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魔刊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盛明皇师-第33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古里给郑和留下了很多美好的印象,于是他决定在这里留个纪念。

    郑和在出发前,带领属下和当地人一起在古里的海岸上建立了一个碑亭,在上面刻上了碑文,以纪念这段历史。

    “其国去中国十万余里,民物咸若,熙皞同风,刻石于兹,永昭万世。”

    这是一座历史的里程碑,也是代表大明和古里友好的最佳象征,从此以后古里国王将这里视作圣地,严令举国上下共同保护,决不能让碑亭受到一丝破坏。

    郑和的船队开始返航了,迎风站在船上的郑和注视着那渐渐远去的古里海岸,这是一个美丽的地方,我们会再来的!

    第一次远航就这样完成了,船队浩浩荡荡地向着中国返航,然而上天似乎并不愿意郑和就这样风平浪静地回到祖国,它已经为这些急于回家的人们准备好了最后一道难关,而对于郑和和他的船队来说,这是一场真正的考验,一场生死攸关的考验。

    之前也提到过,郑和这次下西洋带着朱棣赐给三个国家国王的册封诏书,苏门答蜡和古里的国王都受宠若惊的接受了朱棣的册封,唯有锡兰山国的国王拒不接受,还将郑和赶了出来。

    来的时候已经碰过一鼻子灰了,郑和回去的时候并不打算在锡兰山国的境内停留太久,虽说任务还没完成,但郑和觉得实在没必要了。

    然而让他意外的事发生了,锡兰山国的国王竟然派出使者等在郑和回程的海域之中,要求请见大明的使臣。

    郑和有点儿蒙圈儿,这算是唱的哪一出?

    和夏空简单的合计了一下,郑和决定还是接见这些锡兰山国的使者,听听看他们有什么说法。

    谈判的内容大出郑和和夏空所料,锡兰山国的国王亚烈表示自己想清楚了,为之前的鲁莽和无礼向大明的使臣道歉,并且提出自己想要接受天朝圣国的册封,希望大明的使臣能够移驾到王宫中详谈。

    乍一听到这个消息,郑和和杨夏空都保持着怀疑的态度,他们还可以想起当时第一次来这里时,国王亚烈对他们表露出的强烈排斥和抵触,如今不过几个月的时间,这位国王的态度竟然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换成是谁都会觉得很难以置信。

    不过,既然对方的使者已经把话说出来了,本来就带着册封任务的郑和是不能袖手旁观的,于是他命令船队在锡兰山国靠岸,然后自己带着夏空和五千仪仗士兵跟随使者深入内陆去王宫见亚烈。

    夏空一直很不相信亚烈的说辞,认为这个国王出尔反尔一定有他的原因,而且是不好的原因。

    而事情的发展也正中了夏空的猜测,就在郑和等人深入内陆后不久,亚烈埋伏在海岸旁的五万军队就将郑和的船队团团围住了,他们的目的是大明船队中那数不胜数的财宝。

    亚烈的计划很简单,他利用郑和册封的使命,将郑杨二人诱骗至内陆之中,趁着大明船队群龙无首之时围攻船队,尽可能多的抢劫船上的财宝。

    但是,亚烈千算万算没有想到的是,郑和早已经有所准备。

    他在离开船队之前曾经周密的布置了防御,他留在船上的绝对不是绣花枕头,而是能征善战的大明将士,这些人不仅足够抵御实力相差甚远的锡兰山军,而且还有武功高强的探子负责将事情的发展快速汇报给内陆中的郑和。

    当郑和了解到锡兰山国王的阴谋后,冷笑着将带路的使者三下五除二的绑了起来,然后带领五千士兵绕道而行,抄小路向王宫进发。

    亚烈的鲁莽行为彻底激怒了郑和,如果说之前锡兰山拒不受封的行为只是让郑和感到无奈的话,那么这次的诱骗和抢劫行为就郑和彻底露出了凶狠的面目了。

    这样对大明使臣的欺骗,完全不把大明放在眼里的行为,让郑和对亚烈的愤怒值达到了空前的状态,于是他下定了决心,一定要让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国王见识一下大明的厉害。

    只带着五千人的郑和依然势不可挡,他沿途攻破了许多沿线的防御,最后攻进了锡兰山国的王宫之中,活捉了亚烈国王一族人。

    此时,锡兰山国的主力都在海岸线上攻击郑和的船队,并且被训练有素的大明将士们完全拖住,根本没有任何机会脱身回防。

    帝都和王宫变成了任人宰割的空城,郑和根本没有费任何力气就将亚烈一族人全部抓获。

    亚烈国王这时才知道自己做了最错误的一个决定,他可以不接受大明的册封,但这不代表他可以放肆到抢劫大明的船队。

    关键时刻,大明的将士们用最现实的做法教会了亚烈一个道理,永远不要不知好歹,也永远不要不自量力。

    郑和在锡兰山国的举动震惊了沿海一线所有国家,他们无不感叹于大明国力的强大,也无不佩服郑和的决断和气量。

    郑和在亚烈第一次拒绝受封的时候并没有动用任何武力,而是礼貌的从锡兰山国的国境中离开,回程的时候也只是打算路过而已,连停留的打算都没有。

    然而亚烈的做法实在太过分,郑和给他这些教训也是理所应当。

    这次的事件后,郑和意外的在沿途各国中得到了极高的好评,也为他之后的六次下西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经过郑和的努力,西洋各国于明朝建立了良好的关系,虽然彼此之间生活习惯不同,国力相差很大,但开放的大明并未因此对这些国家另眼相看,它以自己的文明和宽容真正从心底征服了这些国家。

    大明统治下的中国并没有在船队上架上高音喇叭,宣扬自己是为了和平友善而来,正如后来那些拿着圣经,乘坐着几艘小船,高声叫嚷自己是为了传播福音而来的西方人。

    郑和的船队带来的是丰富的贸易品和援助品,这是因为某些国家确实很穷,他的船队从未主动攻击过,即使是自卫也很有分寸,从不仗势欺人,西洋各国的人们,无论人种,无论贫富,都能从这些陌生的人脸上看到真诚的笑容,他们心中明白,这些人是友善的给予者。

    而西方探险家们在经历最初的惊奇后,很快发现这些国家有着巨大的财富,却没有强大的军事实力,于是他们用各种暴力手段、杀人放火,只是为了抢夺本就属于当地人的财产。

    南非的一位著名政治家曾经说过:西方人来到我们面前时,手中拿着圣经,我们手中有黄金,后来就变成了,他们手中有黄金,我们手中拿着圣经。

    这是一个十分中肯的评价,对于那些西方人,当地人心中明白:这些人是邪恶的掠夺者。

    即使他们最终被这些西方人所征服,但他们决不会放弃反抗,他们会争取到自由的那一天,因为这种蛮横的征服是不可能稳固的。

    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大明朝在拥有压倒性军事优势的情况下,能够平等对待那些小国,并尊重他们的主权和领土完整,给予而不抢掠,是很不简单的。

    它不是武力征服者,却用自己友好的行动真正征服了航海沿途几乎所有的国家。

    这种征服是心底的征服,它存在于每一个人的心中。当那浩浩荡荡的船队来到时,人们不会四处躲避,而是纷纷出来热烈欢迎这些远方而来的客人。

    这才是真正的征服。

    永乐五年的时候,郑和的船队在福建靠岸,正式结束了第一次的下西洋航行。

    回到皇宫之中后,朱棣在奉天殿接见了两位风尘仆仆的正使,并且激动的看着他们带回来的东西。

    这是一次伟大的航行,而郑和也因此成为了后世中伟大的航海家。

第三百六十章 投机() 
中国强盛,万国敬仰!

    朱棣的梦想似乎随着郑和第一次下西洋的成功而得以实现,我们是天朝盛国,万物丰富,锋芒自有必现之时。

    自盛唐之后,如今的中国又一次成为了一个强盛的国家,虽然经历了长期的战乱和恢复,但经过朱元璋堪称劳模的辛勤耕耘,此时的大明已经成为了真正的太平盛世,人民安居乐业,国家粮银充足,强盛如大明一般的光会说无法掩盖的,当它的强大和先进文明被世界所公认之时,威服四海的时刻自然就到来了。

    郑和在奉天殿中,当着群臣的面向朱棣朗声汇报了这一路的收获,包括顺利完成了朱棣交办的册封任务,调节了暹罗和苏门答蜡的国家矛盾,维护世界和平;收拾了不听话不服管教还试图和大明为敌的锡兰山国,并且把国王亚裂抓了回来坐牢;然后上报了沿途敬仰大明并且跟随郑和回到大明观光朝贡的国家名称;带回了中国人向往了几千年的神兽麒麟,虽然后来事实证明它是长颈鹿。

    而此时,海盗陈祖义成为了一个有用的人,由于他本就是逃犯,又干过海盗,为纪念此次航海使命的完成和清除海盗行动的成功,朱棣下令当着各国使者的面杀掉了陈祖义,并斩首示众,警示他人。这么看来,陈祖义多少也算为宣传事业做出了点贡献。

    这次创造历史的远航带来了一大堆西洋各国的使者,这些使者见证了大明的强盛,十分景仰,纷纷向大明朝贡,而朱棣也终于体会到了君临万邦的滋味。

    国家强盛就是好啊,感觉实在不错。

    而朱棣也从他们那里知道了很多远方国家的风土人情,他还得知在更遥远的地方,有着皮肤黝黑的民族和他们那神秘的国度。

    这实在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不但可以探访以往不知道的世界,还能够将大明帝国的威名传播海外,顺道做点生意,何乐而不为呢,虽然出航的费用高了点,但这点钱大明朝还是拿得出来的,谁让咱有钱呢?

    所以这之后,朱棣开始全面打开海禁,全力支持郑和下西洋,使得大明的威名在四海之外更加响亮。

    经过郑和的努力,西洋各国于明朝建立了良好的关系,虽然彼此之间生活习惯不同,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