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如荼,这样大幅度地裁剪自己的作战力量难道不是自毁长城吗?
其实胡卫东自己也觉得裁军的步子有些过大,但是为了减小中央政府的财政负担,加快国内民兵体系的完成,同时推动解放军的正规化建设,大裁军却是宜早不宜迟的。此外,只有太祖和胡卫东等少数中央的高层清楚,这次大裁军其实很大程度上是做给苏联人看的,只有他们放心了,才会大量从远东和中亚调兵增援欧洲部分啊!
虽然苏联在抗战期间给予了中国不小的支援,但是他们的小家子气以及偏向于南京政府的态度都令中国赤色党上下多少有些不满,而且因为自认为当初是出了钱购买并且还拿出不少技术来交换的缘故,中国人对于苏联昔日的援助并无太多的感激。而对于苏共与苏联政府来说,之前中国一度与德国打得火热、至今令其如鲠在喉,而新中国成立后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也令苏联人颇为不满,特别是当初苏芬战争时中国居然公开声援奋勇抵抗苏军入侵的芬兰人。。。。。。
苏联与中国之间有着世界上最长的分界线,而且新中国的实力正在飞速增强,一旦中国与苏联敌对,那将是非常可怕的一件事。而两国之间由来已久的历史问题,则很可能成为埋藏在两国关系里的一颗不定时炸弹,这令斯大林始终心里不安。。。。。。
为此,早在建国前夕,苏联就派出代表要求中国赤色党同意早已事实上独立了的外蒙古进行公投,斯大林希望趁着新中国实力还不够强的时候逼迫中国人放弃外蒙古,一旦形成了既成事实,日后中国政府若想反悔,道理就不在他们边了。
斯大林自然知道这么做会严重损害两国与两党之间的关系,但是由于外蒙的地理位置特殊,哪一国控制了外蒙古,就会对另一国形成巨大的战略优势。斯大林并不是一个喜欢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的人,逼迫中国承认外**立,巩固苏联原有的战略优势,而让中国赤色党以后只能老老实实地当老二,在他看来是最可靠的办法。。。。。。(未完待续。。)
。。。
第七百零三章 全新定义()
但如今的新中国实力可比历史上建国初期强得多,与苏联之间的国力差距就更小了,而且当时的国际形势纵然不太妙,也总比历史上遭到整个西方封锁乃至军事威胁的建国初期好得多,太祖和中国赤色党人怎么可能接受苏联的无礼要求?
中央本打算严辞拒绝,这时胡卫东却适时地提出了自己的意见,他认为当时中国的外交形势十分严峻(尽管因为轴心国与盟国的对立,要比历史上西方抱团围堵新生的中国稍好一些。),如果再与苏联反目,在国际上就会彻底孤立,这对中国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极为不利。更重要的是,苏联与德国之间脆弱的和平维持不了太久,一旦苏德战争爆发,苏联政府到时候自顾不暇,哪儿还能再霸道得起来?
太祖、周公等中央领导讨论后觉得很有道理,便让外交部门与苏联方面虚与委蛇,说白了还是那个“拖”字,在这方面世界上恐怕再没谁比中国人、特别是中国的干部更擅长了。此后,对于苏联方面的要求,中方总是表示要“讨论讨论”、“研究研究”、“统一意见”、“两国之间需要交换一下看法”,不知不觉时间就过去。。。。。。
而当斯大林与美国方面谈妥、决定出兵攻德之后,远东的事情就只好暂时放到一边了,反正以两国的实力差距,就算再过10年,中国也别想对苏联构成威胁,还是先解决掉德国这个生死大敌再说。。。。。。
但是斯大林怎么也没想到。苏联不但速攻失败,而且“偷鸡不成蚀把米”,一下子就被德军凌厉的反击给打懵了,战争开始还不过三个月时间,苏联就丢失了一百多万平方公里的国土,而永久性减员的部队人数更是超过了500万,原先的精锐常备军几乎全赔了进去。而13000多辆坦克/装甲车/自行火炮、上万架飞机和数万门火炮(而且损失的还大都是最先进的那些型号,剩下的则基本都是老旧不堪、甚至干脆是之前已被封存了的。。。。。。)的损失也同样令苏联人痛心不已。
这样一来,之前斯大林并不特别在意的中国顿时变得举足轻重起来,如果中国以其丰富的资源和世界第一的人力援苏抗德。那么即使战争初期输得那么惨。斯大林也有十足的信心翻盘,而一旦中国政府决定与之前一度关系极佳的德国人联手,即使是坚强自信如斯大林,心中也不免揣揣。。。。。。
如果斯大林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就会明白此时苏联最明智的做法莫过于主动让外蒙古回归中国。这样一来崇尚“投桃报李”的中国人也就不好意思提出进一步的要求了。两国两党之间也很可能从此彻底放下历史上的纠葛,步入真正的蜜月期。然而,斯大林却以西方人的思维模式进行了错误的臆测。认为一旦示弱只会让中国人更加得寸进尺,再加上他虽然是格鲁吉亚人,但骨子里的“大俄罗斯主义”却根深蒂固,对领土看得极重,终究还是放弃了这个念头。。。。。。
苏联政府最终的决定是不在外蒙古等历史问题上刺激中国,但也绝不主动让步,而中国政府在苏德战争爆发之前和之后的表现更是让其渐渐放宽了心,认为中国赤色党毕竟有着共同的意识形态,纵然对苏联政府有所不满,也不会罔顾国际共运的大局在苏联背后捅刀子的,但他们却并不了解中华文明几千年传承下来的古老智慧。。。。。。
早在当初兰新铁路刚刚全线通车之后不久,中国政府就采纳了胡卫东的提议,将毗邻苏联而且地广人稀的新疆定为了工业化的第一重点,接下来的一年里中国政府对新疆的投资总额甚至超过了中原、东北和长三角这三大传统工业区。
胡卫东之所以提出这个建议,固然是考虑到新疆资源丰富(甚至就连水资源也很丰富,即使是人口较现在增加了几十倍的后世,新疆人均淡水资源依然比全国平均值多了6成以上,更是东部大城市的好几倍。。。。。。)很适合发展工业,更是为了彻底地解决这里的民族问题。。。。。。
这里首先说明一下,胡卫东并不反对在政策上给予“少数民族”以适当的扶持,毕竟中国大多数的少数民族经济文化基础都相对落后。但胡卫东也坚决反对不分具体情况就一刀切,例如满族的平均经济状况和受文化程度甚至还要高于汉族一截,如果还要给他们特殊照顾,那不是扯淡吗?而且对于“少数民族”这个概念,胡卫东也有自己的看法。。。。。。
最终,在胡卫东的建言下,赤色党中央意识到,原来百万人口的民族在世界范围就已经不能算是“少数”,而一千万人口的民族更是可以称得上“大民族”了。关键是不能和汉族去比,因为汉族人口实在太多,以她为基准的话,全世界就只有这一个大民族了。。。。。。
与法兰西人、日耳曼人这些同样是世界上的主要民族的人口作为基准,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而且也不能只看居住在中国的某民族人口,得将他们在外国的人口也算进去。如果不这样做的话,岂不是说一个日本人入籍中国之后还能享受到少数民族的优待照顾?因为现在入了中国籍的大和族也就几万人嘛!
有人当即如历史上那样说入籍的外国人应该另算,不能称其所属民族为中国的民族,但却立即遭到了胡卫东的激烈反驳。胡卫东认为中国目前仍很贫穷落后,需要大量的外国人才加速国内的工业化,甚至将来中国成功复兴,也同样不能拒绝外来的人才,正所谓“流水不腐”,如果入籍之后还得挂个“入籍外国人”的标签,他们又怎么可能对中国生出归属感来?没有归属感,他们又怎么可能为中国的发展尽心尽力呢?
最后,新中国“少数民族”的定义是“世界范围内的总人口少于100万”,这样才能享受针对弱小民族的特别照顾。而那些超过100万人口的则都算是多数民族,各方面均按汉族的同等标准来对待,不过因为贫困地区都会得到政策扶持,所以倒也没人表示不满。而且以地区为单位进行扶持,贫困的理由可以是交通不便等很多客观原因,相比针对民族来给予扶持的做法,不容易让被帮扶对象生出遭到歧视的感觉。。。。。。(未完待续。。)
。。。
第七百零四章 率先工业化(上)()
根据历史上的经验教训,胡卫东认为民族问题要想解决,固然要有相对公平的民族政策,但当地的民族结构更加重要。而想要改变新疆的人口结构,再没有比现在更好的时机,虽然自解放军入疆以来新疆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安定繁荣,令新疆各个少数民族的人口无不猛增,但根据第一次人口普查(全国范围还未完成,但西北地区已经完成了。)的结果来看,新疆少数民族全加起来也就两百多万,其中人口最多的维吾尔族与哈萨克族都才刚刚突破了百万人口大关(注1)。
而以新中国远胜民国的动员力和太祖无以伦比的号召力,每年动员百万以上的内地青年入疆并不是什么难事,只要人口比例彻底逆转,汉人(汉族和其他汉语民族)占到了总人口的八成以上,新疆就会成为第二个东北了。。。。。。
但作为一个穿越者,胡卫东却知道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其实历史上建国后的前三十年、尤其是在那段特殊时期中央政府一直坚持大量动员知青前往边疆地区,极大地改变了当地的民族构成,汉人最多时占到了一大半,而且同时期的民族关系甚至比后来还好,但最终由于政策的变化,入疆的大部分知青一旦有了自由选择的权利便又纷纷返回东部,再加上后来一胎制的推行,使得人口结构迅速逆转,前三十年的努力最终功亏一篑。。。。。。
为了避免这样的遗憾重演,作为西北局第一书记。胡卫东所要考虑的不仅仅是要将内地的青年拉到新疆来,还得设法让他们来了就不再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