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支特殊的部队是明朝最为精锐的部队,五军营是骑兵和步兵的结合,编制如同缩小版的五军都督府,分为中军、左军、左掖军、右掖军、右哨军,这支部队一定要从各个地方抽调上精锐的部队,担任攻击的主力。
三千营则和五军营不同,全部都是骑兵,而且……都是由蒙古人组成的骑兵部队,属于突击时所用的突击部队。不需要太多的人,三千营只是由从朵颜等地抽调三千精悍的骑兵组成的。
三大营中,最为特殊的是神机营,是因为这支部队使用的武器是火炮和火铳,在明朝时候,人们称呼这些火器为神机炮。
云南王世代都是镇守南境的,成为了明朝独一无二的异姓王,这一来就是将近三百年,直到明朝灭亡。
那个时候的云南可不是我们今天看到的所谓春城和旅游胜地,实际上,当时的云南还是一片蛮荒之地,少数民族众多,且以造反为日常主要活动项目。在云南那种地方,骑兵一般派不上太大的用场,明军只能让步兵前进,然而那些少数民族却活用了当地的一种特产来对抗明军。
这种特产就是大象。
明军往往还没有接近敌人,就被大象踩死。
克制大象的方法还是有的,沐英准确的找到了这种方法,那就是火器,火铳和火炮不但能够有效打击大象,在开枪时发出的响声还能起到威吓的作用。事实上,这也是当年明军唯一可以克制大象军团的方法。
而沐英也制作出了一种可以克制大象的火器战法。
这种战法根据敌军大象兵打前阵的特点,将火铳兵列队为三行,发现敌象兵前进后,第一行首先发射火铳,然后第二行、第三行继续发射,在二三行发射时,第一列就可以从容装好子弹,形成完备而持续的强大火力。
正是凭借着这种战法,沐英彻底平定了云南境内的叛乱。
而三大营的训练和战法也跟沐氏一族对于火器作战的研究和心得有着不可分割的关联。
这种开创性的战术克服了当时火铳的局限性,三行轮流开火,没有丝毫停歇,足以将任何敢于来犯之敌人打成漏斗。
明军的战法是建立在三大营基础上的,是对三大营军事力量进行合理调配与组合,达到克制蒙古骑兵的目的。
首先,在发现蒙古骑兵后,神机营的士兵会立刻向阵型前列靠拢,并做好火炮和火铳的发射准备,在统一指挥下进行齐射,这轮齐射是对蒙古骑兵的第一轮打击。
神机营射击完毕后,会立刻撤退到队伍的两翼,然后三千营与五军营的骑兵会立刻补上空位,对已经受创的蒙古骑兵发动突击。
骑兵突击后,五军营的步兵开始进攻,他们经常手持专门对抗骑兵的武器,对蒙古骑兵发动最后一轮打击。
可以看到,这是一个完整的战斗系统,明军使用火器压制敌人骑兵推进挫其锐气后,立刻发动反突击,然后用步兵巩固战场,这一系统的具体使用根据战场条件的不同各异,其细节操作过程也要复杂得多,比如多兵种部队的队形转换等,但其大致过程是相同的。
以冲击力见长的蒙古骑兵就是败在了明军的这套战术之下,无论多么凶悍的骑兵也扛不住这三斧头。
此外明军使用的武器也是很有特点的,据考证,当时的明军骑兵使用的兵器与蒙古骑兵也多有不同,某些明朝骑兵使用的不是马刀,而是另一种威力更大的独门兵器——狼牙棒。
虽然骑兵多数使用的是弯马刀,但高速移动中的骑兵在与敌方骑兵对交锋时,使用狼牙棒的一方是占有优势的,这是因为狼牙棒的打击范围广,使用方便,马刀只有单面开刃,狼牙棒却是圆周面铁刺,无论哪一部分击打对手都会造成伤害,此外还兼具棍棒打击功能,其威力实在堪比现在街头斗殴时使用的王牌武器——三棱刮刀。
而且狼牙棒的批量制作费用低廉,没有统一标准,在棍棒上加装铁钉铁签等物体,几十分钟即可制作完成,简单方便,还可自由发挥创造力,如个别心理阴暗者会加装倒钩倒刺等,不死也让你掉层皮,实在让人胆寒,正是所谓价格便宜,量又足,他们一直用它。
朱棣的胜利决不是侥幸,在他们辉煌战绩的背后,是对先进武器的研发、战术的科学分析和战斗过程的细节编排,是无数军事战术科研人员的辛勤汗水的结晶。
马哈木失败了,他的挑衅行为终于换来了教训,明白自己没有与明朝对抗的实力后,他也步阿鲁台后尘,再次向明朝朝贡称臣。
不过总体看来,马哈木这个人还是比较守信用的,至少比阿鲁台强,或者说他很识时务,可能是那惨烈的一仗给他的心灵以沉重的打击,他终其一生再也没有侵犯过明朝边界,这无疑是一件好事。
但他其实也并没有闲着,此后他将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了对子孙的培养中。
第三百七十五章 双喜临门()
北伐回到京城已经过去了两个月,转眼间又是年末的时候,因为被雪覆盖,京城陷入了一片银色的风景之中。
自从马哈木统治的瓦剌向大明称臣之后,明朝政府的日子一直过的很安生,尤其是永乐大典正式编纂完毕,由总编纂宁王朱权向朱棣汇报成书情况。
永乐大典全书撰写完毕,共成两万两千八百七十七卷,目录六十卷,成书共一万一千零九十五册。
休书全过程中,对收录书籍未做任何修改,采用兼收并取方式,保持书籍原始内容。
永乐大典全书原版只有一部,后世所存基本全为抄本。
由于编书的工程彻底完成,所以宁王朱权也准备启程返回封地了,毕竟他是藩王,未得到皇帝的旨意是不能长期留在京城的。
朱棣这个时候犹豫了起来,他在犹豫是否要让朱权回到辽东。其实如今辽东的局势十分稳定,自从永乐元年叶羽平定了辽东的战事之后,岚琴一直兢兢业业的处理着辽东的事务,使那里一直太平无事。
所以按照形势来看,辽东其实是不太需要镇守的藩王的,更何况朱棣考虑即将迁都,整个北境都会由他亲自镇守,天子守国门可不是随便说说的。
但如果不把朱权放回辽东,那又显得太过刻薄,藩王改封封地,尤其是皇弟,那一定会被天下人非议,朱棣并不希望看到这种情况。
正在犹豫不决,当事人朱权本人倒是主动开口说话了。不得不说他十分的聪明,一番话帮助朱棣做出了决定,也彻底让朱棣对自己放心了。
“臣弟历时多年完成永乐大典的编纂,没有其他的请求,只希望皇兄能够应允臣弟一事。”
朱棣起先有些狐疑,问:“十七弟有什么要求?但说无妨。”
朱权向朱棣恭敬的行礼,道:“臣弟性情散漫不羁,军旅生活并不适合我,父皇在世时是他偏爱臣弟,才会将辽东封给臣弟。如今过了这么多年,臣弟也感觉有些疲惫,所以希望皇兄能够卸去臣弟的兵权,将我改封在南方,从此过一些闲云野鹤的生活,下半辈子也享享清福。”
朱棣定定看着朱权,轻声问道:“朕正在筹划迁都,回到辽东后会离京城很近,我们兄弟也可以多走动,不是很好?”
朱权笑了,笑得十分坦荡,他当然不会相信朱棣说的什么离得近兄弟多走动之类的鬼话,他知道这不过是皇兄的一个试探罢了。
“皇兄放心,只要我们兄弟心在一起,皇兄有需要的话,臣弟赴汤蹈火立刻赶到京城,怎么是距离远近可以阻碍的。”
朱权的回答十分漂亮,也恰到好处的戳到了朱棣的心中。
朱棣的兄弟已经不剩几个了,有的在洪武年间死掉,有的在建文年间死掉,有的被建文帝迫害身体状况十分不好,到了永乐年间也就死了。
到现在还健康的活着,能帮助朱棣办事,或者说能够让他回想到亲情的,除了怜香之外,也就只剩宁王朱权了。
朱权毕竟是陪伴他走过靖难岁月的唯一一个弟弟,所以在朱棣心里他也不是普通的兄弟可以比拟的。
于是,回想到这些年的经历,朱棣在心底深深叹息,然后认真的点了点头,回应了自己的弟弟:“好,你想去哪儿,你说个地方吧。”
“南昌。”
朱权十分聪明,他没有选择苏杭这种显眼的城市,而是选择了南昌,这种清静富庶的城市。
在南昌,他的日子可以过得很舒服,又不会受到朱棣的猜忌。
不得不说,朱权的决定确实是最聪明的选择。
朱权离开京城的那天,天空又开始飘起雪花,叶羽在城南的郊外等着送他。
朱权没有带多少护卫,就只有几个轻骑,跟他一路向南面而去。
远远看到叶羽披着大氅站在雪中,朱权在他身边翻身下马,走到他的面前。
上下打量着叶羽,朱权惊讶的发现,当年那个总喜欢一身白衣、潇洒不羁的大驸马,如今竟然也蜕变的愈发稳重坚毅,他在朝堂之中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计谋手段,却依然没有改变他那澄澈清白的气质。
“人人总说朝堂之上总会让人心智改变,可如今再看大驸马,气质与当年无异,倒是让本王不再相信那些所谓的论述。万事都需要看人的心智,若本身是一股清流一般的清澈气质,无论朝堂如何浑浊,历经多年也不会改变。”
朱权似乎很少这样直白的称赞一个人,叶羽却是一个例外。
对于叶羽,朱权视他如兄,也真心钦佩他的智谋和气度。
叶羽笑了笑,道:“小王爷此去南昌,一路珍重。等到我退休之后,也带着你姐姐去南昌找你叨扰些日子,过过闲散舒服的生活。”
朱权轻松一笑,点点头,道:“大驸马尽管来,只要你和九皇姐来了,本王定会陪你们一醉方休!”
两个人聊了一会儿,眼看着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