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但也这种吃惊也不必太过,毕竟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一直提倡电影应该具备多样性,墨菲·斯坦顿强烈的个人风格正是现今好莱坞电影急需的,在学院那些开明和精明的人眼中,鼓励墨菲·斯坦顿,无疑是提倡电影多样化的一个好机会。”
“学院是整个好莱坞电影的权威,只要能引导如今同质化严重的好莱坞电影朝着多样化的道路发展,必然能冲向好莱坞黄金年代的辉煌!”
“最后再说墨菲·斯坦顿和这部《华尔街之狼》,影片反应的是一个时代的真相,这是一部关于时代真相的电影。”
“墨菲·斯坦顿的这部电影必将成为又一部深切反映了那个疯狂时代现实的经典作品,他戏虐调侃百无禁忌,他敢于让唯一的正面人物,联邦调查局认真负责的探员在被羞辱后在抑郁肮脏的地铁里继续忍受不公正的孤独!”
“这种粗俗、辛辣、讽刺和黑暗的基调,就像一把彻底抛弃了温情和鸡汤的血淋淋的刀,插破浮华,捅向时代的罪恶的心脏。”
“真相看起来总是让人无法接受,但在真相面前我们每个人都难逃其责。”
看完这篇评论,弗兰克·皮尔森端起咖啡杯喝了一口,放下咖啡杯后,靠坐在椅背上思考了起来。
现在是颁奖季,类似这样的文章后面,肯定有CAA或者二十世纪福克斯这样的推手,不过他却认为评论中的一些观点非常正确,一些不那么奥斯卡的影片,尤其像墨菲·斯坦顿这种个人风格异常强烈的导演,其实更应该获得鼓励和奖励,而不是那些千篇一律拍摄政治正确、战争反思和黑人题材的所谓标准冲奖影片。
那些影片拿出来就会让人明白这是冲奖影片,完全是为了冲奖而冲奖,已经失去了电影的本质,更对整个好莱坞的电影产业的长期发展不利。
想到这里,弗兰克·皮尔森站了起来,觉得是时候找那些观念与自己一致的老伙计们谈谈了,那些目的性过于强烈的影片,真的不该再出现在奥斯卡的提名名单上面。
第508章 出色的女导演
时间一步步向着2010年迈进,每个颁奖季永远都不会缺少的纷争中,墨菲也得到了些好消息,经过不懈的公关努力,学院内部有相当多的一批评委,都倾向于支持他和《华尔街之狼》,虽然这不能保证拿到这届奥斯卡金像奖的最佳导演和最佳影片提名,但无疑大大增加了出现在提名名单上的几率。
与此同时,他们也在为最佳男主角提名和最佳男配角提名努力,小罗伯特·唐尼和乔纳·希尔都是自己人。
像墨菲、CAA和二十世纪福克斯,都是混迹在好莱坞的老人,如同电影学院一样,人老了难免会保守,尽管他们的行动看起来比较激进,却跟那些新近入行想要从奥斯卡上分一杯羹的人无法比。
十二月中旬,詹姆斯·卡梅隆十年磨一剑的大作《阿凡达》正式在北美上映,然后以近乎疯狂的势头开始席卷全世界,即将创造新的神话。
十二年前,卡车司机曾经用商业成绩征服过奥斯卡,并且在颁奖典礼上面狂傲的高举小金人大喊“我是世界之王”,随着《阿凡达》在北美和海外市场的超级火爆,很多人都相信詹姆斯·卡梅隆会卷土重来。
由于墨菲知道自己的风格不怎么符合奥斯卡的口味,其中与主流不符的主题和价值观,更不可能成为无数奥斯卡评委争相选择的第一目标,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在争取部分评委的支持,能拿到想要的提名就是胜利。
所以,《阿凡达》超级火爆的市场成绩,并不会对他的奥斯卡之路带来实质性的影响,反倒是那些完全按照奥斯卡口味制作的影片,感受到了巨大的威胁。
因为之前有过先例的关系,很多人都担心詹姆斯·卡梅隆和《阿凡达》凭借突出的票房成绩再次征服奥斯卡,其中一些富于冒险精神的初入行者,自然将《阿凡达》当成了主要的竞争对手。
众所周知,奥斯卡从来都不是单单凭借影片本身来一决胜负,更不会只要影片足够优秀,坐在那里干等,天上就会掉下一座奥斯卡小金人,还正好砸在自己的头上。
就像好莱坞一样,奥斯卡从来都不是什么净土,其中充满了争斗。
在一次聚会上,梅根·埃里森向墨菲说起过她的冲奥策略,后面也在付诸实施。
这个只有二十岁出头的女孩敢想敢做,不但投资了非常符合奥斯卡和整个美国社会形势的《拆弹部队》,还请来了奥黑炭当初竞选时的公关经理来操作影片的整个公关策略。
其中最为夸张的是,梅根·埃里森指使《拆弹部队》的一位制作人直接给众多的奥斯卡评委发邮件,攻击《阿凡达》的同时,更是号召评委们不要投票给《阿凡达》和詹姆斯·卡梅隆。
这样的公关无疑是极其冒险的。
不过,墨菲也承认梅根·埃里森的策略很聪明,论及对这个行业的了解和研究,绝对在她的哥哥大卫·埃里森之上。
这种近乎疯狂的、赌博式的公关,如果用在例如史蒂文·斯皮尔伯格或者其他学院派欣赏的导演身上,无异于引火烧身,但攻击的人是詹姆斯·卡梅隆的话,则完全不同。
詹姆斯·卡梅隆是一个典型的技术型商业片导演,连斯皮尔伯格都假模假式的拍了《紫色》《太阳帝国》等几部艺术片,而詹姆斯·卡梅隆从来就是玩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根本不招奥斯卡和学院的待见。
后面的发展无疑证明了这一点,梅根·埃里森大范围的给奥斯卡评委们发邮件,当然不可能保密,很快就被人捅了出去,但是受到惩罚的只有发邮件的那位执行制作人,而且处罚也是不允许他继续参与这届奥斯卡的相关活动而已。
至于梅根·埃里森和她投资的《拆弹部队》,没有受到任何影响,反而很多评委的立场受到了她的邮件的影响。
当然,像墨菲这样的人都很清楚,这种策略看似见效很快,却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留下后遗症。
每个圈子都有自己的游戏规则,打破游戏规则的人都不会受到欢迎,甚至遭到排斥,有些游戏的底线规则,连墨菲都不会轻易去触动。
所以,梅根·埃里森可能会在短时间内获益,但当这届奥斯卡过去,评委们回过味来之后,未来必然遭到一系列的清算,她投资的影片想要再次拿到奥斯卡奖项,难度将会翻倍的增加。
受到梅根·埃里森的影响,墨菲特意与盖尔·加朵一起去影院专门看了看曾经只闻其名的《拆弹部队》,第二天又被盖尔·加朵拉着去IMAX影院体验了一把正直的IMAX3D版本的《阿凡达》。
看完影片回到家中,盖尔·加朵特意问墨菲,“如果都能进入提名名单的话,《华尔街之狼》、《拆弹部队》和《阿凡达》三部影片,哪一部获得最佳影片的可能最大。”
“我们首先要排除在外。”墨菲接过盖尔·加朵递来的水杯,喝了一口,继续说道,“我的风格不是奥斯卡喜欢的类型,想要获得重量级奖项,尤其最佳影片,还需要积累。”
盖尔·加朵看着他,“那两部呢?《拆弹部队》?”
墨菲点了点头,“只有这三部影片角逐最佳影片的话,以影片的内容主题和公关形势来看,获胜的只会是《拆弹部队》。”
他接着解释道,“这部影片的主题包括了反战、人道主义、自我认知困惑、战争对人性的扭曲等等,比之一般的战争片,无论角度还是手法以及思想表达都有一定的新意。影片的风格很硬朗,整个采用纪录片风格的手提拍摄,非常真实震撼。”
盖尔·加朵点了点头,说道,“我认为节奏处理和镜头剪辑也可圈可点。”
“没错。”墨菲说道。
其实他个人认为凯瑟琳·比格罗后来拍的《猎杀本·拉登》更出色,那部影片没有特意去突出或解读一个主题,其再现内容远大于表现。
不过,因为过度公关带来的后遗症,再加上冲奥的意图实在太过明显,在奥斯卡上拿到的成绩远远比不上《拆弹部队》。
在他看来,《拆弹部分》细节和一些主题上确有缺欠,主要因为剧本的源头是克里斯·赫奇斯,一个长期关注中东的自由派作家暨《纽约时报》记者的文章,这个作品本身就不够严谨和厚重,导致后来很多拆弹专家出身的人吐槽细节。
但墨菲还是要说一句,凯瑟琳·比格罗是非常出色的女导演,放在好莱坞众多导演中毫不逊色。
同样是女导演,她比身后有无数资源支持的索菲亚·科波拉能力强多了。
“再说《阿凡达》,这部影片对电影技术上的贡献,我认为不亚于彩色胶片和有声电影的出现。”墨菲坐到盖尔·加朵旁边,说起了这部每次看都会觉得男主角恶心的电影,“但它相比于《拆弹部队》,不说更像是一部CG动画片,主题和内容也都过于老套。”
“老套吗?我不这么觉得啊。”
盖尔·加朵完全不认同的墨菲的话,“我不认为《阿凡达的》故事陈旧、简单或者不够深刻之类的说法。”
听她这么说,墨菲只好耸耸肩,问道,“你的理由呢?”
“这么说吧。”盖尔·加朵显然很有主见,并不会盲从墨菲的观点,“如果用文学来类比一下,《阿凡达》跟《星球大战》一样,其实是民间文学,是童话,而不是写实小说。”
她稍稍想了一下,继续说道,“现在的很多电影观众太习惯于小说式的现代叙事了,他们已经习惯于从复杂纠缠的故事中去寻找形而上的意义以及启示性的价值判断,喜欢那种充满着矛盾和冲突的情节,以及背后隐藏着无数可能的所指的故事。”
墨菲轻轻点了下头,观众其实非常喜欢解读电影,往往能从一些电影里面,解读出编剧和导演根本没有想到的东西出来。
“但《阿凡达》和《星球大战》一样,是‘源故事’式的故事,极其简单、原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