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部长学科长形同虚设,一切由“教授会”表决通过。因而他们只看重教授这个头衔。校长以下名片上一般不印行政职务,通常只冠以教授二字。不似我们又是校长助理又是院长又是系主任又是博导又是理事,洋洋洒洒,蔚然成篇,只教授二字总觉意犹未尽。这其实也是对“正处级和尚”之类官本位意识的认同和屈服,身为学人和师表,岂不悲乎!
村上春树有一本随笔叫《 终究悲哀的外国语 》,谈及美国名校普林斯顿大学( 爱因斯坦曾在此任职 ),说该校教员是个相当特殊的群体:报纸必看《 纽约时报 》、杂志必订《 纽约客 》、小说必读加西亚·马尔克斯、啤酒必喝进口的、汽车必开灰头土脸不显眼的、西装必穿皱皱巴巴半旧不新的。否则就要被认为是incorrect( 不正确的 ),受到排斥。总之普林斯顿大学是不混同于世俗社会的自成一统的城堡,大学教员乃是不为社会潮流所左右的学究式知识精英,仍不屈不挠地保持知识人、学者特有的snobbism( 孤高 )。即使日本的大学,村上也认为相比之下已经“大众化”,大学老师已同“工薪族”接轨。也就是说知识分子应有的孤高情怀和使命感在日本已然失落。对此村上颇感困惑。但终归还是希望“世上某个地方保留一两处这种游离于俗世之外的天地”。
而这谈何容易!不讳地说,在我们中国,腐败的浊流已经越过公检法之警戒水位,正在向高等学府和学术圣殿这最后一道防线阵阵扑来。作为置身其间二十年的教书匠,我痛心而又无奈地注视着眼前这惊心动魄的场景。倘浊流得逞,那么它冲毁的绝不仅仅是高校的围墙,而是一个社会、一个民族最后的良知、理想、激|情以及高尚而纯正的精神,我们损失的将是最后一方人间净土!
是的,世上某个地方是应该“保留一两块游离于俗世之外的天地”。那样的天地美国有,日本也不能说没有,中国有没有呢?
作为教员,穿见棱见线的西装也好,穿皱皱巴巴的西装也好,穿打工仔模样的夹克也好,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具有激浊扬清刚直不阿的独立人格、超尘脱俗特立独行的高贵情怀和以天下为己任的济世精神。吾不能及,惟向往之也。
诸葛孔明热与村上春树热(1)
如今村上春树在中国“人气”倍增,炙手可热,成了时尚文化的符号,成了城市晚报上的关键词,成了出版社以至书店的拳头产品和卖点。作为“村上专业户”,我自然满心欢喜。但欢喜之余,又颇不服气,心想难道国人之中就没有走俏东瀛的文化名人?若论本田松下日立索尼雅马哈等经济品牌倒也罢了,而文化品牌岂容彼国独专其美( 这怕也是曾以文明睥睨于世的文化大国遗民无可救药的傲慢心态 )!于是趁此番东渡之机东张西望凡事留心。尤其每次逛书店或进图书馆,即使着急赶车也必去“中国文学”专柜专架瞪大眼珠子左顾右盼上下扫描。贾平凹的《 废都 》有了,莫言的《 丰||乳肥臀 》有了,陈忠实的《 白鹿原 》有了,史铁生《 我的清平湾 》有了……但翻看版次,一般都是几年前第一版印了一次,而初版初印不大可能超过五万册,影响可想而知。卫慧的《 上海宝贝 》倒是一印再印,据说已卖了二十万册。可惜这个实在高兴不起来。不但高兴不起来,反而忧心忡忡——担忧日本人产生误解,以为中国女孩见了西洋男人个个把持不住,以为中国女性全都得了“自我殖民化”病症。再往下看,但见金大侠《 射雕英雄传 》、《 天龙八部 》等武侠全集齐刷刷一字排开,甚是威武雄壮,但销量远不如在中华故土那般势不可挡。据我所知,译成日文的当代中国小说里边,旅英华人作家张戎写的《 鹤 》——日译本名为《 Wild Swan 》( 野天鹅 )——卖得最火,出版社美美赚了一把,她本人也曾应邀手持她祖母穿过的“三寸金莲”绣花鞋赴日做过宣传,但那终究是七八年前的事了。现在书架上已难觅其踪。
总之,找了半天,很难找出足可与村上春树之在我国相抗衡的人物。这让我怅然良久。于是转而求救于列祖列宗——打量古典文学。这方面的确比比皆是。从诸子百家到李白杜甫白居易、唐宋八大家以至《 菜根谭 》,简直无所不有,而且一版再版一印再印。即使我国一般新华书店的古典文学专架也未必如此齐全。四部古典名著就更不用说了。其中尤以《 三国演义 》( 日本习称《 三国志 》,当然不是陈寿的《 三国志 》 )蔚为大观。各种译本( 多为编译、改译 )和连环画( 漫画 )琳琅满目。光是横山光辉的六十卷本连环画十年前就已卖出三千万册。读者群一是公司白领,二是学生。没有看过三国的大中男生似乎寥寥无几( 说得极端点,中国同类学生中看过者恐怕倒寥寥无几了 ),三国每每跻身于男高中生喜欢读的十本书之列。而三国人物中,尤其对汉丞相忠武侯诸葛孔明推崇备至情有独钟。其最喜欢的情节是三顾茅庐,最感动的场面是星落秋风五丈原——均与孔明有关。据日本青少年研究所一次调查,诸葛亮乃中学生心目中的十位英雄人物之一。关于诸葛孔明的考证历来是日本《 三国志 》研究的主线,书店中类似诸葛孔明传的书不断有新作加盟,且大多出自名家之手。不但上规模的书店,即使小书店也常可见到孔明手摇羽扇的形象,令人油然涌起“他乡遇故知”的亲切感。其实诸葛先生在世时蜀汉与倭国概无交往。他死后四年即公元238年倭女王卑弥呼方遣使至魏,从魏明帝曹睿那里讨得“亲魏倭王”封号和一百枚铜镜。因此孔明知不知晓——虽然据说他无所不知——东海尽头有个日本都是疑问。而今先生却成了彼国家喻户晓之人甚至青少年心目中的英雄。在电子游戏机里更是频频得手,杀得曹魏哭爹叫娘人仰马翻。
在三国热或孔明热的推动下,日本近年出现了中国古小说和古中国历史题材风潮。就连《 封神演义 》、《 隋唐演义 》和《 说岳全传 》也译成了日文。在由日本作家创作的中国历史题材小说里边,宫城谷昌光取材于春秋战国的小说影响最大。《 夏姬春秋 》、《 重耳 》、《 晏子 》、《 管仲 》……一部接一部推出。其中尤以上中下三卷本的《 重耳 》风行一时,极为畅销。畅销得我这个来自重耳母国的中国人也每觉匪夷所思。我敢打赌,了解重耳的日本人肯定比中国人多,日本的孔明迷未必少于中国。至少,中国中学生心目中的英雄我猜想不会是诸葛孔明——是比尔·盖茨倒颇有可能。
诸葛孔明热与村上春树热(2)
既读三国,中国人也好日本人也好,接受上当然有相同之处,如对蜀汉的同情和偏爱,如对孔明的智慧和忠诚的崇敬和感叹。但日人生性执著,喜欢演绎,喜欢“活学活用”甚至节外生枝。如“会社”的“社长”等经营者们自然没有足够的时间沉湎于“滚滚长江东逝水”的历史感慨,而一门心思从中读取企业经营战略和锦囊妙计,即如何能发财赚钱提高经济效益。诸葛先生一向提倡“淡泊以明志”,死后内无余帛外无盈财,留给子孙的惟“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其平生所学主要有“便宜十六策”论治国,“将苑五十篇”谈用兵,独与经商只字无涉——真不晓得那些社长们能从孔明身上学得什么锦囊妙计。武侯诚然料得七日后大雾封江三日后东南风骤起,但一千八百年后如此走俏东瀛,无论如何非其所料。孔老夫子一位“第七十五代直系子孙”留学日本,写了一本《 孔子的经营学 》;倘卧龙先生后人中有人东渡扶桑鼓捣一本“诸葛孔明的经营学”,社长们肯定如获至宝争相一睹为快。即使眼下,三国和孔明传也有时摆在“经营、伦理、教养”书架上出售,成了彼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智力富矿。难怪人家日本有那么多“世界五百强”,有那么多松下幸之助等“经营之神”,有那么多称誉世界的知名品牌,原来这里边竟有诸葛孔明一份功劳。而我们鲁鄂川陕不少地方竟沦为扶贫对象,空负琅玡襄阳先生故里定军山武侯祠所奉英灵。
本文开头说要去日本寻找一位足可与村上君分庭抗礼的中国文化名人,结果遍寻现当代作家而不得。怃然之际,忽然发现诸葛先生在东瀛大放异彩。日本的孔明热,无论持续期间之长还是追捧人数之众,都远非中国当下的村上热所能比。当然,这种比较本身就未必合适。一来孔明并非作者而是书中的主人公,二来孔明更是政治家和军事家,尽管其前后出师表为千古名文,再说年代上二者相差悠悠一千八百载之久。但作为一种“热”、一种文化现象无疑又有其相通之处。诸葛孔明以其“万古云霄一羽毛”的高洁和“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悲剧令东瀛男女仰慕唏嘘不已;村上春树则以其字里行间的孤独之美和辞章之美唤起中国都市人感情上和审美上的乡愁。
中国有“村上热”,彼国有“孔明热”——比之村上有过之而无不及的“文化名人”总算找到了,没有让村上春树独专其美。这诚然令我欣慰,但同时又感到怅惘——难道我们今天就不会再产生像孔明那样有强大文化辐射力的人物吗?
当余秋雨“遇上”村上春树(1)
《 远方的鼓声 》是村上春树自1986年10月开始旅欧三年期间的游记性随笔集或随笔性游记。
“一天早上睁眼醒来,蓦然侧耳倾听,远处传来鼓声。鼓声从很远很远的地方、从很远很远的时间传来,微乎其微。听着听着,我无论如何都要踏上漫长的旅途。”——作者听得的微乎其微的“远方的鼓声”,最终物化成了这部可触可观的《 远方的鼓声 》。
兴之所至,刚刚译完我就迫不及待地捧起了余秋雨先生的《 行者无疆 》和《 千年一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