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魔刊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重返大隋-第49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是代北云朔,等到另一部扫荡了三蕃后,两部再会师怀荒城下,到时我们再一举荡平怀荒,然后杀入中原河北,抢他娘的!”

    “抢他娘的!”一众首领们兴奋的吼道。

    大家兴奋的吼了一阵子,然后都望向乙失钵,两路人马怎么分?谁扫荡漠北、三蕃,谁南下怀荒?当然,还有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分成两部以后,这得到的战利品,又该怎么分?毕竟,铁勒人打仗,最重要的不是夺了多少地盘,而是夺了多少战利品。

    原来大家联盟起来,按惯例是各部按出兵的多少分战利品。现在兵马分成两部以后,又该怎么分。

    乙失钵想了想,分兵之后,先南下的那支兵马肯定得不到多少战利品,而留下的这部,肯定能得到很多战利品。“照老例,所有战利品分成三份,参与作战的可以先得一份,剩下的两分再归联盟所有,然后联盟按照各部出兵的比例分发战利品,大家有意见吗?”

    这还算公平,最后得到一致同意。

    “怎么分兵,南下的兵马多少合适,谁去?”时健盯着乙失钵问。虽然刚才大家对于战利品分配方案都同意了,可明显的,留下来扫荡漠北和三蕃的肯定更划算,虽然要作战,但那些都不是什么强敌,扫荡他们,能先得到三分之一的战利品,然后还能跟南下的兵马再分剩下的三分之二,比南下的人强多了。时健打算利用这个问题,给乙失钵点颜色瞧瞧,让这老家伙也难受一下。

    结果,没成想到,他的话刚落下,儿子阿史德菩萨立即跳了出来,自请领命带兵南下。时健听到这,差点鼻子都气歪了,这个蠢货。

    菩萨一请战,乙失钵立即笑的合不拢嘴,当即打蛇随棍上,“好,既然我漠北第一勇士请战,某当然不能拒绝。某提议,就由阿史德菩萨为南下兵马统领,另由药葛罗吐迷度为副统领,嗯。”乙失钵见时健的脸越来越黑,有暴走的趋势,当下又连忙道,“菩萨和吐迷度各领本部五千兵马,另外,乙失夷男和葜苾歌楞同为副统领,各统本部五千兵马一起南下。”

    时健看到乙失钵把自己的儿子也派出南下,又把葜苾部的首领也派出南下,南下兵马由薛延陀、韦纥、葜苾三个强部兵马组成,数量也多达两万,再加上漠北的几千先锋,实力倒也不错,当下也只好点头答应。出兵计划通过,联盟会议终于结束,再不用继续吵吵闹闹。

    菩萨性急如火,会议一结束,立即就传令本部,马上南下。(未完待续)

第438章 燕云() 
云内城,《禹贡》冀州之域;虞及周,为并州之地;春秋时为北狄地;战国时,其地属赵,其后属秦雁门郡;汉雁门郡之平城县也。

    383年,淝水之战后,统一北方的前秦崩溃灭亡,以前为苻坚征服的各族纷纷独立,建立自己的王国。386年,拓跋部首领拓跋珪纠集旧部,即代王位。即位不久,因牛川偏远,便迁都盛乐。同年四月,改国号为魏,自称魏王,史称北魏。北魏天兴元年(398年),拓跋珪迁都平城,称帝,史称道武帝。

    北魏都城平城,也就是古云内城,北魏迁都平城后,在汉平城县基础上扩建。自拓跋圭迁都平城,至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北魏共建都于平城九十七年之久,前后历经六位皇帝,一直成为当时北方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最盛时,平城京畿拥有百万人口。属于当时第一大城,甚至北魏后来还在平城的周围建立起了广袤皆千里的畿上塞围。塞指长城,塞围意为长城围起来,畿上塞围就是当年在平城京畿范围内修建起来的长城,巨大的塞围把当时北魏的都城平城及京畿地区整个包围起来。

    这里,曾经是北方的中心,甚至整个天下的中心。当时平城分皇城、外城、郭城。外城方二十里,外郭周围三十二里,有门十二。其郭城绕宫城南,悉筑为坊。坊开巷,大者容四五百家。小者六七十家”。京畿范围东至代郡,西及善无,南及阴馆。北尽参合。其京甸“东至上谷军都关,西至黄河,南至中山隘门塞,北至五原”。

    其外又设四方四维,置八部帅统兵镇守,理建立广袤皆千里的畿上塞围,在北方设立了六个军事重镇。

    建造之初。拓跋圭是以当时中原的长安、洛阳为蓝图。

    一百年前,北魏迁都洛阳。其后,北魏重心南移,平城做为旧都地位不再。而此时,由于内部阶级矛盾。也随着北魏政治的日益**而愈来愈尖锐,统治者日趋腐化,吏治逐步败坏,北方开始不断爆发起义。与此同时,北方草原上柔然却不断强大,开始屡屡进犯北疆。

    最终爆发了北方六镇大起义,以及随后的河北起义、山东起义和关陇起义,北魏最终灭亡,分为东西两魏。最后又被北周北齐取代,直至最终由隋一统天下。

    曾经最繁华的北魏都城平城,也不断的衰败。短短百年时间,就从曾经的天下第一大城,跌落成一个北方边疆上的衰败小城。

    北魏迁都前,在平城置司州代尹,领四县,平城、太平、武周、永固。迁都之后。司州改为恒州。到了北齐时,于故代都置恒安镇。寻改为北恒州,移州治于故都西三十里的太平县,北恒州下设安远、临塞、威远、临阳四郡。北周灭齐,将县治西移,改称云中县,与恒安镇并隶于朔州。

    而隋立国后,因皇帝杨坚之父名杨忠,为避讳改云中为云内,治所不变,隶马邑郡,下辖恒安镇。后废郡,止存州县二级区划,云内直接隶于朔州。

    如今隋之云内虽是原汉魏之平城,但实际上,地址却早已经西移,北魏旧都平城,实际上是如今隋朝的恒安军镇。昔日繁华的北魏都城,如今也早已经荒废,只是千余镇戍边军屯驻戍守而已。

    不过虽然这里繁华不再,但在军事上,这里依然十分重要。

    隋开国以来,与突厥战事频繁,除西北方向外,在北方的战事,突厥每次由塞上入侵,多是由云内攻入,再顺着大同盆地直攻朔州。而隋朝每次出征突厥,也多出朔州经云内走云中古道再达白道。

    由于河东北端最大的盆地大同盆地位于管涔山、恒山与蒙古高原南侧之间,盆地北面山地低口为塞北游牧民族的涌入提供了一个便捷的通道;桑干河源自管涔山,经大同盆地,流入河北。这样,塞外游牧民族的铁骑一旦进入大同盆地,便可沿桑干河河谷低地向东进入河北,直叩居庸关前;还可由飞狐口逾太行山,迂回至幽、蓟的西南侧。

    对于草原部族来说,这里就是最好的进攻入线。

    西汉之初,匈奴冒顿单于曾率领大军由此涌入,围汉高祖刘邦于平城白登山。解围之后,刘邦实行休养生息,在北方对匈奴实行和亲,并进行战略防御,曾在此屯驻重兵,东连渔阳、上谷,西接云中、五原,屏护北方。

    北魏始光元年,柔然可汗大檀闻北魏明元帝拓跋嗣去世,立即率六万骑攻入云中,杀掠吏民,攻陷北魏旧都盛。北魏新即位皇帝拓跋焘当时只有十六岁,但他十二岁时起就曾远赴河套守卫长城抵抗柔然人的入侵,把边塞军务整顿的很有声色,也因此对柔然的战术很是熟悉,他力排众议,亲率两万骑兵入援云中。柔然人仪仗人多,将来来的魏太武帝拓跋焘包围了五十余重,可最终,十六岁的拓跋焘却以少胜多击败柔然军。次年,拓跋焘大举反击,分兵五道越大漠攻击柔然,柔然再次大败。

    而历史上,在这块土地上发生的战事太多了,无数的大战在此展开。

    这片土地寂寥、凄凉。阵阵朔风吹过枯草,露出埋在土中的堆堆白骨。远远近近总能寻觅到一架架马匹、骆驼以及人的骸骨,还有折断了的、早已经锈蚀了的刀枪箭镞。它们静静的躺在那里,装点着这片死寂的古战场。

    天空中几只雄鹰划过天际,不时发出几声尖锐的鸣叫,似乎在预示着什么不祥的征兆。

    这片沉寂了许久的古战场终于又被惊醒了。朔州总管杜彦调派麾下三千兵马,由赵仲卿率领增援云内,把守这条重要的通道北端。

    情报已经显示。突厥人比朝廷预料的要快,他们相当迅速,达头和都蓝已经联合,不,那已经是过时的情报了。现在的情报是,都蓝在去年与达头大战中兵败后,就已经臣服达头了。现在整个突厥。只剩下一个突利可汗不肯承认达头的大可汗之位。达头来的迅速,他的兵马早在去年与都蓝的大战中。就已经调到了突厥东西部的中心金山一线。当都蓝终于彻底的臣服,其余几个小可汗也都表示臣服后,达头终于向隋朝发起了进攻。

    几天前,出使漠北突利部的使者长孙晟发回了急报。突利已经被击败了,现在向东逃窜,不知所踪。

    几乎就在这个消息到达的同时,杜彦的探马已经发现了都蓝和达头大军的集结与动向,他们正向南而来。

    听到突厥终于发动进攻了,刚赶到太原的高颎十分意外,突厥人比朝廷意料中来的更早更快,高颎马上调整部署,让朔州总管杜彦先派兵增援最前线的云内和恒安。他随后率领大军北上增援。

    赵仲卿领着三千兵马,顺着桑干河前进。

    赵仲卿得到的命令很清楚,无论如何也得守住云内和恒安。对于隋军来说。丢失了云内和恒安,那么整个朔州也就守不住了。朔州就是一个巨大的木盆,云内就是最北端的一个缺口,是一个出水口,也是一个入水口。一旦这个口子被打开,朔州就是坦途。敌人可以迅速的攻到勾注山下。打到雁门关前。雁门虽是天下九塞之一,可高颎并不希望让突厥人打到关下。更何况。进入朔州后,突厥人不但能迅速打到雁门关下,他们还可以沿桑干河河谷低地向东进入河北,直叩居庸关前;还可由飞狐口逾太行山,迂回至幽、蓟的西南侧。

    虽然东面还有杨林,但如果他放突厥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