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并且以便宜到令人发指的价格对国外民众出售,就已经是对国外民众的一种恩德了,如果国外民众还不知好歹的来指责他,那就太伤他的心了,伤心的结果,就是他以后发明的药物都将以天价卖给国外民众,或者干脆不卖。当然,他也不是玻璃心,一小部分人的指责是不会让他伤心的,而如果大部分人都指责他,他就要发飙了。他从来就不是单纯的好人,度量也不大,现在做事基本上是按照自己的喜好。
还好,大部分国外民众是理智的,并且一直在对张伟表示感谢,这也让他们以后可以继续以低廉的价格,享受张伟所发明的治疗绝症的药物。当然,也仅限于治疗绝症的药物,如果是让人体强化的药物,则会是天价。
清晨,太阳刚刚升起,中云市依然被寒意所笼罩,呼啸的寒风肆虐而过,侵袭着每一个路人。
中云市第一人民医院,来了一群特殊的人,他们都是艾滋病患者,还有很多是艾滋病晚期患者,以前,他们一直处于绝望中,活得小心翼翼,很少有人敢公开自己的病情,因为一旦公开,整个社会都会对他们冷漠、歧视、不理解、鄙夷、畏惧,这对他们来说是最绝望的事情,尽管科学家、医务工作者和政府都在宣传,日常的生活并不会传染,但是很少有人相信,他们想要一个拥抱,都是一件很奢侈的事。
如今,他们再也不用那么绝望了,也敢于公开自己的病情,因为艾滋病再也不是绝症了,只需要花五百元,注射一支“未来1号基因注射~液”,艾滋病就可以被治愈!而且家庭和社会也不再对他们歧视了,因为已经没有歧视的必要了。
这一切都是张伟的功劳,因此,他们都对张伟充满了感激,这种感激之情,只有经历过绝望的人才能够体会到,如果张伟有需要,他们一定会尽自己的努力来帮助张伟。
这些艾滋病患者排成了一条长龙,等着轮到自己。
在等待之余,队伍中的所有人都在跟相邻的人热情的交流着,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意。天气虽冷,但在他们看来,今天却是他们人生中最温暖的一天。
“听说国家已经把所有艾滋病患者的信息按照早期、中期、晚期分类了,会尽量安排中期和晚期的患者先行就诊。”
“还有这种事?那我不是白来了吗?我是早期。”
“这是因为‘未来1号基因注射~液’的产量有限,只能先满足中期和晚期患者的需求,尤其是晚期患者,他们随时有生命危险,肯定得先紧着他们,毕竟人命关天。你是早期,今天应该轮不到你,可以晚一两个月再来。”
“那也只能这样了。”
与此同时,医院的护士也开始宣传,在这两周内,只安排中期和晚期的患者就诊,希望大家能够理解。另外,患者必须凭借身份证明和检查报告,才能购买一支“未来1号基因注射~液”,并且必须在医院内完成注射。
不仅是中云市,国内其他城市的人民医院,也都聚集了一大批等待治疗的艾滋病患者,他们都在等着轮到自己,然后打一针“未来1号基因注射~液”,治愈这曾经让自己绝望的病症。
“未来1号基因注射~液”正式进入临床应用治疗,这是一件大事,因此,包括中央电视台、美国CNN、日本NHK、阿拉伯半岛电视台等世界级媒体在内的各大媒体,全都在对这件事进行跟踪报道。
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的记者许海鹏在天亮之前就来到了医院,然后让搭档用镜头记录下陆陆续续来到医院的艾滋病患者。
随着时间的缓慢推移,医院里已经聚集上千位艾滋病患者,长长的队伍一眼望不到头,这不由让许海鹏暗自惊讶,他以前从不知道自己身边竟然有这么多艾滋病患者,而当他看到十几个不到十岁的艾滋病儿童时,不由感到一阵怜惜,他们是最无辜的,是真正被牺牲的群体,如果没有张伟发明的“未来1号基因注射~液”,他们几乎没有未来可言!
“愿这个世界会更美好,愿各种绝症会一一被攻克。”
许海鹏在心中许了个愿,然后让搭档扛上摄影机,开始采访。
许海鹏的第一个采访对象是一个瘦削的年轻人,看起来大约二十五六岁的样子,询问过后,年轻人表示愿意接受采访。
“观众朋友们,大家好,这里是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我是记者许海鹏,今天是‘未来1号基因注射~液’正式进入临床应用治疗的日子,这对艾滋病患者来说绝对是最好的消息,我们现在来听听他们的心声。”
许海鹏将话筒伸向年轻人,问道,“这位先生,请问您现在的心情如何?”
年轻人开口说道,“我现在的心情当然很激动,因为我马上就可以成为一个身体健康的正常人,再也不用担心自己睡着之后就醒不来,再也不用承受来自亲戚朋友甚至是整个社会的冷漠和歧视。在我看来,这就是最伟大的发明,我将终生感激张伟,是他发明的药物让我重获新生。
而且,大家以后再也不用担心感染艾滋病了,因为你得了艾滋病的时候,只要去医院打上一针,马上就可以回到单位继续工作或者回到学校继续上课,一点也不耽误工作与生活。
艾滋病,从此以后就是和感冒一样的小病。”(未完待续。)
第一百九十二章 毛遂自荐()
随着一个个艾滋病人被治愈,整个世界似乎都少了一层阴霾,每天都有许多人对张伟感恩戴德,在两天时间里,未来科技公司就收到了超过三万封感谢信,都是寄给张伟的。
张伟看了几封,每封感谢信都写得很长,里面描述了写信人曾经面临的绝境,以及对张伟的最真诚的感谢,因为张伟改变了他们的命运。
张伟看了之后,也是有些感动,然后觉得自己的付出得到了想要的回报,工作也更有动力了。
不过,科学研究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就算他再有动力,也不可能一夜之间就小宇宙爆发,把所有绝症都给攻克了。除非大发明家系统将这些技术知识奖励给他,但是这显然不可能,因为想要获得大发明家系统的奖励,就必须完成任务或者完成一项有意义的发明。
因此,张伟还是像以前一样,很有规律的工作、生活,白天在科研楼研究治愈癌症的方法,下午五点则出发前往位于北京西郊的宇航员培训基地,接受训练。
这一天,张伟的训练内容是在低压舱里呆三十分钟以上,训练的目的则是为了战胜可能出现的低压和缺氧威胁。
低压舱里模仿海拔5000米―10000米高度的氧气环境,一进入低压舱,便如同上到雪山高原,但是这种训练却不像上高原从容,能从低到高,慢慢适应。一进舱,就以相当于每秒15米的速度,快速提升至海拔5000米高度,直到10000米高度时,才能戴氧气面罩。
这对张伟来说是很严峻的考验,因为他的身体经过强化之后,新陈代谢速度远超常人,对氧气的需求量也更多,进舱之后,只过了三分钟,他便开始喘着粗气,胸闷、头痛、恶心,然后连忙戴上了氧气面罩。
“呼!”
从低压舱里出来后,张伟吐了一口长气,刚才那感觉,真心不好受,如同经历了一次生死考验。
不过,张伟并不打算放弃,他相信只要多训练几次,自己就会慢慢适应低压缺氧的环境,另外,他也有一个想法,那就是尝试利用基因技术,让自己适应低压缺氧的环境,毕竟用科技来强化身体才是王道。
休息了几分钟后,张伟又进入了低压舱里,然后又出来,一次又一次,他的适应能力的确增强了一些。
“呼!”
张伟从低压舱里出来后,再次吐了一口长气。
这时,身边有一个高大但不帅的年轻人递过来一瓶矿泉水,“张博士,给。”
张伟接过矿泉水,好奇的看着年轻人,“你似乎不是这里的员工。”
张伟虽然好奇,但是并不担心年轻人会对他造成威胁,因为这里是国家的宇航员培训基地,安保措施异常严格,这个年轻人能够进来,就代表他并没有危险。
“我的确不是这里的员工,我是专门来找您的,您不是在发布会上邀请人才加入未来科技公司吗?我觉得我的研究方向和才能都符合你的要求。”
年轻人微笑道,“自我介绍一下,我叫李梁……”
李梁还没说完,便被张伟打断道,“这里不太方便,我们找个安静的会议室再谈吧。”
好吧,张伟主要是想掌握对话的主动权。
很快,工作人员便安排好了一间安静的会议室。
张伟坐下之后,笑着说道,“你还是第一个跟我说要毛遂自荐的人,挺有意思的,我最喜欢像你这样自信主动的人。”
“俗话说得好,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你等伯乐发现千里马,概率不知道有多低,所以最好的出路就是自荐。在我们这个时代,更是如此,如果不主动,就会错失大把的机会。”
李梁顿了顿,接着说道,“重新介绍一下,我叫李梁,三年前从麻省理工大学博士毕业,回国发展,成立了一家创业公司,研究方向是纳米医疗机器人,目前我在纳米机器人的动力系统方面取得了部分进展,在实验环境中,可以让纳米机器人直接从血液中获取能量,我采用的方法是让纳米机器人配上电极,利用血液中的电解液就可以变身为一节电池。
不过,我目前的研究已经遇到了困境,在纳米机器人的智能控制方面和生物相容性方面迟迟无法取得进展,资金也面临短缺,公司已经办不下去了,所以想加入未来科技公司,继续研究纳米机器人,不知道您对这个领域是否有兴趣?”
张伟闻言眼睛一亮,纳米机器人也是他以后准备研究的方向之一。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未来科学无非是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