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其中主人公掀翻宴席、怒斥**和自我剖析等剧情都有很强的感染力。
电影结束,韩三评站在台上,说了一段话。
“无论对于京影厂和我个人而言,这都可以说是一部倾情之作,是一部融合着我们的身心、融合着我们的热情和思考,体现了我们作为文艺工作者的良心和社会责任感的作品。”
“这部影片中包括反腐倡廉、国企改革、职工下岗、资产重组等社会热点问题,我们的原则是直面现实、不掩饰、不回避,如何拍摄一部能够赢得观众的国产影片,我们一直在路上。”
第二天,京城的报纸上对《生死抉择》一片叫好声。
有专家指出,影片的成功不仅取决于主题的重大深刻,还取决于创作者在艺术上的精打细磨,与同类题材的文艺作品相比,《生死抉择》在开掘人性的力度和深度上下了大功夫。
主要人物形象血肉丰满,使得反腐倡廉的生死抉择更加具有震撼力。
影评人纷纷给出好评,认为这是一部敢于揭露现实,反映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廉政建设和反**斗争的紧迫性、复杂性和艰巨性。
这是一部弘扬社会正气,令人荡气回肠的好作品。
读者突然现一部叫做《生死抉择》的电影占据了娱乐版面,而且是一面倒的好评。
加上之前就进行了大量的宣传,他们不免好奇,既然说的那么好,要不要到影院里看看,到底是怎么个反腐倡廉。
在京影厂和好梦公司的共同努力下,《生死抉择》未映先火。
这还不够,想把电影前期的票房托起来,就要采用包场的方式。
京影厂会和相关的单位,在影片上映后组织职工到影院看电影。
林子轩预备先拿出五十万来包场,电影上映第一天在京城的票房就要过五十万,影院的上座率要达成百分之十以上。
这样才能形成观影热潮,吸引更多观众进入影院。
第四百七十四章 黑马
按照电影行业的规则,投资方拿钱买票提高票房成绩的做法不算是票房作假,而是一种合理的营销手段,不违反相关的管理条例。
就算是电影院里没有一个观众,只要投资方按照正常票价买票了就行。
票房作假一般是指票价出现异常。
比如观众看的是这部电影,可电影票却显示是另一部影片,或者为了吸引观众电影票被低价销售,但统计的时候还是按照原票价入账。
这叫做偷票房或者票房注水。
可以说,林子轩的做法在业内相当常见,能够造成一种电影很受观众欢迎的假象。
不过,这种做法不宜投入太多资金,毕竟投资方只能拿到百分之四十的票房分账。
假如投入一百万买票房,最终只能分到四十万,投入越大,亏的越多。
一般的做法是在电影上映前期花钱买票房,让票房数据更好看,如果这种做法没有效果,电影的口碑实在太差,就要赶紧停下来。
如果起到了效果,观众被吸引进了影院,那也要停下来,目的已经达到了。
当然,不排除有的投资方利用电影洗钱的可能性。
这种情况他们会从头到尾的买票房,就是为了拿到那百分之四十的分账,这是违法行为。
院线方面往往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会主动和投资方合作。
只要有了票房数据,院线就能分到利润,他们才懒得管呢。
所以,要是看到某部烂片的票房成绩特别好或者某部电影前期票房爆棚,后期一塌糊涂,不要惊讶,都是正常现象。
这属于圈子里的潜规则。
虽然有着各种抬高票房的手段,但观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电影好不好看还是观众说了算,《泰坦尼克号》的票房能拿到三亿六千万人民币,国产电影只能拿到两三千万的票房,这就是证明。
林子轩不介意使用这种手段,却不会把手段当作根本。
作为一家影视公司,拍出高品质的电影才是根本,其他的只是辅助。
为了支持韩三评,好梦公司最多拿出两百万买票房,下面就要看韩三评的能力了。
通过多年的经营,韩三评在京城电影圈子里有不小的话语权。
京城的多家电影院保证在《生死抉择》上映当天排片率不低于百分之八十。
各路媒体摇旗呐喊,明星大腕们鼎力推荐,总局相关的领导在某个场合公开支持。
一时间,《生死抉择》成了继《泰坦尼克号》后的又一部影片。
韩三评不是一个人,他代表着京城电影制片厂,这是国有电影制片厂的龙头单位。
京影厂一旦全力发动,效果相当显著,至少在京城引起了巨大的轰动。
“好多年没见过这种场面了,记得上一次还是李雪建老师的那部片子才有这么大的阵势,那时候的主旋律影片拍的真好,塑造了不少经典形象,现在不行了,人心浮躁,拍不出那种味道,总感觉太假。”冯晓刚感慨道。
八十年代是主旋律影片的时代,产生了一大批优秀的电影。
那时的创作者对待电影非常认真,拍摄条件艰苦,由于缺少外汇,进口的胶片紧张,拍摄的时候把耗片比控制在一比三。
一个镜头最多重复拍摄三次,演员的表演最好是一气呵成。
“每个时代有不同时代的主旋律,那些好莱坞大片在美国就是主旋律影片,咱们未尝不能拍摄那样的主旋律。”林子轩回应道,“只要是表现正确的价值观,能反映这个时代的影片就算是主旋律影片。”
“你这个说法很有意思,主旋律电影也要跟着时代变化,不然就会被淘汰。”冯晓刚点头道,“我看韩厂长这回是要干一票大的,他想要《生死抉择》的票房过亿。”
“主要是《泰坦尼克号》的这个标杆太高了,弄得国产电影太难看。”林子轩无奈道。
以前好莱坞大片在国内的票房最高是一个亿,大家觉得没什么,咱们的电影也有五六千万,差距不大,想要追上不算太难。
现在突然出现一个三亿多的票房,要是再拿五六千万就有点拿不出手,跌份儿。
怎么说也要票房过亿,和《泰坦尼克号》的差距不是那么大,这才算是有面儿。
韩三评既然干了,就要干的漂亮。
他和院线协商好了,只要《生死抉择》的前期票房良好,就会延长上映时间。
《泰坦尼克号》在国内上映了五个月,《生死抉择》最少也要上映四个月,一直到年底。
“说的也是,我的片子也不能老在两三千万这个坎上了,总要有点进步,要不然面子上过不去。”冯晓刚琢磨道。
票房是电影行业的从业者绕不过去的话题。
虽然不是绝对以票房论成败,但一部电影票房失利就会被媒体和观众认为是失败。
九月十五日,《生死抉择》在京城率先上映。
上映当天京城地区的票房超过五十万,三天后票房突破两百万,五天后达到三百六十万。
这是第一轮上映,接下来会在全国的院线铺开。
票房丰收的同时,在观众中赢得不错的口碑,影片反腐倡廉的主题引起了观众的共鸣。
电影院里时常有观众自发的鼓掌,对于一部主旋律影片来说,这种场景已经多年不见了。
在国产电影一片萧条的时候,《生死抉择》异军突起,成了一匹票房黑马。
以上是媒体的报道,电影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有多方面的原因。
实际上,真实的票房成绩只有数据的一半左右,主要还是包场的效果,其中大规模的宣传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从目前的情况看,有了前期的铺垫,影片基本上走上了正轨。
这时候,韩三评给林子轩打了个电话,听声音这位韩厂长颇为高兴。
“上面的领导觉得《生死抉择》不错,要对影片加大宣传力度,过几天还要上新闻。”韩三评透露道,“咱们再加把劲,把这部片子做踏实。”
挂了电话,林子轩知道这部电影妥了。
第四百七十五章 主角
林晓玲不是第一次来威尼斯,去年她作为《小城之春》的副导演参加了威尼斯电影节。
那时候,她更多是抱着出国玩玩的心态,否则不会临时跑到伦敦。
再说,她不是主要人物,意大利的媒体重点采访的对象是田状状和陈导明等人,她和徐晶蕾作为背景板,没有引起太多的关注。
这次不一样了,林晓玲成了主角。
哥伦比亚亚洲电影公司做事很认真,给林晓玲等人安排了密集的行程。
什么时候接受采访,什么时候和电影节的重要人物会面,到时候应该说什么,不应该说什么,要注意那些措辞,不能引起意大利媒体的反感。
芭芭拉特别提醒,在和天主教协会的成员会谈时不能说自己是个无信仰主义者。
她知道华国国内的民众大多是无神论者,不过在欧洲,就算不信仰天主教,也不要提起自己是无神论者这件事。
看着这些安排和建议,林晓玲在兴奋的同时也感到不小的压力。
既然享受了主角的待遇,就要负担起主角的责任。
何况,《回家》是她的电影,不像《小城之春》,她只是参与了制作,所以这些工作都是她应该做的,不能逃避。
徐晶蕾的感觉差不多,从配角变主角,感慨不少。
她在国内算是一线演员,可在国际影坛还是无名小卒,意大利的媒体不认识她,在介绍自己的时候,她要提起《小城之春》。
这样意大利的媒体就会有些印象,原来这位演员在《小城之春》中有过演出。
这种自我介绍的方式是哥伦比亚电影公司的建议,怎么在接受采访的时候给媒体留下深刻的印象,是演员的基本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