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甚至互相冲撞。
这个时候协约国看着情况不妙,就赶紧起飞第二波飞机赶来支援,但德军也是早有准备,看到协约国的飞机出现,德军也毫不客气的迎了上去。整个战场上空打成一团,这一次协约国的飞机要少得多,因为前面损失比较大,现在只有不到200架,而德军则出动了超过400架飞机。不到半小时,协约国空军就损失了一半,剩下的飞机赶紧逃走。
而这时,德军的轰炸机也出动了,趁着英法联军地面部队被德军坦克冲得乱七八糟的机会,它们趁火打劫了,对着下面的协约国部队狂丢炸弹,很快战斗机也加入攻击,用机枪扫射地面目标。本来就快撑不住的协约国部队顿时就崩溃了,开始疯狂的逃走。
这场坦克战持续了六个多小时,到了下午五点半战局逆转后,英法军队就开始仓皇撤退,而德军就从后面一路追击。直到晚上十点过,剩余的英法军队逃回了他们在奥尔良防御阵地,这场举世瞩目的坦克大决战才算落下帷幕。
在从唐普到奥尔良这段大平原上,到处都是坦克的残骸,和长长的俘虏队列。进攻的协约国部队原本是信心百倍,完全没有料到会有这种结果,在这半天时间的战斗中竟损失30万多人,上千门大炮,将近2000辆汽车,还有200多架飞机,以及无数的物资给养也丢了给德国人。
至于本次战役的“主角”——坦克的损失就更是触目惊心,原本他们参战的有1340辆坦克和500多辆装甲车辆,等逃回奥尔良后一清点,发现回来坦克的只有104辆了,还几乎个个带伤,全须全尾回来的只有五辆。各种装甲车辆回来的不到100辆。这场大战下来英法两国整整损失了1200多辆坦克和400多辆装甲车辆,几乎称得上是全军覆没了。
事实上,真正在。在战后统计发现,这些损失很多是在撤退时造成的,大量受伤的坦克根本逃不回来,不得不遗弃在逃亡的路上。那些损失的人员、大炮、车辆和物资也差不多是在溃逃途中损失的。
经此一役,协约国的进攻力量受到了极大损失,几乎元气大伤。不过德军的损失也不小,他们损失了360辆坦克和将近100辆装甲车辆,人员损失上万,另外还有70多架飞机和200辆汽车,大炮也损失了100多。但是他们获得了胜利,就可以打扫战场,在俘虏了将近20万协约国官兵后,还缴获了大量装备和物资。
这一次战役被称为“唐普战车大决战”,最终德军取得胜利,使得英法反攻巴黎的企图完全破产,西线重新回到拉锯战的状态。此次战役的策划者,英国远征军司令黑格上将引咎辞职。而此次战役的获胜者德国,却冒出了几个战场明星,第一装甲师的古德里安上尉以击毁十五辆坦克、二十辆汽车,俘虏400余人的战果获得一级铁十字勋章,晋升少校。另外还有隆美尔和曼施坦因两个连长,也有不俗战果,同样获得了授勋和提升军衔。
此战之后,“坦克”或者说“装甲战车”彻底露脸了,各个列强争相投入大力气开始研发自己的“装甲战车”。当然最出风头的就是中国的狼獾战车,很快中国就收到了来自世界各国的订单,数量超过3000辆。
265。第265章 肥美的南美军火市场(上)()
共和2757年(西元1916年)8月27日,圣地亚哥。
智利是世界上领土最狭长的国家,被称为“地球的裙边”,太平洋板块和南美洲板块经过数亿年的碰撞,催生了地球上蕴藏最为丰富的铜矿层,为这个南美国家带来了无尽的财富。自18世纪末叶当地人从孔雀石中提炼铜矿至今,智利已经成为全球铜矿储量最丰、产量最大、出口最多的国家,被誉为“铜矿之国”。
而且他还是世界上最大的生产天然硝石的国家,主要产在北方的阿塔卡马沙漠地区。自从发现硝石矿之后,这块荒漠就成为智利历史上最富庶的地区。智利的硝石矿分布区域十分广阔,在沿海高原后面,秘鲁边界与安托法加斯塔省之间,硝石矿带长750多公里,宽25~30公里。在离地面0。5~2米的地下,埋藏着1~3米厚的硝石层。
在中国发明合成氨技术之前,硝石是军事工业必不可少的原料,根本没有其他可以取代的物资。而且它还是肥料的重要原料,十九世纪末正是欧美农业大发展的时期,对于肥料的需要十分旺盛,各国都需要大量肥料,特别是在鸟粪资源日益枯竭之后,智利的硝石就成了欧美农场主的抢手货,他们对于这种资源的需要日益增长,长达半个世纪,一直到合成氨技术普及才消停下来。由于有军事和农业这两个大客户,把持着地球最大硝石矿的智利自然是大发利市。
除上述两项雄踞世界第一的矿产外,智利还有铁、煤、碘、铅、锌、锰、水银和石油等矿藏。尤其是铁矿石,其品位很高(含铁量在60%以上),可以跟瑞典铁矿石媲美。
在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的这几十年,可以说是智利的黄金时代。靠着铜和硝石这两种战略资源,智利的小日子过得非常滋润,在本世纪初已经成为南美三强之一,其经济实力更是位居南美第一。
尤其是一战爆发后,硝石和铜的价格都在暴增,开战前的精炼铜价格是每吨300美元左右,到了今年已经疯长到每吨640美元,而硝石的价格也暴涨了一半多,从战前的每吨35美元左右,暴涨到每吨55美元左右(此时合成氨技术只有中国和德国才有,其他列强还少不得硝石)。尽管这些矿产公司很多都被英美资本掌握,大头利润都被他们侵吞,但智利作为地主还是分到了不少油水,也是数钱数到手抽筋的感觉。
自从1891年,海军军官j。蒙特发动内战,夺取了智利政权。此后的这段时间里,地主阶级联合大进出口商通过国会控制政府,开始了所谓“国会共和时期”。因为赶上了好时候,这个时期的智利经济有了很大发展。
当然这个时期经济大发展的不仅仅是智利,他们隔壁的阿根廷和巴西也发财了。
巴西的主要出口产品是咖啡、橡胶和可可。巴西出口总值增加到9。8亿克鲁赛罗。其中,前两者都是世界第一,咖啡的出口值始终占到全世界的一半以上,橡胶出口量占全世界的40%,可可出口量是世界第二。
阿根廷从1878年开始向欧洲市场出口小麦和玉米。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小麦出口量超过300万吨,位居世界第三。玉米出口量,到1912年达到480万吨,占世界第一位。皮革原料出口也于1913年占据世界第一位。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阿根廷的牛油、肉类和羊毛出口均超过美国和澳大利亚,占世界第一位。
有钱就任性嘛,手里拽着大把的票子,心里就躁动了起来。军火这玩意儿是最好玩的,是爷们儿都喜欢,又能摆谱又能增加国力,多好的事情啊?于是这南美的abc三小强就开始搞起了军备竞赛。
当今世界上,最摆谱最拉风的玩具,莫过于战列舰。这货就跟后世的核武器一样,是最能彰显列强身份的东西,可以看成是列强圈子的入场券,有和没有就是不一样。
abc三小强理所当然的认为自己也是列强,怎么可以没有战列舰?
最先下手的却是三小强中实力较弱的巴西,他们先后向英国订购了三艘战列舰。在英国无畏号战列舰建成后,巴西1906年向英国阿姆斯特朗公司订购了第一批两艘无畏型战列舰,这是以英国皇家海军的“柏勒罗丰级”战列舰为蓝本,根据巴西海军的要求对设计方案进行了修改。这就是“米纳斯吉拉斯级”战列舰,巴西一共要了两艘。
不过我们都知道牛牛喜欢坑人的德性,他们除了给小弟日本的金刚级算得上少有的良心货,其他的外貌军舰都是坑爹的猴版。尤其是外贸型战列舰,没节操的牛牛把它们的舷侧装甲削弱到了丧心病狂的程度,以保证它们可在正常交战距离内被英国装甲巡洋舰的主炮穿透。是的,你没看错,是被英国的装甲巡洋舰主炮打穿,而不是战列舰主炮。巴西人也不例外的被坑了,这个“米纳斯吉拉斯级”战列舰不但是个薄皮饺子,动力系统也是采用的旧式往复式蒸汽机,而没有采用新式的蒸汽轮机。
但不管再怎么猴版,“米纳斯吉拉斯级”也是一种拥有12门305毫米主炮(双联装炮塔6座)的战列舰,南美的军事平衡一下子就被打破了。
于是自认为南美老大的阿根廷坐不住了。在得知巴西向英国订购无畏舰之后,阿根廷也计划建造无畏舰。经过征集欧美多家造船厂的15个方案之后,决定由报价优惠的美国船厂承建2艘。阿根廷无畏舰于巴西无畏舰竣工时开始建造,因此比较新颖,排水量大出近50%之多,主炮也是更先进的12英寸50倍径主炮(巴西的是45倍径),舰体前后各两座主炮塔呈背负式布置,舰体舯部两座主炮塔呈阶梯状布置,舷侧火力优于巴西无畏舰。
这就是“里瓦达维亚级”战列舰,鹰酱就比牛牛有良心多了,人家造的这种战列舰就把舷侧装甲给到了足够良心的12英寸,战列舰的装甲厚度和主炮口径一样这才是正常水平。所以阿根廷的战列舰一下子就压倒巴西,无论火力还是装甲。
至于巴西的第三艘“里约热内卢号”战列舰,是为了反超阿根廷,于1911年向英国订购的。原本巴西是准备买一艘装备12门356毫米主炮的战列舰,但是牛牛却耍了个花招,声称建造如此大的战舰难度太高,需要很长的时间,同时开了个天价,就把巴西人吓退了。
其实牛牛并不是真的觉得很难造,而是他们现在自己也没有这种级别的超无畏。像12门14英寸级别主炮这种级别的战列舰,当时就只有中国的两艘伏羲级,其他国家都没有。以牛牛的德性,怎么可能在自己还没有的情况下,帮别人造这么好的战列舰?
于是牛牛再一次把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