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红,被全国观众所熟知。
等到了拍摄《大撒把》,他的片酬已经涨到了九千块。
张亿谋的片子不是那种小成本电影,而是真正的大制作,林子轩虽然还不清楚葛尤的片酬是多么,但作为男主角,至少也要翻个好几倍。
拍摄这部电影,张亿谋用的是香江的资金,投资是三百万美金。
他和林子轩谈了改编小说的费用,是三万块钱,回国后林子轩参与《活着》的剧本创作,还有两万块劳务费可拿。
这就是大制作和小成本的区别。
张亿谋身边有相熟的编剧,知道他想要什么样的电影,把小说改编成影视剧是一个再创作的过程,导演并不一定要严格按照小说来,而是会加入自己的想法和思考。
有时候可能会改的面目全非,不忠于原著,关键要看导演的想法。
尤其是像张亿谋这样的大导演,在拍摄的过程中有很大的话语权,制片方的约束很小。
林子轩只负责提供一些参考意见,并不会深入的参与到这部电影的制作之中。
这笔钱并不是一次付清,等他回国后签了合同,可以拿到前期的三万块,电影拍摄完才能拿到另外的两万块。
对于林子轩和慕姗姗来说,这算是一笔巨款了,可以解决很多问题。
两人来美国为了给慕姗姗交学费,基本上掏空了家底,现在有了这笔收入心里踏实的多,他们也算是迈入万元户的队伍了。
万元户是八十年代对有钱人的称呼,那时候工人的工资才三四十块钱一个月,能有一万块存款是很了不得的事情。
在现在的华国已经不稀奇了,南方做生意的人家有上万存款的并不少见。
葛尤的确是林子轩推荐给张亿谋的。
由于《活着》这部小说涉及的年代较长,场景众多,拍摄的时候需要大量的外景地,张亿谋找了一批人全国各地的跑,然后拍照片回来给他看。
要是觉得满意,他会实地考察一下,同时和林子轩交流小说中的细节。
比如主人公生活的镇子有什么特色,当地的建筑风格和各类营生,百姓的精神面貌等等。
他是个非常注重细节的导演,前期的筹备需要很长的时间,在这个时代,华国的导演还没有那么商业化,而是把电影当成一门艺术来做。
他们都是想着能够获大奖,或者在电影史上留名的人物,不会糊弄事。
在这个过程中,林子轩提到了葛尤。
张亿谋有点犹豫,葛尤给人印象深刻的就是《编辑部的故事》,这部电视剧让他成名的同时,也局限了他的戏路。
别人一想到葛尤,第一印象就是这是个喜剧演员,没人知道他能不能演好正剧。
林子轩只能给葛尤争取到一个机会,他没办法替张亿谋做主,能不能成还不一定。
冯晓刚很贼,他和葛尤关系好,听到林子轩和张亿谋的交流就偷偷的打电话给葛尤,让他做好准备,好好琢磨《活着》这部小说。
这可是一个难得的好机会,一定要把握住。
冯晓刚还拿姜闻来刺激葛尤,你的竞争对手很强大,不能掉以轻心,要全力以赴。
葛尤接到电话不敢怠慢,他刚刚结束了《大撒把》的拍摄,也听说林子轩写了一部小说,还被不少人批判,他倒是没放在心上。
林子轩的小说被骂是很正常的事儿,当初的《顽主》就是如此,也没见林子轩怎么着。
葛尤觉得林子轩是那种心很大的人,不怎么在乎这种事,这世上的事情太多,要是都在乎那就太累了,计较不过来。
有时候,心大了,事儿就变小了。
这是葛尤自己的人生态度,也是觉得和林子轩投缘的地方。
他听说了张亿谋要改编《活着》,却没往自个身上想,差距太大,张亿谋电影的男主角怎么着也是那些电影圈的一线演员,他还够不着。
直到他接到冯晓刚的电话,才觉得有点沉重。
不是惊喜,而是真的有点沉重,林子轩推荐他这是哥俩的情分,他要是连面试都过不了那就连林子轩的面子都丢了。
尤其是冯晓刚还在一旁鼓捣,说什么姜闻哭着喊着要来演,说什么小林这部小说就是给你写的,你可千万不能辜负了啊。
这弄得葛尤压力很大,他赶忙买了一本《百花》杂志,反复的揣摩福贵这个人物。
和张亿谋见面的时候,他谈了对人物的认识,还加入了自己的理解,现场表演了几段,这才打消了张亿谋的顾虑。
出来后,葛尤给林子轩打电话,一个是感谢的意思,还有就是好歹没丢他们哥俩的面子。
“尤哥这次要一飞冲天了。”林子轩发自内心的欣喜道。
他一直觉得葛尤很有表演天赋,可塑性很强,不光是在喜剧上,其他类型也没问题。
“你这么看好这部片子啊?”慕姗姗惊讶道。
林子轩不在乎《活着》在国内的情况,慕姗姗却很在意。
她打电话回去的时候总会问问,知道国内文坛的状况,心里不怎么舒服,觉得那些人真是没事找事,不过她没和林子轩说起。
“我是对张导有信心,那可是咱们华国的大导演,尤哥搭上这班车,身价倍增,以后请客的时候就会大方一点了。”林子轩说笑道。
葛尤平时过日子很节俭,请客也不舍得多花钱,也是因为以前没钱的缘故。
慕姗姗还记得两年前在《顽主》剧组第一次见到葛尤的情形,大家开着玩笑就熟识起来了,那时候还没人认识葛尤。
现在葛尤成了葛六亿,名满天下,这和林子轩脱不开关系,只是林子轩从不这么觉得。
慕姗姗看着身边的丈夫,想说点什么,却又觉得没必要说出来,就这样挺好。
第一百二十七章 兄妹(求订阅月票)
林子轩还是知道了妹妹报考艺术院校的事情,因为林晓玲落榜了。
晓玲同学的高考文化课成绩没问题,主要是专业课考试没过关。
京城电影学院导演系是公认最难考的专业,她是初生牛犊不怕虎,自己撞上去了。
林晓玲并非是鲁莽行事,她也做了很多准备。
她向陈晓艺借了不少电影方面的书籍,还利用林子轩那里的录像机看了不少国内外的电影,按照书上说的做影片分析。
然而,这些准备对于电影学院的刁钻考题来说还是有所不足。
或者说并不是考题刁钻,而是招收比率不高。
这时候,京城电影学院导演系招收的学生很少,每一届只有十多人,其中有部分名额是给各地电影厂定向培养的人员。
这些人有一定拍摄电影的经验,不是新手。
由于像是张亿谋这类第五代的大导演都是京城电影学院毕业,所以电影学院的导演系是很多对电影感兴趣的青年追求的目标。
有些人知道导演系难考,录取率低,就走迂回路线,先考入电影学院再说。
反正到了学校学什么是自个的事,他们往往会报考容易录取的文学系或者录音系。
像林晓玲这种凭着兴趣的菜鸟考不上导演系很正常,考上了才奇怪。
好吧,就算考不上电影学院,还能上其他大学,也没什么损失。
只是晓玲同学觉得很委屈,好容易有个梦想就这么破灭了,就好像青春还没有绽放就枯萎了一样,她第一次经历了人生的挫折。
一时间,她觉得自己的生活是如此暗淡。
这种事没办法和父母说,父母很难理解,于是,她就在电话里对哥哥诉苦。
林子轩对妹妹没被电影学院录取而暗喜,只是这个时候不能表现出来。
“晓玲,别生气了,不被录取是他们没有眼光,没看出你的才华,这是他们的损失。”林子轩安慰道,“等你以后取得了成绩,把这件事说出来,让他们后悔去吧。”
“那要等到什么时候?我要是一直没有成绩呢?”林晓玲显然对这个答案不满意。
“怎么会?以你的聪明才智不出十年就能让他们后悔。”林子轩信誓旦旦的说道。
“我聪明什么啊,连个导演系都考不上。”林晓玲郁闷道。
林子轩极为无语。
他在影视圈混的时间不短了,很清楚相对于培养演员,导演更难培养,尤其是有自己思想和风格的导演,所以电影学院对报考导演系的学生尤为严格。
你要有让他们眼前一亮的表现,不能人云亦云,他们更为注重可塑性。
这或许就是电影学院出大导演的原因所在。
林晓玲现在还太稚嫩,连基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都没有形成,怎么会有独到的见解,落榜是很正常的事情。
当然,这种话太打击人了,林子轩自然不会这么说。
他苦口婆心的劝说一番,还答应从美国带礼物回去才算是安抚了林晓玲那颗受伤的心。
不过,当他在吃饭的时候把这件事当笑话说的时候,却遭到了围攻。
“小林啊,你断送了祖国一位未来大导演的前程,这是华国电影史和世界电影史的重大损失,太令人痛惜了。”冯晓刚批判道。
“导演有什么不好,咱们国家的女导演本来就少,关注女性题材的电影更少,这下好了,又给你弄没有一个。”姜闻指责道,“我虽说没见过这位妹子,可敢考电影学院导演系,这就不是一般人啊,太有追求了。”
得,林子轩知道自己刚才说的话有点偏颇,刺激了这两位。
冯晓刚和姜闻一直想做导演,只是两人都没正儿八经的学过怎么做导演,姜闻还好,毕竟受到正规的教育,懂点门道,冯晓刚那真是自个一个人摸索出来的,属于自学成才。
他们一个在导演电视剧,一个还在幻想着做导演,所以对于林子轩的这种做法颇为不满。
怎么着,看不起导演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