销书不需要太高深的文采,也不用费心的琢磨情节,只要平铺直叙就好,写的越平实,读者越欢迎。
慕姗姗七月份开始写书,九月份交稿,出版社十月份印刷发行,十月下旬就在全国各地销售,一路畅通,极其顺利。
一个是这本书的题材没问题,还有就是相关文化出版部门的配合。
慕致远的女儿出书,谁要是从中阻拦,那是自找没趣,就算是官场上和慕致远不对付的人,也不会在这种小事上做文章,手段太低级。
为了不惹出麻烦,在交稿之前,慕姗姗还是把书稿给华国电视台的高层看过。
书里有牵涉到华国电视台的地方,不过内容不多。
比如林子轩在纽约销售华国的电视剧,还提到在美国建立电视台等等。
一年过去了,华国电视台在海外的第一家电视台美洲东方卫视在1993年10月28日正式开播,覆盖范围整个北美地区。
这个电视台能实时的转播华国电视台的节目,还能在美国制作节目,面向北美地区的华人,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宣传阵地。
这一切正是因为林子轩当初发回国内的一份工作总结,要让华国的声音传遍北美。
当然,就算没有林子轩,这类在海外的电视台迟早也会建立。
如果林子轩和慕姗姗接受了安排,现在就应该在美国的芝加哥工作,那会是另一种人生。
慕姗姗在书里提到了那次艰难的选择,毕竟如今还有不少人想到美国过上美好的生活。
华国电视台的高层觉得没问题,这件事不是什么秘密,美洲东方卫视即将开播,正需要宣传,通过慕姗姗写出来,也能让国内读者知道在美国宣传的不易。
这是华国电视台的一项业绩,没什么不能说的。
这家在东北春城的出版社对书稿极为满意,想不到会有这么多的幕后故事。
畅销书往往具有时效性。
这本书主打的是慕姗姗华国电视台主持人的身份,以及《京城人在纽约》的影响力。
发行的时间越晚,《京城人在纽约》的影响就越低,除非是等到明年十月份的金莺奖,这部电视剧获得大奖的时候,才会出现反弹。
无论是慕姗姗还是出版社都不可能等上一年的时间。
林子轩看过样书,里面有不少他们在纽约生活和工作的照片,这是慕姗姗精挑细选后提供给出版社的,每一张都具有纪念意义。
由于有了这些照片,增加了书籍的印刷成本,定价是十五块钱,略显贵了点。
出版社第一批印了五万册,看看市场反应,结果反馈回来的销售数据非常好。
这毕竟是第一位华国电视台著名主持人出书,还牵扯到热播的电视剧,读者都很有兴趣,看了后能了解在美国的生活常识。
通过这部《我在美国的180天》,读者看到了慕姗姗的另一面,她的感情生活和工作态度,她不仅是个主持人,还拍摄了纪录片,非常认真努力。
其中,林子轩写的序言受到青年男女的热捧,就像是看一部青春爱情小说。
这么多因素加起来,勾起了读者的好奇心,造成了书籍的热销。
对于这次的签售会,慕姗姗一开始拒绝了。
她在电视上主持节目没什么,那是工作,私下里并不想过多的抛头露面,更喜欢安安静静的过日子,把工作和生活分的很开。
何况,华国电视台对主持人有严格的要求。
出版社为了追求销量,极力鼓动慕姗姗,签售会是目前的一种潮流,能起到宣传的作用,现在都是市场经济了,要一切向钱看,连作家都下海经商了。
“你说我要不要去?”慕姗姗询问道。
“还是去吧,你不能一辈子呆在华国电视台,以后总要走出来,这种情况很难避免。”林子轩建议道。
随着地方电视台的发展,华国电视台的地位虽然还是不可撼动,但观众有了更多的选择,而且,地方电视台更为自由。
林子轩和慕姗姗都有一种不愿意受到拘束的性子,做点自己想做的事儿。
这个年代的青年其实都一样,有一颗不安分的心,只是有人性子急,有人走的稳。
他们在上午九点半来到新华书店,签售会在十点举行,时间是一个半小时。
在新华书店的门口挂着一条横幅,上面写着“著名主持人慕姗姗小姐书籍签售会”。
华国电视台有规定,主持人不能打着电视台的旗号在外面办私事,所以横幅上没有加上“华国电视台”的字样。
这是慕姗姗请示了台领导之后的结果。
在书店内,出版社早已准备好了桌椅和书籍,还请了报社的记者前来,签售会后,慕姗姗还要接受记者的采访。
都是为了宣传。
还没到十点钟,就有读者开始排队了,慕姗姗在京城的影响力不小。
签售会开始,林子轩站在一旁看着慕姗姗坐在那里微笑着和读者交谈,并在书上签下自己的名字,送走这位读者。
整个过程很顺畅,没有出现意外状况。
接下来的半小时,慕姗姗接受了《京城晚报》的专访,聊了聊写作这本书的缘由,都是些场面话,足够记者写一篇稿子了。
拒绝了出版社邀请的饭局,他们离开了新华书店。
“签了这么多,手都酸了。”只有两个人的时候,慕姗姗抱怨道。
林子轩帮着慕姗姗揉着手腕,走到车子前面,打开车门,让慕姗姗坐进去。
今儿是立冬,俩人要去父母家里吃饭。(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投、,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阅读。)
第一百九十一章 细节
在北方,过了立冬就表示进入了冬季,天气转寒,京城人会在这个时候进补。
说是进补,也就是在这一天买点牛羊肉,熬一锅汤,一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