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对于英法两国,陈文强则表示因为国力原因,暂时无意于参加欧战。但英法两国渴望得到的坦克、飞机、青霉素,中国政府在条件得到满足后,可以供应或转让。
而且中国政府开出的条件也并不过分,要求庚子赔款全部缓付十年且不付利息;海关由中国人自己掌握,原洋人雇员依旧任职,并提高关税税率至百分之十五;废除辛丑和约中关于京津铁路沿线及天津地区驻军的规定。
对德国方面,陈文强则将中国海军使用“狼群”战术的心得和经验全盘托出,并传授了潜艇布雷的新技术,让德国方面受益匪浅。甚至,陈文强以后还准备利用自己的一些先知先觉,把英法的一些军事情报透露给德国人,比如日德兰海战的具体部署等等。
现在,日本虽然暂时退却,但依然是中国最大的威胁。在上海,中日两国的谈判代表正开始谈判,这个谈判过程,估计要延续一两个月才能有个结果,双方的分歧仍然是巨大的,日本方面并不因为失败而少其骄气半点。
而中国政府的策略便是加强与美国的合作,甚至以划分市场的条件,不惜将青霉素的生产技术无偿转让给美国,以换取美国对中国的支持。
由于巴拿马运河已于1914年通航,美国海军不必再考虑困扰其多年的舰队部署难题。而美**事力量在太平洋的存在和加强,使日本不得不更严肃地考虑美国的倾向,并协调同美国的利益冲突。
与此同时,中国政府再次颁布了一系列工商优惠政策,并动用金融储备,加强工厂企业的生产能力。还与南洋华商密切联系,做好了对亚洲各地的商品输出准备。
英、法、俄、德等国全都倾力于欧战,他们对亚洲的商品输出必然急剧减少,其结果必然是几乎全太平洋地区都发生商品匮乏的现象。中国商品将与日本商品进行竞争,主要战场就是亚太市场。由于中国的资源优势,和遍布亚太地区的华侨华商,这场商品大战不应该落在下风。
万事俱备,陈文强诚心诚意地祈祷欧战能够持续下去。因为现在历史的发展正在越来越脱离他的预想,英法联军节节败退,一战已经不是原来的样子了。
看不懂,真的看不懂了。陈文强望着地图,抓耳挠腮,替英法两国着急。顶住,一定要顶住,只有战争陷入胶着,才有大发战争财的可能。
法国如果被击败,是不是就会演变成与二战相似的另一个版本。英国隔着英吉利海峡,利用其强大的海军,与德国展开一场持久战。德军掉头东进,痛宰俄国佬,然后会变成什么样(。)
第二百九十六章 光明的未来(大结局)()
本书今天完结,感谢一直以来支持、鼓励我的朋友们。新书抗战惊雷已上传,希望大家能继续支持,在此致以最诚恳的感谢。
*********************************************************************
陈文强突然觉得自己似乎走入了歧途,但历史的转向对他来说未必不是一种警醒。投机取巧终不是长久之计,只有使人民的思想得到振奋,国家的实力得到增强,政治、经济的发展走上正轨,才是正道,才是持久之路。
无论如何,现在,他觉得人生的希望,奋斗的目的终于达到了。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中国已经甩脱了历史上的软弱和混战,那些屈辱和心痛的记忆或者不会再发生了。
而陈文强已经板上钉钉将成为下一届的继任总统,国家的稳定,他的声名和财富,已经使他没有后顾之忧,没有战乱颠沛的担心。
欧战在残酷的进行着,德军虽然在初期取得了巨大的胜利,但战争对现代国家的资源的消耗太巨大了,仅仅几次会战失败并不能迫使法国放弃战争。
正如德国参谋长小毛奇所说:“那是一种民族战争,不是一次决定性会战所能完成的,必须经过长期苦战把全部国力都耗尽,否则一个国家不会屈服,而在这样的战争中,即令获得胜利也还是得不偿失。”
但是非常可惜,小毛奇虽不乏智慧,但却完全没有魄力。他既不能根据自己的理想来重新拟定一套战略,而对于前任参谋长施利芬所移交下来的计划也感到无可奈何。
他内心里对施利芬的思想不敢苟同,甚至对它缺乏信心,但他对于这位德高望重的老元帅有一种自卑感,在表面上不敢明白地表示反对,尤其是那样做无异于向整个参谋本部挑战。
但真正的原因还在于威廉二世的好大喜功,他一方面与英国之间进行海军造舰竞赛,另一方面对于国力也未作合理的分配与动员。
所以,到1914年开战时,法国征集了其全部适龄壮丁的80%,而德国仅仅征集了50%。法国全部军事人力仅为德国的60%,但法国能动员六十二个师,而德国也不过八十七个师。
最为致命的是小毛奇对施利芬计划所做的修改。当然,世界情况在改变,施利芬计划即使毫无缺点,也不可能完全适应十年后的情况。
但小毛奇的错不在于修改计划与否而是怎样修改,他并未完全理解施利芬计划的精髓。施利芬计划是右攻左守,并尽量引诱法军向左深入,这样就可以间接帮助右翼的成功。
小毛奇却不仅增强左翼兵力而且更容许左翼发动攻势,结果却把法军从左向右赶,反而增强了他们对抗德军右翼的能力。所以,毛奇虽然接受了施利芬计划,但他却把它的性质完全改变了。
付出了沉重代价的英法联军终于依靠铁丝网和堑壕扼制住了德军的进攻势头,而俄国兵力的数量和动员的速度也已超过了施利芬当年的估计,德军还是陷入了两面作战的境地。
战事的僵持对中国来说是天赐良机,而且这个良机是中国几年来卧薪尝胆,并在青岛战事中用鲜血和生命抢来的。对此最感高兴的自然是陈文强,他仿佛又找到了先知般的自信,精力充沛地投身于国家建设之中。
德国商品现已经从亚洲市场上完全消失了;美、英、法、俄等国全都倾力于与德国的战争,他们对亚洲的商品输出也急剧减少,其结果是几乎全太平洋地区都发生了商品匮乏的现象。
中国货和日本货取得了独占市场的优势地位,以非常高的价格畅销于亚太地区。而中国货因为销售渠道的广泛以及价格方面的优势,在与日本货的竞争中占据了风。
有趣的是,对于中国商品,欧洲方面竟然也备感需要。尤其是俄国,经由陆路大量进口中国商品,以接济其军队和远东地区需要。英国、法国也从中国订购了大批商品,钢铁钨矿坦克飞机,中国政府是来者不拒。
在超额利润的刺激下,中国的社会生产全面攀升。化学工业、轻工业、电力业的产值普遍增加了四至五倍甚至更多。
国内的大小公司企业和个人,都在利用国家政策的惠泽以及千载难逢的机会分羹一杯成为巨富,社会上借助日本的说法将之称为“成金”。
在战时的经济景气下,中国的新设企业如雨后春笋呈现出活泼态势。全国各大企业的资本总利润率1914年时仅为8。1%,而1916年则达到20。9%,钢铁、轻工业等部门达到200%到300%的利润率是很正常的。
而随着德国潜艇战的展开,英法两国造船的速度赶不上被击沉的速度,不得不向其他国家订购商船甚至是军舰。这使得造船行业的利润率甚至达到600%。
许多企业和个人怀着投机冒险心情,趋之若鹜地投身于“成金”风潮之中,按其所从事的投机事业不同,出现了“铁成金”、“船成金”、“丝成金”等大富小富。
传统的对土地的占有观在工商业的巨额利润冲击下,正在松动坍塌。这使得政府能继续实行土地改革,比如公地放领、三七五减租、耕者有其田。而用债券和股票大量收购田地,再发放给农民,十年分期偿还地价。不仅施惠于农民,地主也纷纷投身工商,大赚特赚。
经济的空前繁荣,使得中国政府能够在军事上投入更多的财力和物力,预计到1918年,中国正规陆军的数量将达到一百万,机械化师将有十一个,空军也将拥有了上千架飞机。海军虽然没有买入大型舰艇,但从美国订购再加上自己制造,潜艇的数量将超到百艘,大型远洋潜艇十六艘,已经能够对日本本土的港口构成威胁。
骄阳烈日下,沉寂的海上停泊着一艘战舰:“新乔治号”驱逐舰。这艘军舰是美国退役的老式舰艇,被中国以废钢铁的价格买来。
海浪缓缓冲击着船舷,一种不知名的海鸟翱翔在舰艇周围,显示出一派祥和宁静的景象。
突然,天空中响起了震耳欲聋的轰鸣声,八架轰炸机鱼贯而入,一颗颗炸弹呼啸而下。顿时间,浓烟滚翻,烈火熊熊,舰体的巨大破片被抛上高空。紧接着四架鱼雷轰炸机也赶来凑趣,低空飞过,投下了鱼雷。
二十分钟后,军舰缓缓沉向海底,淹没在汪洋大海之中。
已经当选为总统的陈文强放下望远镜,如释重负地长出了一口气。
在战争中,握有制空权的一方可以战胜仅有制海权而无制空权的对手,空军制胜理论终于从中国开始得到验证。这比美国著名将领米契尔进行的飞机实弹试验早了四年,而杜黑的代表性著作制空权还没有落笔。
此时,英国索普威斯“杜鹃”型单座双翼鱼雷轰炸机才刚刚定型,还未来得及装备部队;俄国虽然研制出了多发轰炸机,但已经没有财力批量生产并装备部队;中国在飞机的实战运用上再一次领先了。
“总统,我们又多了一件打击日本海军的有力武器。”参谋长蔡锷走到陈文强身旁,说道:“我看,组建单独的空军部队是势在必行呀!”
陈文强点了点头,望着北面,若有所思地说道:“俄国的骚乱还在进行,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