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每天从事消毒工作,觉得鼻子已经不属于我了。戴上一天呼吸泡泡,觉得这份工作也不那么讨厌了。”
“我老婆又买榴莲了,不过我可以头戴泡泡,淡定自若地从她面前走过!噢耶!”
“臭豆腐同理!”
可想而知,戴泡泡上瘾的使用者,强烈呼吁于静再次开启呼吸泡泡的团购。
最好能让他们一次囤货,别搞限购。
只不过,目前来说,他们的愿望,只能是奢侈想象。
在呼吸泡泡没有普及种植之前,这个市场完全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
于静回到京城市之后,虽然联系林曾,想要再次团购呼吸泡泡的成品,但从林曾口中得知,呼吸泡泡成品已无货,只有种子。
面对读者越发激烈的呼吁,以及一些特殊的人和特殊的部门,与她谈话,于静决定全身心投入到呼吸泡泡的种植工作中。
她的邮箱中,一封来自林曾的邮件,里面详细地介绍了呼吸泡泡的种植方式。
于静没有从任何一部专业文献中查到这种形似多肉的植物,到底是什么品种。但是它的种植,显然比普通的娇贵花卉简单多了。
种植呼吸泡泡,最重要的步骤,是营造适合它们生存的环境地下至少三米下的地底空间。
对施工条件极为发达的现代社会来说,这不是一个难题。
甚至一个地下车库,都能达到标准。
但于静没有将就。
她在京城市市郊,找了一片土地,专门在地下种植呼吸泡泡。
目前她手上有五十个呼吸泡泡的种子。按照林曾预知她的产量,如果完全成熟,至少会收获三万五千粒呼吸泡泡。如果仅仅从收入来看,会给她带来几十万的利润。
不过,于静更想将这个呼吸泡泡的种植基地,作为一个示范样本,普及推广呼吸泡泡的种植。
她相信,看到这其中足够庞大的利益,呼吸泡泡的种植,会成为许多农业种植者眼中的金疙瘩。只有拥有数量庞大的种植者,才能给如今饥渴的市场,提供足够的呼吸泡泡。
第五百六十三章 林曾老家兴源县()
秦川省,有着华国悠久历史文化,每一寸土地,都踏足中华先民生活的痕迹。 .更新最快
若说林曾目前生活的海西省清河市,在华国历史上,只能算是南方野地,文明从宋逐渐兴起,到近代才出现一批被记录在历史书里的人物。那林曾的家乡皆阳市,可谓在史书上赫赫闻名。
呼吸着北方干燥猛烈的风,从阴雨潮湿的南方回到家乡,林曾只感觉到生疏和距离。背井离乡数年,他已经快忘记在这里生活的样子。
更准确的说,他不愿多想在这里生活的痕迹。
去年清明回乡扫墓,他请了年假,火车,公交,客车,然后是城乡小巴士,一路奔波,清扫墓碑,打理干枯的杂草,没有和任何人打招呼,赶着最后一班车,回皆阳市的火车站,在车站囫囵过夜,准点回清河市。
今年今日,他境遇完全不同,可心情未曾有太多变化。他依然不愿在那个小镇多待,清扫整理完他父母墓地,就准备立刻离开。
下飞机后,他没有遵循以往的交通方式,而是给机场附近的租车行打了一个电话,租用一辆耐用的国产普通轿车,根据导航,自己驾车回老家兴源县丁民镇。
秦川古道,这些年也发生这惊人的变化,但西北部的发展,比东南沿海的城市艰难许多,从沿路城市风貌,可知一二。
大约驾车一个多小时,林曾到达兴源县高速路路口。
在这里生活二十年的记忆,开始清晰起来,一幕一幕他以为早已忘记的场景,飞快掠过他脑海。
他驾驶着车,穿过兴源县城繁荣的街道。饶是数千年的古城,在滔天的改建浪潮下,也很难保留历史的风格。商品房,沿街商铺,水泥地,还有似是而非,不东不西的建筑。
江画家乡江凤镇所在的四明县的情况,显然在华国属于极少数。
车拐弯,驶入一条支路,林曾余光瞥到一个九十年代的老式商品房小区,陈旧的小区门口,围坐着几位老人,晒太阳闲聊。
一家看起来年代很久的凉皮店,站着四五人排队等候。
林曾目光一凝,车辆放缓,眼神停驻片刻,才微微踩动油门,驶离这个位置。
他抬手往脸上一抹,眼眶有些发红,看着前方的路面,喃喃自语。
“快二十年了,老婶的生意还是这么好。”
往县城西北方向,大约行驶了十五分钟,林曾将车在一处露天停车场停好,然后徒步走向一家小饭馆。
此时已经是下午五点,此时去丁民镇已经太迟。他便在兴源县城找个酒店住下。
走进这家名为“圆婶饭堂”的小店,林曾找了一处角落位置坐下。一个年轻的店员,拿着菜单,笑容可掬地走到桌边,带着地道兴源县口音,礼貌地问道:“客人,要吃一些什么?”
“肉丸胡辣汤,羊肉包子,粉蒸羊肉,酱汁肘子,疙瘩面两碗,然后再帮我打包五个老板娘拿手的油炸大麻花。”林曾没看菜单,几乎不用想,一连串的菜名就脱口而出。
“哎哟,”年轻的服务员一听就笑了,他飞快在菜单上记下,然后笑着说道,“都是咱店里的拿手菜,小哥面生,要不我以为是常客呢!”
“然后让对面街的老秦米皮摊,送两份米皮过来,要他家特制的辣椒油。”林曾最后叮嘱了一句。
这句话,让这个年轻的服务员,大吃一惊,愣住片刻,才展开笑脸,说道:“你是咱们店的老客吧?就老客才会懂得,咱店里的粉蒸山羊肉,配上老秦米皮,那可是一绝啊!”
“上菜吧。”林曾点点头,没有多做解释,笑着说道
等菜的时候,林曾拿出手机,给江画发送消息。
这两天京城市天气不错,江画终于摆脱吃吃喝喝的日子,在周末和一同参加培训的老师,非常随大流的参观首都知名风景。
“啊哟?林娃子?!”
一碗喷香的肉丸酸辣汤端到林曾面前时,林曾放下手机,刚拿起调羹,就听到一声有几分耳熟的招呼。
他转头往声音处看去,一个脸盘圆润,眉角有细细皱纹的中年女子,瞪着秀丽的眼眉,她身上穿着一条藏青色的全身围裙,却不显老,体态丰满,有徐娘之姿。
“圆婶。”林曾放下手中调羹,笑着打招呼。
这个五十多岁的女子,正是这家小饭店的老板娘,一口特别有韵味的关中口音。
“啊哟诶,林娃子,我就猜着你明天回来不,给你爹娘打扫。”圆婶声音爽利,富有节奏,听起来像山歌似得,“你二叔前阵子还来我店里问你咧,被我打发走了。真是骨子里歹毒,占了娟子的财物,还好意思打你的注意。”
圆婶饭堂的老板娘,名字很特别,姓卢,名兰十。她曾经是林曾母亲的中学同学,不过交情不算深。她能一眼认出林曾,是因为林曾从初中到高中这几年间,周末和中午晚上的饭点,都在饭店里,帮工赚生活费。
卢兰十为人不错,林曾打工时,从来不苛责他,她对外说,林曾是她侄子,只在店里帮忙,实际上工钱一分也没少给。还常常打包饭店里多余的菜肴,让正处于生长发育期的林曾,三餐有肉,吃得饱腹。
要不然,等他打工回去,别说残羹剩菜,连个冷馒头都没有。
“林娃子,今年怎么提前回来了?”卢兰十招呼着端菜的服务员,在林曾面前摆上,还自主加了一盘酱牛肉,“往年你可都是清明当天回来?”
“嗯,今年时间多,就早了点。”林曾看卢兰十拉开他对面的椅子,一副坐下攀谈的样子。
“哎呀,你小子去南方这么多年,口音都变了。”卢兰十感慨地说道。
林曾不愿多提自己的生活,喝了一口味道不变的肉丸酸辣汤,转而问道:“圆婶,店里这些年,手艺还是这么好,大师傅的徒弟出师了?”
“唉,”言语爽利的卢兰十,表情变化的很快,转眼之间,眉毛耷拉下来,叹了一口气,无奈地摇摇头说道,“兴源的环境越来越差了。今天还好,前几天,风大的时候,沙子能糊你满嘴,走出去,回来就是个土人。你知道我开店,用得都是西北高地北山村的好山羊,可现在北山村草越来越少,羊品质也不行了,好些十多年的老客,都跟我抱怨,咱粉蒸羊肉和羊肉包子的味道比不得以前,可这能怪我吗?眼下我儿子考大学去了南边,我也想过去,又舍不得老地,真是左右为难。”
圆婶卢兰十倒是一肚子的火气,不知不觉多抱怨了几句。
她倒是了解林曾的脾气,不爱说话,抱怨完之后,也没指望他多回应,最后加了一句,“林娃子,你好好吃,圆婶去后厨忙了。”
第五百六十四章 清明事()
林曾胃口不小,花费半个多小时,吃完这顿许久没有接触的家乡饭。 .更新最快清河市饭菜爱甜酸,米饭为主食。兴源县则酸香咸辣,滋味截然不同,并且面食种类丰富。
华国国土广袤,一西北,一东南,衣食住行都很大不同。林曾刚到清河市时,特别不习惯,后来日子久了,反而对家乡的味道,有些生疏。
林曾结账离开的时候,圆婶卢兰十还跑出来,给他打了折扣,免了零头。
说来,这个脾气爽快的老板娘,倒是他在兴源县最待见的人了。至于其他,或许有骨肉血亲联系,但他真不愿见面。
去酒店的半途,林曾迎面被一阵猛风撞上,那夹着沙子的风尘,让林曾冷不丁吃了一脸的灰,手指往脸上鼻子上一抹,灰尘就刷刷刷的往下掉,就跟上了一层劣质粉底的女人一样。
西北的风,可是带着刀子,刮着脸皮,生疼生疼,不似南风脾气柔,风中带着湿润水汽。迎着西北风吹上一会儿工夫,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