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25军以第104师团从清远、第22师团和独立混成第22旅团从广州地区出发。向德庆、怀集向广西进攻。
两路大军夹击柳桂地区。国民军由于柳桂地区兵力不足,只能分兵两路阻击。由从湘东南调过去的部队直接向广西腹地穿插,构建第二道防线。
同时第六战区也抽调兵力向柳桂一线急进,作为第三梯队参战。看似集结的部队很多,但在战时能参战的部队并不是很多。衡阳会战之后日军从华东和华中调兵,第六战区的开始监视日军动向。
监视日军第37师团动向的第六战区部队随即向柳桂进援,但这此援军要赶到战场上也只能排到梯次后面。但第27集团军却刚好在柳桂战场上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再一次证明薛岳在衡阳会战东线作战中达到战略目的保存实力为下阶段战役作准备的战略观点是正确的。
实力不足的情况之下,运动战作战战术显得优为重要。保存实力,参战部队密切配合在有利的情况之下达到歼敌的目标或达到牵制日军主力的目的。薛岳运用得炉火纯青了。
所谓的‘天炉战术’只是一种俗称。严格来说薛岳的战术是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之下,逐次抵抗、诱敌深入、牵制外围、伺敌势穷、决战阵底的战术。也是战区级的运动战战术,随后薛岳把这种运动战术进一步发挥到了极致。
柳桂会战能阻止日军从柳桂向大西南进攻得益于他的战术。湘粤赣会战更是因为薛岳的战术而保存了实力,为后续的雪峰山会战大胜利奠定了基础。以弱兵牵制了日军几个主力师团,从而影响到日军在雪峰山战役中的兵力投入。
柳桂会战第27集团军发挥出了中坚的作用,为滇南援军到达柳桂西北地区阻止日军进攻滇南的步伐争取了时间。
当日军第3师团和第13师团兵分两路向西进攻时,滇南援军刚好堵上。随后柳桂一线的部队和第六战区的援军全部在柳桂地区西北集结,日军不得不停止攻击退回柳桂地区驻守。
而后日军转向进攻湘粤赣地区。这不仅关乎粤汉铁路的交通问题,更为重要的是在该地区拥有大量的战略金属资源。国民政府一直用该地区的金属资源向德国和苏联换取武器装备。日军早就盯上了这块肥肉,进攻大西南的战略受挫,他们转而锁定了这个目标。
在衡阳会战结束之后,薛岳的第九战区司令部退至郴州。在第27集团军抽调柳桂地区之后他仍然以第72军、58军守茶陵、莲花等湘东南通往赣南的咽喉要地。
第44军守安仁通往永兴郴州的通道。以暂2军守耒阳至桂阳一线。在第27集团军调离之后,补充过来的第99军也协同暂2军守耒阳一线。刚恢复过来的第4军被薛岳调至粤北乐昌、坪石一线。
实际上第九战区的防区调整为湘南、湘东南、赣南和粤北。三面面对日军驻衡阳的20军,驻香港的25军和驻柳桂一线的11军。还有在南昌的日军第34军部队。
薛岳手中的兵力明显不足。防御守土都有问题,更不要说完成一场大型战役。不过他也有一个明显的优势,日军第25军有广东沿海一线的国民军牵制一部,第11军有柳桂一线的部队牵制,第20军又有湘西南的王耀武部牵制。
至于日军第34军,以微弱的兵力防御这么宽的面积,在不增兵的情况之下根本就对赣南构不成威胁。仅以第34军也无法向南昌增兵。
不过薛岳的处境有一种处于夹缝中的味道。随时都有可能被日军重兵围堵。他的防御就象一个软鸡蛋一般随时为日军所破。
在柳桂战争结束,薛岳马上就把第37军经蓝山调至粤北。从而让他的‘鸡蛋’壳变得硬一点。这样从茶陵、莲花开始,经安仁、耒阳、桂阳、蓝山、坪石、乐昌构成了一道半圆形的防御圈。
茶陵、安仁、耒阳一线是防御日军第20军,桂阳、蓝山、临武一线是防止第11军东窜,而乐昌、坪石一线是防御第25军。然而他手头这7个军明显无法阻挡日军的三路进攻。只要日军随便调动一下,就有六个师团的兵力进攻。
薛岳制定了一套运动战作战方案来对付日军。湘粤赣地区属于山地地形,东有罗宵山脉,南有五岭山脉。区域里多为丘陵山地。
不管日军有几路进犯,其必然占盆地和交通线,占关隘。固守他的防区是不可能了,只能用运动战来不停地消耗日军。
这也可以说是游击战,以师、军一级为单位的游击作战。也可以定位为运动战。不得不说薛岳早有预见,他暗中由仇战训练特一团和特二团的目的就是为了用于此时。没有想到仇战把特一团和特二团全部葬送在衡阳城下。
最后连个音讯也没有了。他只是通过军统方面了解到楚江王的毕海航辞去军职去了香港,最后见到他的是第10军的四个师长和第10军参谋长。但他不相信仇战也去了香港。然而不管他如何联系仇战,这家伙就是不给他回信,至少他知道仇战还活着,活着就好。
果然如薛岳所料,日军驻衡阳的第20军以68师团从耒阳沿粤汉铁路线向郴州进攻,以第27师团经茶陵向莲花方向进攻。第11军以34师团向蓝山方向进攻。第25军以第104师团向曲昌、乐昌方向进攻。
幸亏滇南和缅甸部队开始向柳桂一线集结,正在做反攻准备。从而让第11军无法抽调更多的部队参战。
第599章:雪峰山战役1()
冈村宁次这个老对手也很清楚薛岳手里的部队是国民军真正的二线作战部队。也知道在衡阳会战之后薛岳的部队没有得到很好的补充,战斗力只能算得上国民军的三线部队。
以四个师团算是看得起薛岳了。这也是冈村宁次对这个老对手的尊重,怕一不小心上了薛岳的当,抱着老虎搏兔也尽全力的慎重态度对待薛岳。
更何况这一次进攻也是很冒险的行动,象第27师团完全是孤军深入的作战方式,很有可能会陷入薛岳和第三战区部队的包围之中。
日军第68师团沿着粤汉线向南攻击,薛岳用暂2军和99军交替掩护节节阻击,然后兵力分散于铁路两翼对日军形成夹击之势。虽然日军很快就拿下郴州、宜章等地,但却不时被暂2军和99军集中优势兵力袭击其据点。
仅以两个军就把整个第68师团牵制在了湘南地区无法脱身。第27师团经茶陵、宁冈向赣南推进。第30集团军之58军、72军利用地形节节阻击。随后与第三战区赶上来的援军一起对第27师团形成合围之势。
日军第27师团占领交通线的几个县城据点。而却被赣南的国民军部队反包围,不时集中兵力对部分据点进行反复争夺。一样的战术,把日军两个师团牵制在了湘赣地区。
日军第34师团与第104师团在乐昌会合之后以一部与第68师团配合打通了粤汉铁路,大部向赣南挺进接应陷入包围的第27师团。
防御乐昌的第37军回地头来收复桂阳、临武、蓝山等地,随后与暂2军和99军联手袭击日军第68师团和在乐昌的日军第34师团。第4军配合第七战区的部队由两翼牵制日军第104师团。
双方开始沿着粤汉线和粤赣通道展开反复的争夺战。日军四个师团被捆绑在交通线和各据点中。而国民军则可机动地集中兵力袭击其一点。
居然打成了平手,战斗的主动权还拿在了薛岳的手上。这绝对不是冈村宁次想看到的,不仅没有重创薛岳的部队,反而让他的四个师团欲罢不能。
这样国民军以弱势兵力不仅牵制了日军四个师团,而且在战斗中频频取得佳绩。薛岳的‘天炉战术’正式向灵活机动的运动战转型。他的战略战术理论真正地走向成熟。
日军在四个师团被牵制的情况之下,只好再增兵力向沿海地区进攻。意图逼退广东第七战区的国民军部队,为他们赢取更宽的战略空间和加强东南沿海地区的防止美军进行登陆作战。同时也为被牵制在粤赣地区的日军解套。
好不容易把第34师团抽调出来返回第11军序列。但冈村宁次的第27师团、68师团和104师团全部被牵制湘粤赣复杂的地形之中。
第44军重返茶、安盆地,日军第20军又不得不向该地区增派守军。他的第68师团和第27师团在今后的战役中是指望不上了。
至此日军在中国的战事已经显得疲软无力了。缅甸战役失败,国民军控制了缅甸全境,印中公路全线贯通。数量巨大的军援正源源不断地通过这条公路补充到国民军处于大西南的军队里,随后向大西南前沿阵地供应。
太平洋战场,美军控制了班塞岛之后作为跳板向琉球群岛进攻。完全堵截了日军海上向东南亚日军补给的通道。虽然日军打通了所谓的平汉线和粤汉线这条陆上交通线。
但却无法全线通车,国民军和八路军无时无刻不在沿途破坏这条交通线。而要守住这条一千多公里的交通线又得投入多少兵力?此时日本方感觉到这条交通线反而是一个负担。
从华北到武汉,再从武汉到广州。他们的部队基本上被牵制在了这条交通线上。而中国1军队又以这条交通线对他们进行了合围。
最让日本人担心的是,入缅作战的美械化国民军开始慢慢地投入到中国国内战场上。对于这些国民军的战斗力他们是非常清楚的。只能用强大两个字来形容。
更麻烦的是美国正以极快的速度武装一支支国民军部队。随着这速度越来越快,他们马上将不得不放弃所谓的陆上交通线。
还有让日本人胆颤心惊的是,苏联也正在远东地区集结兵力,想要对他日本‘落井下石’。苏联远比美国更让他们害怕。
苏联与他们的国土毗邻,想要进攻日本,不管是兵力调动还是物资补给,远比美国要快。那么对他们的威胁就越大。当初在蒙古的那一战对强大的苏军的认识日本人不会那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