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WWW。HQDOOR§虹§桥 虫 工 木 桥 书§吧§
第30节:色不可戒——关于《色戒》的采访(3)
7、有人说这是纯粹的艺术,无关政治,您如何看待这个说法?
答:世界上没有根本无关政治的东西,因为政治就是人与人的关系,它好比空气,覆盖在一切生命之上。区别只在于显和隐、直和曲。越是政治性强的东西,往往越要打扮成“纯艺术”。电影《地雷战》里的鬼子工兵队长渡边,不就是打扮成一个回娘家的中国俏媳妇,利用“纯艺术”的形象,偷走了民兵的地雷么?有时候创作者主观上没有政治动机,这是真的,但客观上总会产生这样那样的政治效果。比如在纳粹屠杀犹太人的时候,倘若你高唱莫扎特的小夜曲,你说你没有政治目的,但是肯定达到了某种政治效果吧?总会有人高兴有人愤怒吧?
8、有人说这部电影歌颂的是爱情和人性,无关政治和爱国等,您如何看待这个说法?
答:一切艺术品都可以说是表现“人性”的,这么说等于一句废话。人性是由千千万万种人的特殊性表现出来的,这里就包括政治和爱国等问题。爱情观和人性观,是千差万别的。谁也不可能同时表现所有的人性,总是要表现某些个具体的“人之性”。一个饭店咬定了说自己就是“卖饭的”,这等于是骗子,人们需要知道,你卖的是什么饭?老作家周瘦鹃写过一篇小说,一个中国女郎爱上了一位西洋军官,但她得知这个西洋军官是侵略中国杀人放火的仇人后,就杀死了这个军官,但是心里仍然保持着对情郎的挚爱。你说,难道这就不是“人性”么?
9、有人喜欢拿这部电影和前苏联的《第四十一个》做比较,您认为这两部电影有何异同?
答:共同点大概是,都想探讨面对政治立场与感情倾向的矛盾时,人的心理所发生的复杂变化。这种探讨是值得肯定的,也具有其严肃性的一面,这本身就是一种严肃的“政治”态度,干嘛非要否认自己的“政治性”呢?艺术上我没有看过后者,没有发言权,只能根据其他评论者提供的信息,两部影片都下了很大的功夫,努力制造“震撼心灵”的效果吧。不同点是《第四十一个》弘扬的是人道主义,后者弘扬的是什么,我在没有看过的前提下,不能断定。我不知道如果江姐爱上了戴笠,或者赵一曼爱上了冈村宁次,这意味着什么。金庸的《碧血剑》里,袁承志去刺杀皇太极,但是忽然放弃了,原因是他听到皇太极的言论后,认为皇太极是个爱惜百姓的好皇帝,这里表现出金庸以天下苍生福祉为重的人民性立场。《色戒》可能没有把这个问题展示清楚,煮了一锅稀里糊涂的人性汤,所以难免很多还醒着的中国人就要问他:你到底是姓蒋还是姓汪?
10、在全球化的潮流中,您认为我国的主流价值观应该是什么?
答:既然已经跟人家一块“全球化”了,就应该努力学习人家先进国家特别是美国老大哥的主流价值观,那就是坚决捍卫自己的民族国家利益,把一切反对我们破坏我们以及看着不怎么顺眼有可能威胁我们的,统统列入“流氓国家”和恐怖主义的黑名单。要把自己的历史地理文化风俗夸得跟花儿似的,有机会就对其他国家进行指手画脚与和平演变。咱们的国民在外边受了一点欺负,姥姥!立马三百枚飞毛腿的干活。收买其他国家的学者官员明星老板,在全球设立“五个一工程奖”,凡会说中国某省方言的洋人,奖励当地经济适用房一套。凡中国国民,均可自由批评中国政府和社会现象。外国人敢说中国坏话一句,先给戴上“反人类”罪名,然后追到天涯海角,格杀勿论。当然啦,要做到这些,需要人家已然跟国际接了鬼的“审查部门”批准,咱可说了不算。正因为咱从来说了不算,所以也就吃饱了胡乱说点空山疯语,落得个清闲。
WWW。HQDOOR▲虹桥▲书吧▲
第31节:一、苦尽甘来总司令——朱德(1)
十大元帅的情缘
新中国十大开国元帅(朱彭林刘贺,陈罗徐聂叶),戎马烽烟,历尽坎坷。于个人感情一端,亦可谓悲欢离合,令人慨叹。晚辈后生,不敢妄自评价,兼以资料驳杂,鲁鱼亥豕,鉴别取舍,颇费心血,斟酌再四亦难免出入。故此仅罗列数韦,以区区三万言,略为叙说,冀乎可见革命之艰辛,造化之沧桑也。
一、苦尽甘来总司令——朱德
朱老总乃是中国军魂,红军之父,十大元帅之首。“总司令”这一称呼,仿佛专为他而发明。他年纪最大,资历最老,地位最重,立场最稳,威望最高。身经百战而体无片伤,如有天神护躯。其婚恋情缘在十大元帅中也颇具有典型意义。
朱德(1886…1976)青少年时代,还是清朝。因为家里太穷,母亲生了13个孩子,死了5个。但父母还是让3个孩子读了书。朱德1905年参加了最后一次府试后,在家乡四川仪陇,由长辈做主,娶了比他大两岁的表姐刘氏为妻。刘氏颇贤惠,但朱德不甚喜欢,1906年离家求学,一去不归。后来国民党三次挖朱家祖坟,刘氏吃斋念佛,保佑朱德平安。建国后朱德要接刘氏去北京养老,刘奶奶摇头不去,1958年病逝,享年74岁。朱老总一般不提这段婚恋序曲,今人是可以理解的。
到了中华民国元年,朱老总的现代婚恋正式开幕。1912年秋,26岁的滇军少校朱德,娶了昆明师院的18岁女学生萧菊芳,据说是朋友的妹妹,萧家曾经恩助过求学时代的朱德。朱德很喜欢这个没有缠足的进步姑娘。1916年9月生儿朱琦(宝书),朱德而立之年喜得一生中惟一的贵子,讨袁战场上又获得大捷,真是爽气弥天。但1917年初,萧菊芳不幸染疾,辗转病榻,到1919年不治而逝。朱德撰写挽联曰:“举案齐眉,颇自诩人间佳偶;离尘一笑,料仍是天上仙姝”。另有《悼亡诗》七首,其二云:“赞我军机到五更,双瞳秋水伴天明。每当觉察忧戎事,低语安心尚忆卿。”我评此诗为朱帅第一好诗。
看到朱德受病妻幼子拖累,其部属陈平辉便给他介绍了自己21岁的堂妹,名叫陈玉珍(贞),同时是朱德挚友、革命元老孙炳文(后被国民党杀害于上海龙华)的外甥女,参加过辛亥革命和护国运动。陈玉珍也是个受过师范教育的大脚女性,帮助朱德照料萧菊芳和朱琦(1916…1974,即朱和平之父)。萧菊芳去世后,陈玉珍视朱琦如亲生,待朱德如骨肉,小家庭打理得温馨雅致(故居保存在宜宾南溪)。可惜朱德志在四方,已然混到堂堂旅长,西南名将,30多岁了还要跑出去打天下,救国救民。江湖上谣传朱老总丢下5个姨太太出川闹革命,那是没有根据的,未免有点神化伟人了。要是真有五朵金花珠围翠绕着,谁还革命啊?朱德是1922年8月出国的,1927年接陈玉珍小聚过一阵。南昌起义后,朱德一度听说陈玉珍被四川军阀杀害了。其实陈玉珍一直活到1967年,朱德的生母和嗣母都是陈玉珍奉养送终的。朱德抗战期间和建国后都给陈玉珍写过信,表示“你的深情,我是深知的。谢谢你……希望你努力加餐,为国珍重,将我和家乡忘掉好了,这是你真正的名言,是真知我爱我的。”朱德和康克清还于1960年到南溪登门看望。
朱德出川后,找过孙中山和陈独秀,后来由周恩来介绍入党,赴欧洲留学,又转到苏联。陪他出国的是一位19岁的能说英语德语的漂亮姑娘,四川开江女中教员贺治华(其他另有何芝华何稚华等说法,皆为南方人口音之误)。贺家父母热情地把女儿的终身托付给了朱德,托付仪式究竟何时举办的,说法不一,早的是1920年,晚的说是1922年。他们从德国到了莫斯科中山大学后,贺治华于1926年生下女儿朱敏(||乳名“四旬”,因朱德该年40岁)。但二人因志趣不合很快分手,朱敏回国后一生未再见过母亲。贺治华另嫁给一位留学法国的比较年轻的革命者霍家新(其他如贺家兴何家兴等说法亦为南方口音之误),回到上海做地下工作,与邓颖超蔡畅等结拜成中央妇委“八姐妹”。谁料贺霍夫妇鬼迷心窍,竟然于1928年主动出卖中共领袖罗亦农,造成中共巨大损失,连前去接头的邓小平也仅差一分钟幸免于难。周恩来邓小平命令中共特科严惩叛徒(参见李维汉回忆),陈赓带领“红队”前去锄奸,将霍家新击毙,将贺治华击成重伤,跑回四川,嫁给一个农民,建国前病死。这是当年轰动大上海的国共特工史上一流的大案,怪不得朱老总从来不提这段往事,老人家心里一定特难受。倒是坐过纳粹集中营的朱敏比较豁达,能够从人性的角度去理性回忆。
◇欢◇迎◇访◇问◇虹◇桥◇书◇吧◇HQDOOR
第32节:一、苦尽甘来总司令——朱德(2)
就在贺治华背叛革命的1928年春,朱德率革命军攻下湖南耒阳,娶了活泼健美的当地女秀才、24岁的共产党员伍若兰。史沫特莱在《伟大的道路》中说过,朱总司令就是个农民。此话不假,出身佃农的朱德,喜欢的女性都是高个大脚,还要识文断字,特别讲究个实惠。而伍若兰不但文笔出众,还是一员手使双枪的女将,一人可以抵挡一个班。伍若兰给朱德做了一双布鞋,还赋诗一首道:“莫以穿戴论英雄,为民甘愿受清贫。革命路长尘与土,有鞋才好赴征程。”因为伍若兰脸上有点麻子,朱德就趁机打趣道:“你有麻子,我有胡子,我们就‘麻麻胡胡’结婚吧!”部队里的宣传员编了个顺口溜:“麻子胡子成一对,麻麻胡胡一头睡。惟有英雄配英雄,各当各的总指挥。”
二人刚过蜜月,朱毛会师井冈山,朱老总宏图大展。不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