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魔刊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娇妻如云-第76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都是一些客气话,客气就是疏远,童贯只淡淡说了几句,就退回武官那边。

    再之后是石英、周正、曾文、姜敏四人一齐过来,这四人一向焦不离孟,是旧党中坚;这四人一出现,守候在正德门外的官员立即哗啦啦地涌过去,一时间场面热闹到了极点,石英与他们一一点头,关系近的握着手说几句,平时关系疏远的也都颌首示意。

    曾文身为御史中丞,人脉倒也不小,言官们纷纷过来行礼,曾文呵呵笑着抚慰。还有不少人是向周正这边过来的,无非是说恭喜祈国公蒙冤得雪之类。

    倒是姜敏颇有些受了冷落,不过他是大理寺卿,今日的地位其实最是重要,他含笑地负着手,孤零零地退到一边,却不禁朝沈傲的马车看了一眼。

    这里已经聚集了数百个官员,今日是大朝议,但凡是京中五品以上的官员都要来,所以看上去比集市还要热闹。

    可是当荆国公、茂国公带着数十个公侯突然出现的时候,立即引起了一阵哗然,荆国公、茂国公地位超然,平素并不干涉朝政,甚至是新旧两党争权最激烈的时候,他们也表现出了中立的态度,不是因为别的,只是因为这二人根本不必插手到这里头来,不管争不争,谁也无法动摇到他们的地位。

    可是荆国公和茂国公这时候带着人过来,自然引发了无数遐想,他们到底站在哪一边?打算为谁说话?荆国公不但代表着许多的贵族,更代表着太皇太后。若说茂国公与卫郡公是开国公侯们的旗帜人物,那么荆国公无疑是前朝勋贵的代表。

    所谓前朝,就是哲宗皇帝在位的时候的一群显贵,哲宗是当今天子的兄弟,病死之后,后宫与朝中都以哲宗子嗣年岁尚小,改而立当今天子为皇帝,太皇太后更是一言九鼎,成为了易储事件的拍板人物,没有这些哲宗朝的显贵默许,陛下能不能做这皇帝还是未知之数。所以荆国公表面上只是外戚,也绝不容小觑。

    石英和周正已经一道过去,和荆国公、茂国公寒暄起来,荆国公和石英、周正他们不同,虽然出身大致差不多,可是荆国公等人一向是闲云野鹤,和他们论一论书画、金石倒也罢了,平时是不问其他的,因此和周正、石英或许有交情,甚至还有世谊、亲属关系摆着,平素来往却不多。

    可是今日却令所有人又不禁大跌了眼镜,这几人谈得居然很是热络,他们的声音不小,笑得又是爽朗,说话也不避讳他人,只从言谈之中,便能察觉出这背后似乎有点儿与众不同。

    一些聪明的,已经意识到了什么,甚至有几个打算站在李邦彦这一边狠狠弹劾平西王的人,这时候心里也产生了动摇,一步走错,就是步步皆错,自己的选择到底是对还是错?

    正在这个时候,宫门终于开了,接着是以杨戬领头、敬德为副,二人扬着拂尘,扫了外头黑压压的人一眼,不徐不慢地扯高了嗓子道:“请诸位大人入宫觐见。”。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qidian。)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第785章 声东击西() 
赵佶穿着冕服正冠,已经从文景阁里出来,昨天夜里,他已经从万岁山移驾到宫里,该来的总要来,便是想躲也躲不过。赵佶虽然心情不好,这时候却也精神抖擞,打算做一趟仲裁者了。

    一边是郑家,皇亲国戚,一边是沈傲,既是重臣也是皇亲国戚,这种官司打到御前,实在有点儿荒唐。

    他眼皮儿不禁跳了跳,看了看天色,正午的太阳暖洋洋的,让人昏昏欲睡。赵佶吁了一口气,心乱如麻。心里想,这一次若是沈傲判定有罪,朕该如何?罢罢罢,保住他的性命就是,他在西夏还有一个摄政王可做,将他驱去西夏便罢,眼不见为净吧。

    心中这样想,难免会有几分失落,沈傲杀郑国公,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既然闹到了这个份上,就算是想宽恕也无能为力了。

    赵佶正要上乘舆去讲武殿,这时候一个内侍已经健步过来,躬身道:“陛下太后已经起驾了。”

    赵佶颌首点头,道:“那就立即摆驾吧。”

    待到了讲武殿这边,赵佶的出现立即让原本寂静的殿堂里有了几分生气,数百个文武官员、国戚贵族纷纷拜倒,轰然道:“吾皇万岁!”

    赵佶走上金殿,太后则是坐在金殿边的一处耳室里,垂了帘子,欠身坐着听审。

    赵佶没好气地道:“都平身吧,今日有什么事要奏?”

    越是这个时候,大家反倒都不急了,虽说不少人巴望着这个御审,更不知多少人已经摩拳擦掌,不过事到如今,大家反而矜持了起来。先是吏部左侍郎出班道:“陛下,年关就要近了,功考在即,不过往年功考时往往出现州官事前做好准备,蒙混过关的事,今年是不是采取一些手段,杜绝此事?”

    赵佶坐在銮椅上,道:“如何杜绝?”

    “可以让吏部、礼部、户部、大理寺三部一寺协同赶赴各地”这右侍郎侃侃而言,却是谁也没有做声。

    有心人这时候反倒多看了这侍郎一眼,这人说这话到底是什么目的?明明是吏部的人,却将吏部的功考之权均分给礼部、户部、大理寺,此人是不是脑子生了虫子?于是许多人心里已经有了这侍郎的背景,刘焕,建中靖国三年进士,先在苏州为官,后调任京畿,为京兆府尹,伺候分别在刑部、吏部任职,最后才做了这个吏部侍郎,可谓是功德圆满,刘焕这人年纪不大,不过四旬上下,只怕再过三五年,就要入三省了。

    只这样微微一想,许多人不禁看了卫郡公石英一眼,一下子全明白了。刘焕是在宣和三年入的京,此前一直在苏州为官,那时候方腊起义,盘踞杭州一带,而卫郡公石与童贯等人调兵镇压,这大军就驻扎在苏州,由此可见,这刘焕应当是卫郡公石英的人。

    吏部如今是在太子手里,太子的人做了吏部尚书,这吏部最大的权利其实就在于功考,官员的生死荣辱都掌握在这功考二字上,评价好的升迁,评价不好的便贬职,就是罢官的也有。可见这吏部的权力之大,谁若占了吏部,只用三年时间,便可以培植出一大群的亲信党羽出来。

    而现在吏部侍郎突然要把公考之权一分为四,分别交给礼部、户部、大理寺,礼部不必说,杨真一向不偏不倚,给他倒也罢了,最厉害的是这户部和大理寺,这两家,可都是旧党的基本盘面,这件事若说不是卫郡公指使,那就真的出鬼了。

    在场的人,许多人已经忍不住叹一句石英确实厉害无比,这一招声东击西,明明知道所有人都卯足了劲在准备接下来御审的事,都不愿意节外生枝的当口,偏偏打出这么一拳来,令人猝不及防。

    若是将功考的权利放出去,这吏部等于就成了摆设了,更何况是放到户部和大理寺,太子这边,肯定要元气大伤。

    只是在这个节骨眼上,石英为什么得罪到太子头上?若是待会儿太子临时起意,狠狠地踩平西王一通,岂不是又让御审多了几分变数?所有人都在狐疑,猜不透石英的心思,石英这般做,要嘛是完全放弃掉平西王,转而去招惹太子,要嘛就是石英已经有了十成的把握,相信这一场官司平西王非赢不可。

    猜不透,索性就不猜,许多人都看向赵佶,想看陛下怎么说;若是当真把权利一分为四,非但太子元气大伤,往后这吏部也要做摆设了。

    “父皇”赵恒与吏部尚书对视一眼,眼中都有几分惊愕,最后还是赵恒站出来,正色道:“方才吏部侍郎刘焕说的没有错,功考弊端丛丛,若是革新,迟早要坏了吏治,不过话说回来,各部各寺都有职权,岂能越权办事?倒不如这样,功考可以让户部、大理寺、礼部会同监察,不过这决断之人,理应还是吏部,否则这吏部岂不是形同虚设了吗?”

    赵恒这一句话倒是说得漂亮,这两年吃了沈傲不少亏,吃一堑长一智,如今算是学乖了,许多人不禁暗暗点头。

    赵佶思量了一下,颌首点头道:“太子说的对,改是要改,可是吏部终究是吏部,就按太子的意思办,李邦彦”

    “老臣在。”李邦彦这时候心中反而大喜过望,卫郡公突然得罪了太子,去摸这老虎屁股,虽说陛下只同意了折中的办法,吏部保住了功考的决定权,可是毕竟还是让两部一寺分了一杯羹,太子心里怎么会痛快,待会儿或许太子可以助自己一臂之力。

    赵佶淡淡地道:“你与太子、刘焕一起拟出一道章程,送到御前来,朕拟旨来办。”

    李邦彦道:“老臣遵旨。”

    赵佶已经显得有些不耐烦了,问他们到底有没有事,这些人居然还真有事,顺着杆子往上爬,这是什么道理?他沉声道:“还有事情要奏吗?一并奏了吧。”

    讲武殿内鸦雀无声。

    赵佶便吁了口气,道:“今日朕倡议廷议,便是要御审太原平西王与郑国公的事,诸卿想必都已得知,平西王斩了太原知府、太原大都督和郑国公,放肆如此,古今罕有”他先是厉声咒骂了沈傲几句,随即脸色缓和下来:“可是平西王平素多有功劳,对大宋忠心耿耿,这便是功,朕既不会偏袒他的罪过,也不会忘记他的功劳”

    说到这里,许多人已经疑惑了,陛下这到底是袒护平西王还是要严惩啊?怎么听了这么久,还是一头雾水?

    “陛下”这时候班中站出一个人来,这人在朝臣眼里有点儿陌生,可是等他一说话,所有人都知道他是谁了。

    “陛下,家父平素一向与人为善,虽是国戚,却从不以国戚自居,常常告诫微臣,要时刻谨记圣恩”

    原来这就是郑克的儿子,新郑国公郑楚。所有人都不禁打量着他,见他这时候已经泪眼婆娑,像是不能自己一样,有人惋惜,有人冷漠。

    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