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也不是丁靖对刘备的认知很深刻,实在是因为前世的那个时代,丁靖生活的环境为利益至上的现实社会,人们根本不相信有毫不利己的烂好人。
因此,后人对于刘备的认知,也慢慢从一个完美好人,变成了沽名钓誉的阴险小人。
潜移默化之下,虽然丁靖并不认为刘备是阴险小人,但是却也不会把刘备当做什么大善人。
所以,对刘备派关羽领军来泰山郡护送自己族人之事,丁靖总觉得这其中有更深层次的原因所在,只是他现在还无法看透而已。
不过,不论怎么说,关羽护送族长丁满的行为,对丁靖而言可谓是一场及时雨。
无论出于什么原因,刘备的这笔恩情,丁靖还是记在了心里,他日若是刘备有所求,他丁靖也会热情帮助还情的。
……
此时,泰山郡,牟县城池内。
关羽的三千徐州军,和臧霸的八千泰山军,已经整合为一军,并且尽皆集结在这座牟城之中,大有突入青州的态势。
原来,早在数月之前,屯驻在莒县的刘备,终于得到了大批徐州军的支援。
并且因为刘备出色的军事征战经验,再加上关、张、太史三人的武勇,以及糜竺对刘备的赞赏,陶谦更是传令在徐北的徐州军,全部听从刘备的指挥调遣。
就这样,刘备一下子就掌控了整个徐北的兵权,成为徐州北面防御屏障的总指挥。
而刘备也不负陶谦的托付,硬是将袁绍大军的兵锋阻拦在琅琊一线,使袁绍大军不能跨过琅琊郡一步,而双方的战事就这样陷入了僵持拉锯之中,一年半载是不可能分出胜负的。
可就在战事陷入僵持之中时,却是突然有许都的天使来见刘备,并且给刘备布下密诏,让刘备分兵进入泰山郡,配合泰山郡的臧霸军,平定青州的黄巾贼匪。
当收到这封密诏的时候,刘备整个人都惊呆了,以他刘备的见识,怎么不可能看出这份密诏中的名堂!
与其说这封密诏是许都汉帝送来的,不如说是司空曹操送来的。
既然如此,那么这封密诏中所蕴含的意味,可就有些伸长了。
从这一封密诏,刘备一下子就猜到了曹操心中的想法,显然曹操对袁绍出兵徐州的举动,是怀有极大的不爽和不愿的。
因此,曹操才会暗中联络他刘备,让他派人去泰山郡与臧霸军合作,平定青州的黄巾贼匪。
然而,早在他刘备当初占领青州之后,就已经将青州的黄巾军管亥给收服了,现在的青州又哪里还有成规模的黄巾贼呢?
所以,平定青州的黄巾贼匪,不过是一个莫须有的名头罢了,其实质是想让刘备和臧霸袭扰青州,破坏袁绍大军后方的安宁局势,让袁绍大军不能全力进攻徐州。
不过,许都送来的这封密诏,却还是有许多潜在危险!
毕竟,在当世所有人的眼中,兖州曹操和渤海袁绍是明确的盟友关系,二人虽然有一些摩擦矛盾,但是却始终是穿一条裤子的。
因此,刘备不敢确认这封密诏,会不会是曹操放来的鱼饵,目的就是吸引他刘备派兵入泰山郡,然后让泰山郡的臧霸军反噬击破他派去的军队。
如此不但能引起他刘备军的兵卒损失,还能引动琅琊各城的驻军调动。
到时候牵一发而动全身,可让整个琅琊的徐州军受到影响,使袁绍军找出琅琊防守的破绽,一举击穿他刘备布下的防御阵势。
正是有如此隐患,让刘备对这封密诏,产生了犹豫之心,他不知道自己该不该遵从密诏,派军进入泰山郡。
就在刘备犹豫良久之后,他还是拍案决定遵从密诏。
首先,这封密诏毕竟来自许都,盖有汉帝的私印,所以其上的内容,就相当于是皇命,这让刘备不敢拒绝。
其次,以刘备对曹操的判断,他认为曹操不愿袁绍夺取徐州的概率更大些,所以料想这封密诏,应该不会成为针对他刘备的陷阱。
随后,刘备立即招来自己的二弟关羽,并将密诏展示给了关羽浏览,欲让关羽领兵三千前往琅琊,配合臧霸军袭扰青州。
当关羽看完密诏之后,虽然心存一些疑惑忌讳,但是看刘备态度坚决,却是依旧答应了下来,就要领兵前往泰山郡。
而就在这时,刘备的谋士简雍,却是带来了一个消息,说道:“主公,安北将军丁并虎的一些族人,此刻正身陷泰山郡,如今已经无法顺利迁往并州了。”
“丁并虎的族人?”刘备闻言一愣,却是慢慢说道,“上次丁靖送来请柬,邀请我刘备去并州参加他的婚礼,无奈现今我们却是战事临头,分身乏术,连替代使者都派不过去,只能遗憾拒绝这份邀请。”
“现在思来,还是有些遗憾的!”刘备微微一叹,继续说道,“这样吧,云长你到达泰山郡之后,看看能不能出手护送下丁靖族人离开泰山郡。”
“如此,也算我刘备给他丁靖婚礼提前送上一份人情礼物了,想来他丁靖应该不会责怪我刘备不去参加他的婚礼吧。”
“而且,说不定以后我们有事求于并州之时,丁靖还会因为这份人情,而出手帮我们一把呢!”
“广结善缘总是好的,尤其是丁靖这等不凡人物的善缘!”刘备肃然说道。
听到刘备的嘱咐之后,关羽顿时点了点头,并没有因为大哥让他去给人当护军,而有一丝的不爽不愿之色。
他关羽虽然俾睨天下,但是丁靖这个人却值得他重视厚待,护送照顾下丁靖的族人,也不会折煞了他关羽的脸面。
(本章完)
第494章 大婚…龙山校场()
转眼便是两日,万众瞩目的丁靖大婚,终于如期而至。
早在婚礼当天的清晨,整个晋阳就是处于一片爆竹齐鸣、锣鼓喧天的状态中,每家每户都洋溢着喜庆之色,比他娘的过年还高兴。
且晋阳城内外的各家各户,无论是开门做买卖的商户,还是以诗书传家的门第,纷纷大开家门,互相奔走问好,共庆丁靖的大喜婚事。
而晋阳城南的龙山校场,也于今日正式开放,欢迎民众提前进入校场,等待观摩丁靖的婚礼。
原来,按照丁靖婚礼的安排流程,一些俗气且不必要的婚礼流程,都被丁靖给尽量简化了。
而婚礼的开始步骤,便直接从祭天拜地这一步开始。
至于这拜天地的地方,正是这处龙山校场。
为了让龙山校场能够容纳足够多的民众前来观摩,并州官府早就将龙山校场扩建了十数倍不止,并且搭建了极为壮观的看台,可满足数万民众同时坐在看台上,观摩共庆丁靖的婚事进行。
然而,哪怕是这番扩建场地,整个龙山校场却依旧容纳不下前来相庆拜贺的民众,只怪前来庆贺丁靖婚礼的民众,多达十数万人。
好在并州官府早就预料到了这些,于是将龙山校场一旁的龙山也修茸了一下,使民众可以安全登上龙山,居高临下的俯瞰整个校场。
如此,虽然山上的民众,并不能近距离在校场内欢庆丁靖的婚事,却也能够遥遥相望、漫漫相伴,至少满足了民众的庆贺跟随之心。
此刻,龙山校场内的贵宾看台上,早已经坐满了前来庆贺的人。
他们都是各方诸侯、世家的代表,甚至还有朝廷派来的官员在内,可见整个天下的各个势力,都对丁靖的婚事怀有着极大的重视。
这些诸侯、世家的代表,和其他看台的人群一样,也都眉目紧张地看着面前的校场,皆被这校场内的情势给骇得不轻。
先不说这龙山校场的规模,光是这些供人群安坐的看台,想要搭建起来就不是那么容易。
除此之外,龙山校场的正中央,还建有一处极为高大的高台,其气势比之传言中商纣王的鹿台,恐怕也是不遑多让。
看着这般超凡规格的建制,哪怕是心怀平静的人物,都会对丁靖的行径,感到有些惊骇。
“这丁并虎到底想干什么?办婚礼要建这么高的露台么?”
“对啊!也不知道这丁并虎是要办婚事,还是要封禅?!”
“我说你们这些人叽叽咕咕个什么鬼,安北将军神武绝伦,办个婚事自然是越隆重越好,哪里有你们想得这么多!”
一时间,对于丁靖婚礼规格的越制做法,各种评论和看法接踵而来。
一些对丁靖早就看不顺眼和嫉妒怨恨的,更是以此来尽力抨击丁靖,想要将丁靖推到藐视王法礼制的深渊之中。
而一些对丁靖追捧仰慕的,则是全力对此展开辩护和赞赏,认为丁靖身为在世豪杰,做事张狂正是豪情的表现,何必拘泥于水呢?
两种观点的人,你来我往、彼此对辩,弄得整个校场喧哗热闹无比。
然而,无论双方辩论的如何焦灼,却依旧无法掩盖校场内外的鼎沸欢呼,只因为在此庆贺丁靖婚事的主体群众,还是并州的本地人。
这些并州本地人对丁靖,早就是尊崇敬仰到了痴迷的程度,他们才不在乎丁靖婚礼有没有越制,只要跟着欢呼庆贺就对了。
很快,整个龙山校场都已经坐满了人,其余未能进入校场的人,只能移步到一旁的龙山之上,在山头上遥观丁靖的婚礼过程。
而在校场内坐满观众之后,立即有并州军士卒把守在进出校场的门道周围,防止有人心有不甘,不想远观婚礼而大闯校场,以免引起不必要的动乱。
待时辰差不多之后,只见数名身着礼服的士卒,簇拥着一位苍发老者,缓缓登上校场中央的高台。
这苍发老者,头戴玉冠,身披锦袍,腰缠宝石金带,显得气势和威望并重的样子。
待苍发老者登上高台、立足稳定之后,校场四周的围观群众,顿时各个满脸惊疑,一副不明所以的样子。
“这苍发老者是谁呀?凭什么让他第一个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