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军队接管,他们变得无事可做,本来上报之后,一直在等上面的通知,现在他们看见缅甸似乎乱套了,他们不敢在呆在这里了,他们觉得应该先行撤退,缅甸本来英国就打算放弃了,只不过是中国人要坚持在缅甸对抗英国。
而印度人似乎还有些不舍,他们在这里结婚生子,有产业,舍不得离开,王汉章继续纵容缅甸人进攻他们。
看着英国人纷纷离开,王汉章立即让卫立煌发报给英国,告诉英国人,根据中国的情报显示,日本人很有可能下次直接进攻在缅甸的中国远征军的同时,还会派遣一直海军和一直十万人的征印军越过孟加拉湾从东印度登路,具体地点不详。希望英军做好准备。
卫立煌知道王汉章想要干什么,他也很愿意配合,于是立即发报给英国人,同时王汉章也给重庆发了一分累似的电报,除了上面所讲的事情,另外就是让蒋介石加快建立工业体系,让他跟美国人沟通,让美国人加快援助中国,无论是技术还是成品物资,中国需要大量的物资,就算防守也需要一年的才可以。
蒋介石现在对王汉章的话还是非常确信的,他也觉得以防万一比较好,于是立即跟美国方面做协商,同时也希望美国在太平洋加大工事,消耗日军的物资和兵力,是日军没有过多的兵力进攻中国,减小中国的压力,蒋介石还告诉美国政府,中国缺乏物资,现在随时都可能崩溃。
罗斯福看着下面人传达老蒋的话,觉得蒋介石越来越无耻了,不过中国方面的情报未必不准确,从常理来讲虽然日本海军损失惨重,不太可能在动用海军去印度洋作战,但是现在谁都知道日本战败是时间问题,在太平洋美国经过中途岛海战就扭转了局面,慢慢的化被动为主动,日本人在还是的抵抗不过是慢慢的等死罢了。
日本人要想扭转战局,除非在陆地上取得战略性的胜利,可是在中国的日军已经没有多大的作为,一直止步不前,在缅甸的日军被消灭十几万之后,就警觉了很多,不敢轻易的进攻,在缅甸驻扎了中国最精锐的三十万大军,要是日军按照常理慢慢进攻,不知道要死伤多少,要调动多少部队才能打的下来。
可是要是直接兵行险招,越过缅甸进攻印度,那么可谓一箭双雕,印度现在有大量的独立分子想要独立,整个印度现在也是风雨飘摇,要是日军真的有一直大军进攻印度,那么印度很可能会崩溃,罗斯福知道印度人都痛恨英国人的殖民,所以想要独立,印度不是中国,印度很可能会像缅甸人那样为了独立引狼入室。
要是印度真的崩溃了的话,那么英国就会丧失百分之四十的物资来源,这一切就全部需要美国支援,那么美国的压力实在太大了,另外要是缅甸背后被日本人占据,那么中国远征军恐怕也支撑不下去,毕竟不是本土作战,那样的话中国军队只能撤回中国。
还有一点就是日本占据印度后无论缅甸在不在中国手中,特别是缅甸不在中国手中,美国就无法运送物资给中国,那个时候中国还能支撑多久,罗斯福也不知道。
就像法国很强大,但是谁能想到他一个月就投降了呢,战争变幻莫测,中国这个贫困的国家在之前独自对抗了强大的日本五年,现在还在继续抵抗,确实是奇迹。
罗斯福想了一下,召集他的得力助手马歇尔商量了一下之后,觉得应该加大对中国的援助,要是万一出了问题,很可能大好的形势就会逆转,美国只能在太平洋上独自对抗日本了,那个时候也许英国也会投降,美国还得对付德国,苏俄那个时候单独面对所有的德军,恐怕也未必能支撑很久。
第34章 缅北发展计划()
罗斯福处于种种考虑,答应加快军事援助,尽量帮助中国建立基本的军事工业,这让老将尝到了厚脸皮的好处,要是一直想以前那样,绝对不会有这么丰厚的回报,他不得不再一次佩服王汉章。
而英国人则有些不知所措,印度是英国的命脉,没有印度就没有大英帝国,难道靠贫瘠的非洲吗!
英国来不及追究王汉章在缅北的行动,如果只是中国方面的一面之词,他可以选择无视,但是包括史迪威和美国政府,还有中国政府在储存物资,似乎在为局势恶化之后做准备。英国也不得不相信。
不过中国军队只是发来一份模棱两可的情报,印度那么大,让怎么防守啊!英国人郁闷的不行,现在主力全部在欧洲防御德国或者在北非跟德军作战。
而王汉章也正是这个目的,英国人要是感受到强烈的危机,那么就没办法在缅甸对他构成威胁,只要给王汉章一段时间全面接管缅甸,那么今后就不怕英国人了,王汉章会在这段时间彻底的将那些亲英势力清除掉。
而现在王汉章已经接受中国的难民过来缅甸开荒生存,1942年发生了很多大事情,但是对于普通百姓来说,他们最关注的就是生存,而这一年河南发生了大饥荒。
王汉章对这段历史了解的不多,也不知道怎么办,但是他现在有点地盘,觉得应该做点事情。
河南大饥荒发生在1942年夏到1943年春,河南发生大旱灾,夏秋两季大部绝收。大旱之后,又遇蝗灾。饥荒遍及全省110个县。据估计,1000万众的河南省,有300万人饿死,另有300万人西出潼关做流民,沿途饿死、病死、扒火车挤踩摔(天冷手僵从车顶上摔下来)轧而死者无数。
从1941年开始,地处中原的河南就开始出现旱情,收成大减,有些地方甚至已经“绝收”,农民开始吃草根、树皮。到1942年,持续一年的旱情更加严重,这时草根几乎被挖完,树皮几乎被剥光,灾民开始大量死亡,在许多地方出现了“人相食”的惨状,一开始还是只吃死尸,后来杀食活人也屡见不鲜。
如今已到八月份,饥荒已经开始,这也是王汉章为什么希望能尽快的控制缅甸,因为这里北部地区的经济并没有遭到什么破坏,缅甸的水稻都市一年三熟,王汉章可以征收不少的粮食来救更多的灾民。
王汉章目前除了加紧控制经济完好的缅北之外,就是收拢云南的难民,抗战爆发后,不愿意做亡国奴的百姓纷纷逃亡到国统区,云南也有不少。
另外就是跟蒋介石商量慢慢的迁移灾民前往缅甸安置,所有的费用王汉章来出,当然其实王汉章也没钱出,王汉章只是尽量保证这些灾民在饿死前能抵达缅甸。
把灾民迁移几千公里到缅甸是一个巨大的工程,特别是现在交通并不便利,加上没有钱,还有就是要防范鬼子、汉奸,使得移民更是难上加难。
王汉章首先和蒋介石交换了一下意见,王汉章并没有多说什么,只是让蒋介石帮忙,尽量别让自己的同胞饿死了。王汉章知道指责是没有用的,中国从古至今的官员都是高高在上,他们愿意帮你就帮你,不愿意你也不能把他怎么样,要是跟他们闹翻了,绝对不会管百姓的死活的,甚至你想做点什么,他们还会阻拦你,王汉章不能保证蒋介石在这个时候能发挥多大的作用。
王汉章相信要是好好说话都不管用,那么自己的能做的也做了,在饿死几百万人,自己也无能为力了。
不过还好,蒋介石表示愿意,将流民迁移到缅甸,或许是不用他出钱、出粮,或许是那么多流民在讨饭影响到他……总之不管怎么样,至少蒋介石愿意帮忙。
当然王汉章也稍微做了一下表示,运了30吨粮食给重庆,这也是最多的了,现在王汉章掌控的地方并不多,这还是接收了英国人来不及运走的物资,要不然铁定没有这么多了,毕竟刚刚接管,来不及收税。
另外王汉章现在还给远征军提供了一小部分粮食,虽然不多,但是也让远征军看到了王汉章做事的能力,大家对于王汉章的政策也是尽力的配合,王汉章提供的粮食可是额外的,也就是以前早餐是一碗稀饭,两个馒头,那么现在王汉章提供了几十吨之后,可以吃两碗稀饭家一个馒头了,他们不支持才怪。
1942年9月份王汉章将自己的指挥部迁往密支那,王汉章想过了,中日在缅甸至少还有一场大仗要打,形势并不乐观,日本人虽然失败已成定局,但是秋后的蚂蚱也不是好惹的,到时候曼德勒,腊戌等地定然会遭到轰炸,当地的经济恐怕破坏会比较严重。
所以王汉章打算优先发展密支那等地,在这里加大移民,后世整个缅甸有6000万人口。这个年代没开战之前,缅甸有1600万人口。后世缅甸由于被封锁,其实经济比不见得好到哪里去,也就是说大家好事务农为主,那远征军控制的地区在怎么样迁移一千万人口过来应该养活的了,所以王汉章敢干。
至于万一远征军失败了,迁移过来的人会不会被日本人干掉,那已经不是王汉章所考虑的事情了。
王汉章想的是,这些人没有经济来源,政府无力救助他们,他们依靠讨饭,饿死也是那么几天的事情,谁叫这是乱世呢,讨饭的人多了去了。要是远征军真的失败了,那么他们至少多活了几天,也吃上了几天热乎乎的饭菜了,死而无憾了。
如果迟早要死,王汉章觉得每个人都会选择以这种幸福的方式死去。而王汉章考虑的是现在情况不明,远征军并不是失败已成定局,会不会失败和会不会成功抵挡住鬼子的下一波进攻的概率是五五了。
王汉章考虑的是成功之后,自己现在移民这些将死之人,不但可以就他们,还能控制缅甸,这才是王汉章考虑的事情,这属于战略层面的,是为了子孙后代考虑的,缅甸必须掌控在中华民族手中。
移民需要很多钱,很多很多钱,王汉章绞尽脑汁在想有什么办法赚钱。缅甸自然条件优越,资源丰富,尽管如此,在世界大战的今天,特别是缅甸也遭受战火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