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那殿下的意思?”房玄龄自问是跟随面前这个男子最久的谋士,对他极为了解,但是有些时候,还是没有办法知道他到底想的是什么。
“没事!”李世民笑道:“只是想求证一件事情,在想我是看对人了,还是看走眼了……”他没有把话说明,只是道:“庆州的公文应该就要到了,若是到了,第一时间送来给我。”
当天中午,房玄龄便拿着薄薄的一封公文交到了李世民的面前。
李世民有些疑乎的打开了公文袋,这份公文也实在是太小了,这拆开一看,方才知道公文里竟然只是薄薄的几张纸。字迹清秀有力,最近罗士信送来的公文多是相同的字迹,他也知道书写的人是一个少见的人才……马周。知道罗士信那边缺乏人才,也不容易,只是将这个人物记了下来,并没有花心思去撬罗士信的墙角。
见他来信,李世民意外中更带着些许的好奇,将信细细看来,忍不住笑道:“这个马周,也太小瞧我李世民。真将我视为昏庸昏聩,只凭几封弹劾就受到蛊惑,任由摆布了不成?不过此人也真不简单,竟然一语道破了刘旻、刘兰的心思,将他们的意图猜个**不离十。更加难得的是,他字字珠玑,言语中充满了一股刚直凌然之气,了不起,实在了不起。此人让我想到了魏征,多谋刚正,当真有几分王佐之才的样子。”
见房玄龄一脸茫然,李世民笑道:“这信是马周以自己的意思写的,在信中由他替罗士信请罪道歉,希望我从轻发落。”
房玄龄向来自诩多谋,这一刻却觉得脑子有点不够用了。这罗士信犯忌,罗士信不来请罪,他一个下属,越俎代庖的请什么罪。这玩的是哪一出?
“因为罗士信根本就没想着请罪,而是在等着受罚呢!”李世民语气有些欢愉的说道:“他明知道不该下开仓放粮的命令,但性子使然,还是知法犯法的干了,在他下命令的那一刻,他就做好受罚的准备了。”
房玄龄瞠目结舌道:“这……大将军还真是个奇人,他难道就不了解自己的越权可大可小?”
李世民毫不犹豫的道:“他要是知道,那他就不是罗士信了。”想着刘旻、刘兰心中弹劾的含义,他眼中闪过一丝厉色。
因为看不惯百姓受苦,而下令开仓救济,与开仓救济百姓,有刻意收买人心之举,同样的事情,意义却大不一样。
一个是存着善念,一个却是心怀叵测,告罗士信手握边军大权,收买人心,图谋不轨。
这一但处罚,两者的待遇,天差地别。
当初他是看中刘旻、刘兰两人心机深沉,功利心重,适合破朔方的局,想不到这局是破了,因为一点意外导致功劳落在了罗士信的手上,他们竟然将功利心用在了罗士信的身上。
罗士信一旦定罪,奖励自是轮不到他。撇去罗士信,这取朔方的头功也自然落在他们身上。(未完待续。。)
ps: 第一章,第二章五分钟后!
。。。
第四十六章 功过不相抵()
刘旻、刘兰胆敢如此的恣意妄为的诬告下阴手,还有一点也是至关重要的。
刘旻、刘兰是秦王党,是秦王党的一员。而大唐朝堂之上,因为李建成的落败,只剩下帝党与原秦王今太子党。
李渊虽不问世事,但是帝党依旧是强大,而且不可动摇。刘旻、刘兰觉得,李世民一日未当上皇帝,他们终究有一定的危险。而罗士信是帝党第二大将,但论及威望风头,离朝多年的平阳是比不上罗士信的,将罗士信拉下马,再换一个太子党的人当任庆州都督,太子党在朝外的势力将会更加的巩固。
他们是内人而罗士信外人,李世民没有道理帮着外人不帮他们的道理。
他们并不知道罗士信也是秦王党的,知道这个的也只有寥寥几人而已。
对于刘旻、刘兰的心思,李世民早就看出来了,一直关注着这件事情,他是想确认一件事,马周的这封信,似乎已经给出了一个答案。
“殿下!庆州又送来了文公!”
便在这时,杜如晦拿着公文,走进了大厅。
“长史刚走,公文就到了。听殿下急要,也就送来了。”
“辛苦了!”李世民心如明镜,定是马周刻意嘱咐前后脚送的,对于马周机敏的心思,忍不住赞叹了一句。
接过厚厚的公文袋,李世民再次翻阅起来。
“漂亮!”
看着罗士信在草原上取得的胜利,李世民忍不住赞叹了一句。战报什么的,他早就听说了。但是所谓战报,也就是一个结果。真正的详细情况,还是需要看公文才能知道。公文中需要点出出征将士的功劳,所有细节表现都记录在案。
翻越白于山,袭杀突利使者以保山道安全,三面突击阿史那部落,无比显现出罗士信的硬派作风,忍不住赞叹道:“能够如鱼得水的在草原上混得如此潇洒。也只有罗士信一人做得到。当世霍骠骑,当真是名不虚传!”
这每一个优秀的统帅,都有自己的作战风格。尽管兵无常势。但一个人的作战风格,却不容易改变。
他李世民有他的作战风格,打仗理念,李靖、李世绩亦是如此。但适合这种游击战术。奇袭奔袭。领小股部队硬打数倍于己的强敌这种战术,最适合擅打硬战,而且用兵又相对灵活的罗士信。
接着他看到了罗士信为什么会兵临朔方城的真正缘由,哑然失笑起来:原来罗士信打这一仗,只是因为梁师都拒绝了他从领地进过而已,其他的都是临时起意。结果直接点燃了导火索,梁洛仁发动内乱,朔方落陷。接着是接手朔方。开仓救济百姓。调集兵马,准备守护朔方。直至得到突厥撤出朔北草原为止。
这些情况都在公文之中,公文中也真没有请罪之意,只是有着受罚之心,但从字与字中透露的消息却可以看出,罗士信没有半点悔改的意思。
李世民摇头笑了笑,颇为自得的在心中念了一句:“还好遇上的是我!”
公文的最后却是罗士信将掠夺来的牛羊一并捐送给了朝廷,以缓解大唐经济上的不足,其后的三万战马也记录在案。
李世民看着这个数额,表情也跟着动容了。平白的多了八万六千八百九十三只羊以及三万军马,大唐吃紧的财政,能够得到极大的改善。完全解决了他的燃眉之急,长叹道:“我大唐能拥有大将军这样的人物,实在是莫大幸事。”
将公文合上,李世民将面前的两封弹劾奏章丢给了房玄龄道:“将它烧了,就当此事没发生过。刘旻、刘兰不管怎么说,也立了大功,朔方来的如此容易,他们确实功不可没。对我也算忠心,将他们调到南方去,让他们当任地方长官。至于罗士信,就交由父皇处置吧。我就说嘛……我的眼光还是可以的。”说到最后,李世民莫名其妙的自恋了起来。
房玄龄、杜如晦相互望了一眼,两人都知趣的没有说话,他们这个主上算是难得的英主,值得为他付出一可。但是有一点却让两人至始至终都接受不了:特别自恋,时不时的就会夸自己几句,让他们都为之脸红,当事者却一副洋洋自得的模样。
李世民从一开始就没信刘旻、刘兰的弹劾,对于罗士信在庆州的那些恣意妄为,独断专行的举动,他也一开始就知道的。
罗士信在出任庆州都督的时候,发现边军的情况,特地跟李世民说了这事,直接挑明了论及练兵军事修为他比不上李靖、李世绩,没有如他们那样化腐朽为神奇的能力,只有剑走偏锋,才能短时间内交出满意的答案。李世民也因此纵容了罗士信在庆州的一切做法。
这收到对于罗士信的弹劾,李世民心中却衍生了另外一个念头:因为罗士信是他成为太子至关重要的人物,是整个事变中第一功臣。对于他也格外器重,对于他的要求,无有不应。在唐朝缺马的情况下,甚至超额的给了他一万匹军马。在大唐经济吃紧的情况下,也要咬牙做出两千套全新的军服给他。
如此的器重,会不会将罗士信惯成一个恃宠而骄,持功自傲的人物?
罗士信便是因为恃宠而骄,持功自傲,所以才肆无忌惮的犯忌,公然的违背禁令?
若是如此,那他当真是好心干坏事了。
现在看来,一切都是他多虑了。
罗士信就是罗士信,就算身居高位,依旧不改初衷,心中念着百姓,念着大唐,愿意为百姓不惜犯忌,为了大唐,将钱财视为无物,把本可属于他的战利品通通都给了朝廷,缓解大唐的经济。
罗士信担任庆州都督不过一年有余,但是他打仗为大唐创造的经济,竟然可以反过来弥补大唐王朝的赤字……
这番成就,实在让人不服不行。
便如李世民想的一样,李渊听到罗士信的犯忌,只是稍微皱了皱眉头,让他提醒几句就是了,并没有任何处罚的意思。还是在他的劝说了,才决定了处罚方式。
自古功过不能相抵:罗士信大意越权,撤去罗士信庆州都督职位……(未完待续。。)
ps: 第二更!
。。。
第四十七章 图谋不轨()
突厥草原。
突利帅帐。
阿史那丛礼的灭亡,颉利决议退让,放弃朔北草原。
此举在草原内部起了轩然大波,突利更是借此机会,散发舆论攻势。
漠北草原的归属,这个是剪不清理还乱的环节。
其实也就是一句话,强者为尊,谁强就是谁的。根据最早的记载,朔北草原应该是犬戎国的,后来匈奴崛起,也就成为了匈奴所有,秦汉隋都曾将朔北草原收为即有,但都在落魄的时候,让草原民族强占了过去。便如后世的争议领土一样。不管是中原人还是草原人都将这块地方视为是自己所有的。
颉利放弃朔北草原,等于是将朔北草原拱手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