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魔刊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国士-第62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东林和马士英掐成一团。而把持朝政的东林党人这个时候还想着派时节去北京和建奴和议,约为兄弟之邦,这一点确实叫人无语。满东南的君子都在为李自成这个****被建奴打得满地找牙而喜大普奔,相反,倒是马士英、卢九德和孙元这三个人们口中的奸佞、阉贼和军痞才意识到莫大危机即将降临。

    而在北方,没有受到的蝴蝶效应影响的清军依旧在有条不紊地巩固他们在河北的统治,并对李自成采取凶猛的攻势。

    陕西大战之后,闯军将被清军彻底耗尽元气,覆亡已经进入到计时。等到过年之后,李自成的闯军将不会对建奴造成任何威胁。

    于是,建奴就会很自然地将目光落到南京,将战火烧到江淮地区。

    这是一场真正的民族危亡之战,也是一场国战。

    到时候,整个满蒙八旗、汉军旗、新附军都将齐聚江淮和大明进行殊死较量。

    三路清军加一起,总数超过二十万,乃是他们能够动员的所有力量。

    而这个时候的南明弘光政权表面上还真是兵多将广,南明战局着安徽、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等中国最富庶的地区,各省的地方卫戍部队,加上江北四镇和湖广的左良玉部,达百万之巨。可孙元却知道,真正能打的只怕就自己手上一万多人马,至于其他镇军……还是不说了吧!

    就算宁乡军扩大到两万规模,到时候能抵挡住建奴全国之兵吗?

    还有四个多月,或许还来得及……

    不,不管怎么样,我们得主动北伐,撑现在建奴还在陕西的时候出兵河南。

    听到孙元喃喃自语,管陶:“侯爷,你在说什么,李自成要完蛋了?”

    孙元:“照陕西的形势来看,应该是这样。建奴很快就会来江淮,而我军正在扩编,部队要形成战斗力不知道还要多少日子。所以,留给我们的时间不多了,这年过不过也不要紧。有国才有家,只能给母亲说一声抱歉了。”

    管陶:“侯爷,自古忠孝不能两全。老夫人是个深明大义之人,想必她也能理解的。”

    。。。

第889章 军功授田() 
正因为东林或者说史可法,甚至就连弘光帝内心中也存在着借奴平寇的心思,所以,即便清朝大军齐聚陕西,北方空虚,南明小朝廷依旧没有北伐的心思。(。)

    他们倒是想让清军不受打搅地剿灭陕西李自成,可孙元却知道这样的机会难得,错过只怕以后就再寻不到了。因此,他决定是时候将北伐提到议事日程。

    弘治皇帝十十五日才登基为帝,到如今也不过一个多月。也就是说,孙元的北伐才准备了一个半月。打仗不是吼一声将军队拿出去就行的,每次大战役之前都要做完善的准备。兵器、钱粮、舆论。

    更何况,宁乡军一下子扩军一倍,新兵训练、军械准备都需要一段漫长的时间。

    据孙元测算,起码还得有两三个月才能彻底整训好部队。

    到那个时候,李自成也已经完蛋了。

    这也是一件叫人无奈的事情。

    即便沃尔夫这里信誓旦旦地保证最到再过三月,所有的军械都能准备完成。可以应付一场大战役的弹药、物资、器械的消耗。

    但孙元还是觉得不塌实,尤其是新兵的招募和训练工作,因此才有这次春节前巡视整个扬州镇的行程。

    接下来,孙元还得去海门和崇明沙所,看样子今年的春节已经没办法跟母亲、老婆孩子一起过了。

    离开西亭,孙元有去了海门。

    这里原本就是老扬州镇的地盘,自从崇祯十五年孙元移镇扬州之后,他就让手下军户在海边的滩涂开荒种地,设置了两个千户所。

    吕四场千户所就是其中之一,在以往因为靠着海边,经常有海匪出没。官府就将沿海一百里之内的民户都迁进内地,如此一来即便海贼登陆,也是抢无可抢。自从宁乡军建力了强大的水师之后,东海黄海的海匪已经被剿灭一空,海边肥沃的土地自然就落到宁乡军手头。

    这两年,随着北方逃难而来的难民越来越多,再加上扬州镇掏出大笔银子和划拨出大量无主的荒地供他们耕作。很快,海门这一带就繁华起来。

    当然,安置流民孙元还是附加了不少条件的。首先,你若想得到扬州镇的照应,必须做孙元的军户;其次,你耕种这些土地是需要纳税的,平日里还必须参加扬州镇的训练,战时也有义务编入军队与敌作战。

    如果立了军功,除了得到犒赏,在当年的夏秋两季税收上还能得到适当的减免。

    明朝实行严格的户籍制度,百姓按照所从事的职业不同被分为民户、军户、匠户等,这也无形中将人分为三六九等。民户的地位高过军户、匠户。按说,叫流民入军户籍,若是在太平年月几乎是不可想象的。不过,如今乱世已经降临,能有一口饭吃,也顾不得那许多。

    不过,从民户一下子变成军户,不少流民心中还是有些抑郁,这一点孙元也是知道的。

    ……

    如此一来,整个扬州镇的军户就将身家性命牢牢地依附在孙元身上。如今的扬州镇除去民户不算,光吸收的军户就有四十多万,再加上孙元可以自行任命地方官吏,俨然一个独立王国。

    到处都是平整的土地和新修的土坯房,阡陌交通,鸡犬之声相闻。

    骑着马走在官道上,看到这一片繁荣景象,即便被冷风吹得够戗,孙元还高兴地对身边的管陶说:“管老板,黄先生和你这两年干得不错啊,光安置流民这一桩就能记一大功。”

    黄佑从骨子里来说是一个典型的明朝文人,从小学的就是修齐治平那一套,长在政才。若是在军中训练士卒、在战场是临机决断,却是比不上费洪和傅山的。因此,这两年来,黄先生逐步淡出军队,执掌起扬州镇的民政,成为一众文官之首。

    实际上,这两年黄佑还干得真是出色。也让扬州镇在战乱连连的江北成为一方乐土。

    孙元这两年逐步成长起来,他对自己的在这个时代的定位也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我就是来做一个大军阀的割据一方的。

    如果说他孙元是三国时的魏武王曹操,黄佑就是他的荀彧荀文若,而傅山则是郭嘉,不对,这厮应该是贾诩那个老**。

    冷风扑面,雪花轻轻飞扬,鸡犬之声不绝于耳,一派安谧的乡村景象。

    但一阵喧天锣鼓和鞭炮声打破了这片宁静,孙元一时好奇,就带着手下骑马缓缓地进了村子。

    这座小村庄显然是刚修建不久,到处都是簇新的房屋。有的民居用竹篾和黄泥糊成的墙壁还没有干,在村子正中心的空地上聚了上百人,所有的人都在用力地对着站在前面的那一排胸口挂着大红花的年轻人鼓掌。

    大约是从来没有经历过这样的情形,毕竟都是十六七岁的年轻人,那些挂着大红花的青年一个个都兴奋地涨红了脸。

    “这是?”孙元好奇地看着管陶。

    管陶地声回答:“侯爷,这里是我镇新设的一村子,里面住的都是军户。看今日的情形,应该是在招募新兵。”

    孙元闻言看过去,果然,在那一排新兵的后面放在一张长条桌,桌子后面坐着三人,其中一个身着宁乡军的官队制服,显然,这一队新兵将来会充实进他的队伍里。在管队的身边,则坐着两个白头发的老头,想来应该是这个村中的长者。

    管陶:“侯爷,要不,我去传那个管队过来问话。”

    孙元:“不用,我们先看看。”如今,部队的扩编工作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即便以前也听费洪汇报过,可总归比不上亲眼所见。

    等到大家鼓万掌,接着就是那个管队开始训话,这人是个大嗓门,当即站起来扯直了脖子就是一通大吼,说了一段话。不外是咱们宁乡军乃是天下第一军,自从成军以来从未一败,这是一支光荣的军队。你等做了宁乡军的好汉,上了战场要奋勇杀敌,不要给宁乡军丢脸,不要辜负侯爷的期望云云。

    老实说这样的话比较空洞,孙元听得心中有些不满意。旁边,管陶介绍道:“这人好像是老天雄出身,卢督师殉国之后才来了宁乡军。后来在战场上受了伤,瘸了一条腿,这才被排到费洪将军麾下,负责训练新兵。这人打仗是勇猛,可不太会说话。”

    等他训话完毕,两个长者中年纪最老那人颤巍巍地站起来,嘟囔中又说了一段话。一听,是河南口音。老头子年纪实在太大,嗓音也含糊,一席话说得罗罗嗦嗦,叫人听了有些扫兴,也不太明白他究竟在说什么。

    管陶又介绍说:“这个村子的人都是亲戚,姓华,属于一个祠堂的。他们的老家是河南鹿邑,受了兵灾之后,逃到江北的。”

    孙元吃了一惊:“跑了这么远。”

    老头这一通说,倒叫场面有些冷下去。

    等他说道:“你们要好好打仗,争取建立功勋,为咱们华家减免赋税”时,孙元心中一动。

    暗想:这次北伐,我宁乡军主要的敌人不是已经成为丧家之犬的李自成残部,而是正如日方中的满清八旗。在这个时代还没有民族国家一说,家国和民族生存空间的观念对普通人来说毫无意义。比如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就曾经说过,管他清朝还是明朝,不过是换一个主子而已。因此,除了一些有骨气的读书人,很多人觉得明清之战不过是两个皇帝之间的事,谁赢谁输同咱们也没有关系。要等到建奴的屠刀架到自己脖子上,才会明白什么将亡国灭种之痛。

    所以,这吓假大空的东西多他们来说,还没有一把白米实在。

    参军打仗,对于这些新依附在孙元身上的军户来说,一是他们种着扬州镇的地,不得不应人家的差,二则是打仗时如果立了功,可以减免当年家中的赋税。

    明朝的农民,就是这么实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