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美国人认为这个电影名字比“太阳升起来了”更具有吸引力。
林子轩极为无语,这就是东西方之间的文化差异啊!
第一百七十六章 上海滩的一道风景()
《日出》这部有声电影给美国媒体带来了震撼,他们对于电影讲了什么没有兴趣,关注的重点在声音上面。
电影中的声音虽然带着一点鼻音,但听起来无比清晰。
散场之后,媒体纷纷报道了这件事,并对好莱坞的电影公司大加指责。
连电影技术如此落后的国家都拍摄出了有声电影,美国的电影公司在做什么,太不思进取了,没有一点创新精神。
好在有声电影机是美国公司制造出来的,这让美国媒体挽回了一点颜面。
不管怎么说,这部世界上第一部有声电影中有美国人参与,他们确信如果没有美国的机器和美国录音师的指导,中国人绝对拍摄不出有声电影。
道格拉斯希拉瞬间成了焦点人物,被众多媒体采访,让他谈谈对于中国的印象。
这位美国青年不是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人。
他对于中国,特别是上海的印象很不错,和中国电影圈的从业人员合作的很愉快。
他还屡次提到了林子轩,以及在林子轩领导下的明星电影公司。
在道格拉斯的叙述中,明星电影公司是中国最大的电影公司,和美国的派拉蒙一样,无论是在公司规模上还是拍摄技术上都远远领先于其他电影公司。
于是,美国的媒体惊呼一家位于远东的大电影公司正在崛起,美国的电影公司要小心了。
这让林子轩和明星电影公司又在美国刷了一回存在感。
美国的娱乐媒体很热闹,但美国的电影公司却不以为然,大多数电影公司无动于衷,只有一些中等规模的电影公司愿意进行尝试。
毕竟有声电影的拍摄投资不小,一旦观众不接受,就会血本无归。
道格拉斯希拉在中国呆了半年的时间,回到美国后从小伙计一下子成为了有声电影的专家,不少电影公司给他开出了不菲的薪酬。
这恐怕是他没有想到的,他的导演梦想就此实现了。
所以说人生的机遇就是如此,他跟着林子轩到上海去不过是为了养家糊口而已。
林子轩同样为道格拉斯感到高兴,这位美国小伙的人品还行,没有回到美国就说中国的坏话,比不少中国人都强。
他相信有声电影会发展起来,《日出》只是一个开始,中国的电影也会进入西方世界。
在庐山,林子轩每天晚上写作《麦田里的守望者》,白天的时候拿着稿子和赛珍珠讨论中的情节。
他原本是来渡假的,可每天闲逛也很无聊,总不能一直和冯程程腻歪在一起。
再多的话题也有说完的时候,不妨给彼此留下一点私密的空间,有道是距离才能产生美,当然也不能距离太远,否则距离有了,美没有了。
冯程程对此很理解,觉得作家写稿子是很正常的事情。
她在考虑林子轩说的开女装店的事情,女人都爱美,在法租界霞飞路上有不少时装店,她时常过去买衣服。
自己开一间服装店也不错,至少不用每天都呆在家里无所事事。
而且,女装店交往的都是女人,也不会有人说闲话,的确是个很好的选择。
她在女校上学的时候学习过裁剪,可以自己尝试着设计服装,不仅售卖从国外运来的成品,还能自己设计时尚的服饰。
这里还有一个问题,在上海,真正穿着时尚的不是那些阔太太和大家闺秀,而是那些在上海滩的上流社会中游走的交际花们。
其实,“交际花”这个词汇刚刚传入中国的时候被认为是褒义词,只有那些豪门名媛们才有资格成为交际花。
她们颇有学识,善于交际,风情万种,是上海滩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比如殷明竹就是上海滩有名的交际花,走到哪里都受人追捧,代表着时尚和潮流。
林子轩了解殷明竹,她只是喜欢玩而已,可在男女问题上分的很清楚,绝不是那种随便的风尘女子,而且在感情上很专一。
在后世,一本叫做《春申旧闻》的书籍中谈起上海的“交际名媛”写道:“上海名媛以交际著称者,自唐英、陆小蔓始。继之者为周叔萍、陈皓铭。”
唐英出身富豪家庭,身材苗条,嗓音甜美,衣着前卫,多才多艺,秀外慧中,擅长昆曲。
她毕业于上海教会开办的中西女校,中文、英文的水平都很杰出,艺术造诣也很高。
周叔萍是上海著名的实业家周今爵的女儿,家里条件自然不用说,她不仅漂亮,还是一位不错的翻译家。
她翻译的一些英文短篇文学作品,在《西风》等高品位杂志上刊登。
由于她的家庭背景,和社交文学上的成就,使得她成为当时上海上流社会中的交际明星。
后来周叔萍出版过好多本书,是和《城南旧事》的作者林海茵齐名的同辈女作家。
所以说,不能带着有色眼镜看待20年代上海滩的交际花。
她们在女校接受西方式的教育,有着西方人的思维,敢于反抗不美满的婚姻,敢于追求自己的爱情,展示自己的美丽,有一种独立和开放的精神。
当然,在上海滩还存在另一类的交际花。
和《日出》中的陈白露一样,在上海的一些甲级旅馆如“大东”、“东亚”、“大中华”等都有这样的女租客住着。
长期租住在“国际”、“金门”和华懋公寓这几家特级旅馆中的这类女人的“档次”更高。
这些女人中,有的是上海各大舞厅中的红舞女。
有的是过去书寓、长三中的红信人,从良嫁人后重又下堂出来招蜂引蝶。
也有的是脱离了家庭住到外面来广交“朋友”、受人供养的漂亮女人。
这些女性过着阔绰的生活,有着相当的排场,在各色男人中周旋,上海滩的达官贵人都是她们的座上客,在外人看来颇为风光。
就算是这样的交际花,在上海滩也不会被人轻贱,反而颇受追捧。
当然,是受到男人的追捧,至于女人就不是这种看法了。
冯程程担心的是和这样的交际花交往,名声上不太好,她虽然有着进步思想,但还没有做到把所有人都一视同仁的地步。
林子轩倒是看的开,交际花其实就是这个时代的明星,都是凭着姿色吃饭,没什么不妥。
;
第一百七十七章 我们该度过一个怎样的青春()
《麦田里的守望者》写的是一个不好好学习,和人打架的熊孩子离家出走的故事。
主人公霍尔顿是个16岁的中学生,出生于富裕的中产阶级家庭。
他整日穿着风衣,戴着猎帽,游游荡荡,不愿读书。
他对学校里的一切——老师、同学、功课、球赛等等,全都腻烦透了,又一个学期结束了,他因为五门功课中四门不及格被校方开除。
他丝毫不感到难受,在和同房间的同学打了一架后,他深夜离开学校,回到纽约城。
但他不敢贸然回家,当天深夜住进了一家小旅馆。
在随后的两天时间里,他四处游荡,花钱找了女人,可当女人来的时候他又害怕了,结果被人打了一顿。
他看不惯女朋友的虚情假意,和女朋友分手,独自去看了场电影,又到酒吧里和一个老同学一起喝得酩酊大醉。
他走进厕所,把头伸进盥洗盆里用冷水浸了一阵,才清醒过来。
他想到自己也许会因此患肺炎死去,永远见不着妹妹菲苾了,决定冒险回家和她诀别。
他回到家里,向妹妹诉说了自己的苦闷和理想,并对妹妹说,他将来要当一名“麦田里的守望者”。
后来父母回来,他溜出家门,碰到一个可能是同性恋的老师,他只好到车站候车室过夜。
霍尔顿不想再回家,也不想再念书了,决定去西部谋生,装做一个又聋又哑的人。
他临走前想见妹妹一面,约她到博物馆的艺术馆门边见面。
过了约定时间好一阵,菲苾终于来了,可却拖着一只装满自己衣服的大箱子,她一定要跟哥哥一起去西部。
最后,因对妹妹劝说无效,霍尔顿只好放弃西部之行,带她去动物园和公园玩了一阵。
菲苾骑上旋转木马,高兴起来。
这时下起了大雨,霍尔顿淋着雨坐在长椅上,看菲苾一圈圈转个不停,心里快乐极了,险些大叫大嚷起来,他决定不离家出走了。
回家后不久,霍尔顿就生了场大病,被送到一家疗养院里。
他呆在疗养院,对于出院后被送到哪所学校,是不是想好好用功学习一点兴趣都没有。
这是一本描写青少年内心世界的,主人公对于未来的焦虑,对于社会的愤怒,对于自身的困惑都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它不属于某个时代,而是写出了青春期少年所遇到的普遍问题。
每个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青春,或许和霍尔顿的不一样,但总有些特别之处。
1774年,德国诗人歌德写作了《少年维特之烦恼》,据说这是一部自传体。
维特出生于一个较富裕的中产阶级家庭,他能诗善画,热爱自然,多情善感。
他偶然遇到了一位法官的女儿绿蒂,便一下子迷上了她,但是绿蒂已经订婚了。
维特回到城市,在公使馆当了办事员。
他尽可能使自己适应这份工作,然而官僚习气十足的上司对他的工作吹毛求疵,处处刁难他,最终他愤然辞职。
他碰到社会上的种种不公现象,越来越苦恼,觉得生活没有出路。
圣诞节前的一天,他又来到心上人绿蒂的身边,作最后的诀别,留下遗书后自杀而死。
1987年,余化在《北京文学》上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