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魔刊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落花之美-第2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啵嬗心歉霰匾怀桑炕蛐砟闼刀毖庥镌儆斜匾还晌沂侨焕斫獠涣肆昶胀ǘ慰喾桥絙ilingual( 能讲双语 )的地步不可。”他认为英语口语讲得好坏很大程度上是天生的。母语都不能畅所欲言之人,英语又如何能口若悬河呢?每个人“既有擅长的东西又有不擅长的东西。有人专门会向女孩子花言巧语,有人星期天干一手好木匠活。有人善于搞营销,有人适合闷头写小说。我们无法成为自己以外的人。此乃根本定律”( 《 CAN YOU SPEAK ENGLISH 》 )。
  日本一位教授指出:“村上春树始终追索日常行为所包含的哲学内涵。这种‘追索’或者‘哲学’构成了其随笔的基石。”( 胜原晴希:《 精神缺氧状态的预防药 》)也就是说,村上有一枝神奇的棉球棒——或者莫如说普通的棉球棒因了村上而变得神奇——它不但能掏耳朵,更能从“掏耳朵”这一日常行为中掏出哲理性。这既是村上随笔的基石,又是村上随笔的脊梁。其实不限于随笔,在小说创作中他同样善于掏取哲理,点铁成金。
  村上随笔的第三个特色,是具有悲悯性,即有悲天悯人的情怀,或者说有温情和爱心。当今时代,空间距离人与人越来越近——地球者,村也;而心理距离人与人越来越远——村者,地球也。人们之间缺乏的不是沟通的手段,而是促成沟通的温情。对人对事对物缺乏的不是理性审视的目光,而是温暖真诚的爱心。物欲的洪流正在猛烈冲刷悲悯情怀的堤岸。然而文学终究是情种而不是哲学,无情无以感人,不感人无所谓文学。读村上的随笔,我们不难感受到几乎无所不在的温情与爱心,让人觉得他是一个富有同情心的人。一些极寻常的场景和一些极普通的文字因之变得可亲可爱可感可触。

()好看的txt电子书
  再以猫为例。村上养的一只猫名叫缪斯的猫有个奇怪的习惯,产崽必让村上握住爪子。“每次阵痛来临要生的时候就‘喵喵’叫着懒洋洋歪在我怀里,以仿佛对我诉说什么的神情看我的脸。无奈,我就说道‘好、好’握住猫爪。猫也当即用肉球紧紧回握一下。”产崽时,“我从后面托着它握住两爪。猫时不时回头以脉脉含情的眼神盯住我,像是在说‘求你哪也别去求你了’。……从最初阵痛开始到产下最后一只大约要两个半小时。那段时间里我就得一直握住猫爪四目对视”( 《 长寿猫的秘密·生育篇 》 )。如何,没有细致入微的爱心不大可能写出如此细腻感人的文字吧?对了,这只猫还有一个怪毛病,动不动就拿蜥蜴开心,蜥蜴只好弄断尾巴逃跑。而村上并不宠自己的猫。当他得知丢了尾巴的蜥蜴很受同伴欺负时,“我觉得蜥蜴实在可怜之至”。往后不能再让猫开玩笑扯蜥蜴的尾巴了,“要以温存的目光守护它才是”( 《 关于蜥蜴 》 )。另外举个不是关于动物的例子。村上认为报纸页数太多,晚报大可不必。“或许你说只挑必要部分看就行了嘛,问题是森林每天都要为此从地球上一点点消失。一想到这点,我的小小胸口便阵阵作痛。”( 《 关于报纸关于信息等等 》 )村上还对丢东西的人“非常宽容、温和且富有同情心。倘若决斗当中对方为丢了子弹捶胸顿足,我想我大概可以等他找到才开枪,没准和他一块儿找”( 《 沙滩里的钥匙 》 )。
   
从掏耳朵的棉球棒里寻找哲学(3)
别看城里人白天活得似乎还算潇洒,到了夜晚其实没有谁能进入鸟语花香的梦境,永远在完整的套间里做着破碎的梦,他们甚至有卫星导航系统的汽车永远驶不出心灵的迷宫。因为大部分城里人的生活和精神的质地本身就是不完整的破碎的甚至无聊的。村上的随笔表现的当然也主要是这些,但他以爱心至少是善意这条底线将这些生活碎片穿在了一起,使得琐碎无聊的日常有了值得玩味的价值,有了滋润心田、洗涤情感的真诚和清纯。当然,村上也有牢骚也有愤怒也有冷嘲热讽,但大部分都因悲悯而得到化解或升华。不妨说,悲悯性是村上随笔的灵魂和生命。
  村上随笔的第四个特色无疑表现在他的语言上面。相对说来,他小说中的语言是冷色的、内敛的、安静的、有距离感的。而在随笔中则显得亲切生动、娓娓道来、谈笑风生,有了时下常说的零距离感。读起来我们不会再产生那种无可名状的、沁入骨髓的寂寞、凄凉、无奈和怅惘。
  随便举两个例子。
  上面也提到,有一段时间村上曾经头发越掉越快越掉越少。对此他这样描述周围人的反应:“他人这东西是很残酷的,本人越是怏怏不乐,他们越是呶呶不休,什么‘不怕的,近来有高档假发’啦,什么‘春树君光秃也有光秃的可爱之处’啦,如此不一而足。若是耳朵整个少了一只,大家自会同情,不至于有当面奚落。然而脱发这玩意儿毕竟不伴随具体痛感,几乎没有人真正启动恻隐之心。年轻女孩子因为本身不怀有可能变秃的恐惧,尤其肆无忌惮:‘哟,真的稀薄了!喂,让我看一下,都见头皮了。哎呀,呜哇!’实在叫人火冒头顶。”( 《 何为中年——其一关于脱发 》 )怎么样,够生动亲切的吧?
  又如关于订报纸。咱们中国人一般自己去邮局订或由办公室代订,日本则由报纸发行部门直接派人上门劝订,死缠活磨,极难对付。那么村上是怎么对付的呢?“‘我这人不看报,所以不订报,不需要的。’我解释道,但效果总是不大。抓耳挠腮思来想去,最后决定这样拒绝:‘因为不认识汉字所以不需要报纸。’我对着镜子练习,练到自己信心十足之后,开始实际尝试。这招见效,立竿见影。哪家报纸的劝订员都瞠目结舌,只此一发便统统让他们落荒而逃。”( 《 关于报纸关于信息等等 》 )我因为没村上这本事,在日本这一年来一直半推半就地订报( 日本报纸贵 )——毕竟我是中国人,总不好说我“不认识汉字”。
  再回到那只名叫缪斯的猫身上。“缪斯是只蛮怪的猫,最中意和我一起外出散步。每次和我散步,就像小狗似的一甸一甸跟在后头。”( 《 长寿猫的秘密 》 )每次我看到这里目光都打住不动,想像猫是怎样“一甸一甸”、自己的心也陡然一阵酥麻感开始随着“一甸一甸”。说起来,动物中我一向不喜欢“有鱼便是娘”的猫,而看了村上这两行字之后,我真的下决心准备养一只猫。文字的感染力实在无可估量。难怪村上认为“最重要的是语言”、“文体就是一切”( 村上春树:《 我这十年 》 )。
  以上是我在阅读和翻译村上几本随笔集当中的感受,真的只是拉拉杂杂的感受,谈不上系统性论述。说实话,本来我不打算次次都写什么译序了。因为这么多年读下来,读者已对村上有所了解,对作品的见解有不少远在我这个译者之上,何况我并非文学批评家。但另一方面,自己毕竟比一般读者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第一手资料和原来的文本,所以我想自己还是有义务唠叨几句,有义务让大家分享我相对多占了的“信息资源”,同时也可借此同朋友们进行交流。
  译罢掩卷,我忽然心想,生逢这个没有铁马冰河、无须挑灯看剑的时代,我们或许只能从剃刀、从掏耳朵的棉球棒里寻找哲学。这能怪谁呢?谁都怪不得的。何况,这其实更是一种幸福、一种近乎奢侈的幸福。
   
门外的村上(1)
村上春树认为他写小说就好像打开一扇密门,独自走进黑乎乎的门内去观察去体验去鼓鼓捣捣。因此我们通过小说看到的村上应该说是门内的村上,影影绰绰,扑朔迷离。而现在这本随笔集,终于让我们看到了门外的村上。而且要看门外光天化日下的现实中的村上,也只有翻开他的随笔。因为村上一般不接触出版界以外的媒体,不上电视不上广播不上讲台,不接受记者采访。这一方面是他“怕见生人”的天性所使然,另一方面是为了保护个人生活的完整性和“匿名性”。
  幸好村上除了写小说和搞翻译外还写了不少随笔,也幸好在随笔中他是个他所欣赏的那种“心不化妆”、“精神上不化妆”的人,使我们得以看到“门外”村上的音容笑貌、举手投足,看到不同于小说主人公的“我”的“我”,看到他与常人有异而又无异的喜怒哀乐以及人生旅途中的种种际遇。
  在随笔集《 终究悲哀的外国语 》中,村上坦言自己高中时代不怎么用功,一味和女孩厮混、泡酒吧、打麻将,甚至吸烟,补习了一年才考进早稻田大学文学院的戏剧专业。考上后还是不太用功,找工作面试时被人一口回绝,气得他差点儿破口大骂( 《 “金字塔”景观 》 )。他自嘲几年大学生活“惟一的收获”就是谈恋爱得到了现在的夫人阳子( 有人考证说是《 挪威的森林 》中绿子的原型 )。而且没毕业就结了婚。婚后东筹西借千辛万苦开了一间酒吧,像“拉车的马”一样起早贪晚干了七年。每天“一大早就要把一袋子元葱细细切碎”,因而练就一手切元葱不流泪的绝活( 《 远离卷心菜卷 》 )。他还详细谈了四十岁以后为保持“男孩”形象所做的般般努力和由此产生的种种烦恼。他指出“男孩”形象同年龄无关,但须符合以下三条:( 1 )穿运动鞋;( 2 )每月去一次理发店( 不是美容室 );( 3 )不一一自我辩解。他认为第一条自己绝对符合,一年有三百二十天穿运动鞋。第三条至少可以做到“不使用文字来为自己辩解”。最伤脑筋的是第二条——“我的头发有一处不听话的地方……一旦失手,就非常麻烦。”一次从伦敦一家理发店回来往镜里一看,“怎么看都不像我的面孔。原本脸长得就无人欣赏,又给糟蹋到如此地步。……很长时间都没情绪外出,刮胡须时尽量不打量自己的脸。”(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