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陛下这还真是明察秋毫”
“不过就算不如此;我也总算不负期望跻身前列。”王缙长舒了一口气;突然站起身歉意地说;“对不住各位;我这心里一时有些激荡;先到外头走走
颔首出了书斋;在院子里碎步一踱;王缙很快就出了后门;来到后巷中那棵枝繁叶茂的树下;用手掌猛然用力拍击树身;脸上露出了难以抑制的潮红。
多少年了?自从兄长被贬济州后;他已经多少年没有这么高兴了?放弃了每年都有的明经和进士这些常科;盯着每一年开制举的科目;在心中权衡哪一科的希望最大;一直拖到了今年方才应试;他为此付出了多少别人没看见的功夫?尤其在得知那么多有出身的人都挤到了这一科来;他又是把这一情形告诉了杜士仪;又是悄悄打探别的白身士子是怎样一个态度;最终成功挑唆了其中一个去宫门闹事;这一切;都是在别人看不到的情况下
“阿兄;你放心;我不会重蹈你的覆辙你姑且安安心心在老家等着;只要机会合适;我一定会让你风风光光回来的”
王缙的激动难抑;杜士仪自然能够理解;而在场的崔颢和王昌龄也都是千军万马方才能够进士及第的;一时各自相视一笑。杜士仪知道王昌龄通过了吏部关试;接下来还要经历漫长的候选期;当即关切地问道:“王兄在东都寓居何处?对于释褐授官可有什么打算?”
“杜十九郎问你就直说;他在两京认识的人多;他替你去说个人情;比你到处去自荐容易多了”崔颢立时插话道。
王昌龄本有几分犹豫;但杜士仪这般直爽;崔颢又在一旁敲边鼓;他犹豫片刻便开口说道:“我如今寓居佛寺;住得还算方便。至于释褐授官……在下有些贪心;希望能求一校书郎。”
十个进士;九个都想求校书郎;这是人之常情。
因而;杜士仪在心里一合计;最后颔首说道:“王兄文采斐然;若我出面去向相熟者举荐;自然并无不可。然则文坛宿老中;燕许大手笔那两位不可不访其次徐学士贺礼部;这都是前辈;而尚书左丞相源相国;这是宰相中资历最深的一位。你身为新进士再投荐书;却和从前为寻常白身士子时不同。等这几处都去过;若无进展;我再给你想别的办法。”
〖
第五百一十九章 荐友得傧相()
所谓燕许大手笔;便是指燕国公张说;许国公苏这两人。
在盛唐文坛上;他们无论官职还是文采;都执一时之牛耳。而徐坚贺知章;也以其文章的老到而一度供职丽正书院;也就是如今的集贤殿书院;亦是一等风流人物。相形之下;如王维也好;杜士仪也好;别的才子也好;都得算是小一辈了。至于源乾曜;当年和姚崇搭过一次班子;又和张嘉贞、张说;如今再和李元杜暹搭档为相;真要屈指一算担任宰相的年限;开元以来无人能出其右。
王昌龄既然能高中进士;自然不是一味只会读书作诗的人;在省试之前;权贵之门也没少拜访过;如杜士仪这样有针对性的指点;他心领神会;回家之后便苦苦斟酌了自荐书;亲自往五家送了过去。可大唐每年新进士好几十;候选的人自然不少;再加上新一年为了京兆府解试的士子们又开始了一年一度的投递墨卷;他对于自己的自荐书能有什么效果着实有些不自信。然而;不过次日;礼部尚书苏就派了人下帖邀请。
他肃容登门之后;五十有八的苏饶有兴致地端详了他好一会儿;便笑着说道:“杜十九郎从外归来;前日献书言说从前我在成都见过的李十二郎近况;又言及刚刚相交一位友人;其诗着实气吞山河;和李十二郎的瑰丽多彩别有一番不同滋味。杜十九郎虽不在我门下走动;但他称赞的人;想来不同寻常;我一时兴起;找了你今科的灞桥赋来看;果是不同凡响。”
只是一面之交;杜士仪竟然帮了他这样的大忙;要知道;杜士仪确实是和苏没什么交情的
王昌龄连忙谦逊道:“不敢当苏尚书之赞;末学后进对苏尚书一直都仰慕得很;没想到今日能有幸当面拜见;实在是莫大的幸事”
“呵呵;我和燕公言及过你的事;你如今既是候选;不妨多多走走;多结交一些友人知己。”
苏尽管也和宋憬搭档当过宰相;但时间不长;而且那时候居于辅佐地位;对于权位也不甚恋栈;对于杜士仪的才学也好;建言政绩也罢;客观的评价更多一些。他留下了王昌龄献上的诗文;又回赠了自己的一本诗集;留着人谈天说地半个时辰;这才令人将其送了出去。
在当朝礼部尚书面前受到如此厚待;对于自幼困窘的王昌龄来说;简直是进士及第之后最大的惊喜之一;当天晚上甚至都没睡好觉。而更令他狂喜的是;接下来两日;徐坚和贺知章竟然都拨冗见了他;尽管时间都只有短短的半个时辰;但都留下了他献上的诗文;这种进展简直让他觉得做梦。当源乾曜派人送来的帖子递到了他的跟前时;他竟是兴奋得有些麻木了。
敦化坊的源乾曜宅邸;亦是乌头门内朱门列戟;但王昌龄一路所见;却发现这座宰相大宅之内并没有太多仆佣;从外到内;隐隐之中透出的气氛不是整肃;而是闲适。尤其是当被人引进源乾曜书斋;见这位当朝宰相葛巾布袍正在和杜士仪说话时;那种轻松的氛围更是也感染了他。趋前行礼过后;他就只见源乾曜指了指旁边的坐具;亲和毫无架子地吩咐道:“坐。”
王昌龄不知道杜士仪今天是真的凑巧在此;还是特意前来;但连日以来的种种已经让他心头感激得很;此刻拱手又和杜士仪打过招呼后;这才入座。甫一落座;他就只听源乾曜又开口说道:“少伯所求;君礼已经说了;我自是尽知。你当年寒微时甚至一度亲自农耕;如今却能够科场题名进士及第;着实是来之不易。年底吏部集选时;秘书省应有校书郎缺额;到时候我自会为你提一提。”
“多谢源相国多谢君礼”王昌龄简直觉得喉头都已经哽咽了;勉强说出这几个字之后就再也不知道说什么是好。
所幸就在这时候;杜士仪对王昌龄笑道:“燕公那儿;我有些发怵;所以投信时不敢为少伯兄多说什么;而许公之处;幸好因为当初入蜀时的一番偶遇;总算能说上几句话。至于贺礼部徐学士;那都是当初我在丽正书院时共事过的前辈;为你美言一二;也只是举手之劳。若无你那雄浑诗文;我就是再多言一万句也是枉然;既是惺惺相惜;少伯兄就不用多提谢字。”
源乾曜笑眯眯地看了杜士仪一眼;这才和蔼地说道:“看少伯形状;心情恐怕激荡难言。如此;我那后院正有莲花开得好;你去赏玩赏玩;回来时口占一首诗如何?”
王昌龄知道自己这会儿若是置身书斋;确实一定会浑浑噩噩无所适从;源乾曜为自己这般开口解围;他立时起身应是;随即告退而去。他一走;源乾曜就指着杜士仪道:“你啊你啊;官还不大;提携友人却是不遗余力;一面之缘便能做到如此;这还真是少有”
“源相国等诸位前贤还不是一样提携后进不遗余力?”杜士仪笑着奉承了一句。
“那你就不为你家妹妹的妹夫王夏卿;求一个美职么?”
“他制举高第;立时便可释褐授官;何用我多事?”
“所以说;你算得实在太精”源乾曜想起当初自己在京兆尹任上;还为了杜士仪惹出来的那么一场惊天动地的大官司而焦头烂额;转眼间杜士仪便已经历四任官;进了七品;不禁有些感慨万千。再想想李元悄悄递来的讯息;他踌躇片刻便开口说道;“君礼;我和朱坡京兆公颇有些交情;你取中制头是在我任上;为左拾遗又是在我属下;如今你已经为官六载有余;官居殿中侍御史;我与京兆公书信往来时;也叹过他慧眼如炬。”
“多谢相国夸奖。”
“所以;如今有一个机会。李元想荐你调入中书省为右补阙;你意下如何?李朝隐从前人望颇高;但如今为御史大夫;朝中风评却不过尔尔;而且据说他如今拘泥于细务;上下不胜其烦;想必你呆在御史台也不会觉得舒心。而且;御史台、刑部、大理寺;这三处历官太久;未免会为人视作为法吏;自然比不上你由拾遗而补阙;历任中书门下两省;文采之名便可深入人心。怎样;你意下如何?”
杜士仪登时惊讶万分:“这是李相国之意?可不瞒源相国说;我之前随李大夫在政事堂见到李相国时;还是第一次直面。”
“李元这人还算是好相处的;至少比杜暹好相处。”源乾曜很直接地评判了另两位宰相;又笑着说道;“当然他不是单单的激赏人才;你知道就好。
对于如今的顶头上司御史大夫李朝隐;杜士仪谈不上什么好感恶感;李朝隐对他属于不冷不热;挑报告的刺不少;交给他的事也不少;如今御史台已经没了一个熟人;郭荃的调任几乎就在眼前;他想了想便点点头道:“既是源相国抬爱;我从命便是。”
见杜士仪明白这是自己的意思;源乾曜便笑容可掬地点了点头:“好;那我回头自会对李元言语一声。”
之前源乾曜就赐婚之事见过杜士仪;如今又敲定了这样一桩调动;他心情颇好;自然而然就笑问起了杜士仪的婚事进展。得知聘礼已经备齐;如今正在粉刷长安宣阳坊的私宅以及位于樊川杜曲的老宅;就连家具等等也都早就预备停当;他不禁打趣道:“不愧是拖到现在才成婚的人;竟是早就万事俱备等着陛下的东风了。对了;加上今天的王昌龄;你这傧相人选应该已经有好些人了吧?”
杜士仪被源乾曜这么一说;不禁屈指算了算;崔俭玄和王缙是早早就和他说定的;裴宁回不来;但卢望之是肯定要来的;此外崔颢最喜欢凑热闹;姜度当仁不让;窦锷恐怕也不能撇下;王翰却因为被贬身在汝州而极可能没法参加婚礼;王维正在老家;韦礼还在成都令任上;张简身在蜀州;即便不算王昌龄;这就至少有六人了。若是还有其他京兆府等第的科场同年在京;人数还会更加庞大。
两人闲话一阵之后;王昌龄却是复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