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下就连胡卫东也有些忍无可忍了,当即指出合同里既然写明一旦违约就无需偿还,那么中国根本就没必要理睬苏联政府的无礼要求。但太祖却是面带冷色地一锤定音道,“这样也好,还掉这个人情债,之后就不好说我们忘恩负义了。。。。。。”(未完待续。。)
。。。
第七百零六章 无债一身轻()
最终中国政府同意提前偿还当初苏联贷给中国的12亿美元本金,并且就连这几年里的利息(合计约为1。5亿美元)也一并给了苏联,让其拿去从美国购买更多的军需物资,话说虽然美国政府承诺的援助暂时给不了,但是花钱买东西还是没问题的,而且因为北冰洋航线的开辟,纵然在美国失去了太平洋上大部分海域的制海权与制空权的当下,美国商品想要运到苏联也并不困难,当然,在这种非常规的航线上,危险还是有一点的,尤其是在即将到来的寒冬季节。。。。。。
中国政府如此“好人做到底”,显然出乎苏联人的意料,而且中方只是要求苏联政府在接收这笔巨款之前先发表一个公开的声明进行答谢,苏联政府以为这只是中国人好面子的传统,便答应了下来,倒是对中国文化更加了解的日本人里面有一些看出中国政府用意的,只是对日本来说,中苏翻脸正是求之不得,自然不会点破,只是坐视苏联政府的喉舌“塔斯社”发表了热情洋溢的社论感谢中国在今年遭到大灾的情况下依然伸出了援助之手,令苏联国内外不自觉地都生出了“中国已经不再欠苏联什么、反而是苏联欠中国恩情”的看法。。。。。。
历史上新中国曾经为了“争一口气”提前还债而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但这个时空的情况相对来说却好了许多,因为日本战败后的赔款(虽然硬通货比例不大。但也是有一些的。)和一些拳头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畅销,加之接受日本等**火订货而收到的预付款和国内飞速增长的贵金属产量,现在的中国政府并不缺乏外汇和贵金属等硬通货,即使是13。5亿美元的巨款,也勉强能够凑得出来,而不必像历史上那样拿救命的粮食去充抵。
而且仔细分析的话,就会发现如今中国手中的硬通货本来就很难用出去从西方国家换到自己需要的先进机器设备,因为目前海上都被日本控制了,西藏乃堆拉山口的交通又十分不便,并且美英若是在那里购买中国商品。还是很难安全地运回国内。所以唯一的通路便只有借道苏联,但以毛子“雁过拔毛”的德性,这条商路并不那么可靠,因此中国政府拿出去的只是本来就没法用出去的钱。实际付出的代价远比看起来小很多。但却成功地卸下了当初背上的沉重人情债。长远来看还是得大于失的。
毕竟被德国重创了的苏联虽然不再那么可怕,但如果因为打了苏联而留下“恩将仇报”的恶名,并因此给美国人以干涉的借口。最后变成德国一样的世界公敌,那可就是新生的中国难以承受的了,所以宁可让苏联对不起中国,却不能让中国对不起苏联,而且藉此树立新中国政府守信的形象,对日后中国的发展乃至战争也都是很有帮助的。而令胡卫东略感意外的是,国内普通民众无不支持中央的这一做法,原来这个时期的中国人还大多保持着“无债一身轻”的淳朴想法,而不似后世那样,欠债的成了大爷,债主反而成了孙子。。。。。。
而且胡卫东很快又意识到,苏联人拿到这笔巨款购买了大量军需物资、并且因为放下心来而大量从远东和中亚抽调了部队驰援西线,未必就能扭转苏德战争的局势,甚至反而可能损失得更惨。因为战争初期苏联的惨痛失败并不是因为军队的实力不如敌人,而是因为战略战术有问题加之用人不当所致,只要这两个问题未能解决,就算投入再多的兵力和先进武器,也只是方便德军刷战绩和增加战利品而已,而苏德战争之后的走向也正印证了胡卫东的看法。。。。。。
虽然得自中国的13。5亿美元想要换成军需物资并送到前线需要时间,但它和从远东与中亚抽出的上百万兵力一样给苏军统帅部打了一剂强心针,令其一时起意决定在隆冬到来之前发起一次大的攻势收回部分失地。然而,这种一时兴起而作出的重大决策向来都很难有好的结果,苏军统帅部虽然不可思议地从各大战区迅速挤出了七十多万军队,并且还有3000多架飞机和一千多辆坦克助战,但却并没有能够迅速击败顽强抵抗的德军收复基辅,这次史称“第二次基辅会战”的大战不可避免地拖进了寒冷的冬季,而双方投入的兵力也越来越多,到了1943年12月中旬的时候,轴心国一方兵力最多时超过了180万、其中德军大约110余万,而苏军更是三个方面军一起上阵,参战的总人数不下200万。。。。。。
虽然对进攻不利颇为不满,但是战役拖入冬季在苏联人看来并不是什么坏事,然而他们却忘记了一件事,德国北部的冬天也算不上温暖,虽然远远不如苏联的莫斯科与列宁格勒等北方城市,但与南方的乌克兰相比,差距并不是很大,再加上德军虽然敌国境内,后勤保障反倒比苏军有力,因此即使1942年的冬天分外寒冷,德军依然保持了相当强的战斗力。
而更要命的是,随着隆冬的到来,波兰境内的河流全都封冻了,这样一来即使部分桥梁仍未修好,德军援兵和补给车队也可以从冰冻的河面上直接开往东线战场,之前一直困扰侵苏德军的后勤难题一下子就解决了,不久新来的生力军便以迅速果敢的切入穿插迂回到了苏军主力的侧翼,形成了合围之势。。。。。。
或许是因为“吃一堑长一智”的关系,苏军统帅部及时下达了全线撤退的命令,但是在德军百万德军迅猛的追击下,苏军依然遭到了巨大的伤亡,连同僵持阶段的损失在内,苏联阵亡和失踪的人数多达30余万、另外还有40多万人被俘,而乘胜追击的德军则席卷乌克兰大地,抢在1943年到来之前将这座苏联最大的粮仓全部占领。。。。。。(未完待续。。)
。。。
第七百零七章 泾渭分明()
ps: 感谢书友“望云山人”与“泉城人”的打赏,继续求推荐票^_^
值得一提的是,德军还占领了苏联三大造舰基地之一的尼古拉耶夫市,由于进军极快并冒险采用了大规模空降的战术,成功地阻止了造船厂员工在撤退前对其进行彻底的破坏,并较为完整地得到了船坞上舰体完成了一大半的两艘苏联级战列舰和一艘舰体已经几乎完成了的喀琅施塔得级战列巡洋舰“塞瓦斯托波尔”号。。。。。。
历史上由于造船工业基础薄弱,再加上已有超过一代人的时间没有建造过主力舰的缘故,苏联级战列舰和喀琅施塔得级战列巡洋舰的设计建造过程中遇到了极大的困难,当德**队打到乌克兰的时候,这三艘巨型战舰都才完成了一小部分,加之苏联人撤离时又对船坞和造船厂的机器设备进行了较为彻底的破坏,所以最终德国人只是将缴获的不完整舰体拆了回炉、用这些优质的钢材给前线的陆军制造武器和弹药,而没能进行更加充分的利用。
但在这个时空,因为苏联工业实力和科技水平都较历史上强大得多,还从中国赤色党那里得到了不少技术资料,因此这两款舰型的设计建造进度都比历史上快了许多,再加上苏德战争的爆发又比历史上晚了足足一年有余,因此这三艘巨舰的完成度远比历史上被德军缴获时高得多。同时因为德军进展更速,三艘舰体遭到的破坏也远不如历史上那么严重。甚至就连尼古拉耶夫市的两大造船厂也只需要简单修缮一下就能恢复使用。
因此德国海军闻讯后立即立即抽调德国的造舰专家和船厂工人前往乌克兰,希望利用尼古拉耶夫市两大造船厂的现成设施将这三艘巨舰完成。那时远东舰队也该回国了,德国就有整整6艘战列舰和3艘战列巡洋舰,再加上那5艘航空母舰,完全有能力正面与美英海军抗衡。
小胡子一时间也是振奋不已,但由于三艘苏联军舰设计上颇多瑕疵,德国造舰专家又素来看不起苏联那些他们当初的学生(苏联造舰人才基本都是当年苏德合作期间德国帮助培养的),对其原来的设计进行了较大的改进,这本来也不是什么坏事,但却因此耽搁了时间。这在世界大战期间着实是很要命的。。。。。。
值得一提的是。在占领乌克兰之后,德国党卫军开始在包括其在内的各个占领区公开搜捕犹太人,将其抓进集中营甚至干脆直接加以屠杀。其中仅在乌克兰一地、纳粹的党卫军短短几天之内就屠杀了好几万人。。。。。。
因为连续的胜利而日益骄狂的纳粹由此不再掩饰其反人类的法西斯面目,结果不但没能吓住占领区的各国人民。反而激发了他们的反抗意识。更给盟国的媒体提供了现成的宣传材料。而中国政府则因为提前与德国断绝了关系。因此并没有受到太多的指责,当然,更重要的原因是。盟国方面不想在战争局势本就不利的现状下再树强敌。。。。。。
虽然德国的极端种族主义政策对他们控制占领区其实有利无弊,但还是会有当地人愿为德国人效力,其中有些人甚至比很多德**人都更忠诚,这固然与利益有关,但更大的动力却往往来自于仇恨。。。。。。
波罗的海三国的国民是因为苏联之前灭亡了自己祖国而一心想要复仇并永远消除其对祖国的威胁;至于同样选择参加对苏作战的那些波兰人,则不仅仅是为了最近这一次的亡国之恨、两国之间的过节那可是“自古以来”了;而在算是苏联核心地带的乌克兰,则是泾渭分明地分为了两派,市民大多支持苏联政府,城市沦陷后甚至纷纷下到农村去打游击,而乌克兰的农民、尤其是昔日的富农和中农则对苏联政权表现出了强烈的憎恨,他们组织的伪军杀掉的游击队员甚至比德军还多。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