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等走到了小斜坡的时候,志文的一颗心直沉到底,之前的那一排窑洞洞口一个都见不到了,全被新的山体取而代之,这山头之所以都矮了一截,完全是因为这一排窑洞被地震震垮,窑洞上面的山峰才齐齐落了下来。
又顺着山前山后仔仔细细地找了一遍,确实没人了。
爹娘、伯祖父全家、大柱家、大妮家,等等等等,凡是刚才还在窑洞里的,全都埋骨于此了。
“志文志文,怎么了?”
志文转头,却是大柱拎着个篮子,里边儿几棵野菜,从山下跑着上来了,也是灰头土脸的,不知刚才地震他怎么躲过的,他还真听了志文的话,不在村里也没在窑洞里。
“刚才地。。。地龙翻身,就成这样了。”
“啊?!那俺爹娘呢?”大柱握着志文的手摇晃着。
“地。。。地龙翻身之前,我见到他们进窑洞去收东西。”
“你骗我。”大柱随手丢下篮子,跑到他家窑洞所在的位置疯狂地挖起土来。
志文看了一会儿,还是快步上前,手掌击向大柱后颈,将他打晕。
又向囡囡和妞妞招招手,将她们叫到身旁,不论事实有多残酷,都得告诉她们。
太阳已经开始西落了,志文和囡囡、妞妞,还有刚醒过来的大柱朝着窑洞方向规规矩矩地磕了九个头。
窑洞一塌,身在里面的人被埋得很深,尸骨是挖不出来了,也好,就让他们长眠于此吧。
大柱醒过来后倒是没发疯了,却也没哭,志文倒是希望他能哭出声来,否则不知道会憋成什么样呢。
囡囡和妞妞知道消息后到现在已经把眼睛哭红了,妞妞虽说不愿回家,可不代表不想爹娘。
囡囡更是被郑三夫妇视作掌上明珠,对爹娘的感情也更深厚,得知父母双亡,哭得死去活来,志文不得不把她也给弄晕了会儿。
倒是在小英娘的眼里,志文显得异常坚强,不哭不闹,还要安慰其他三人。
“大柱,和我们一起走吧。”磕完头后,志文站起身说道,大柱也算知根知底,又只剩孤零零的一人,能帮就帮一把吧,正好现在这个逃难队伍男的少。
“啊?去哪儿?”大柱还没回过神。
“不知道,还没想好,先朝东走,过黄河,离开这里。”志文望着东方说道,“然后。。。也许会去京师,也许会去江南,谁知道呢,到时候再说吧。”
“好,我以后就跟着你们了,只要志文你不嫌我没本事。”大柱想了想,许是觉得自己确实无处可去,答应得也爽快。
众人边说话边缓缓下山,志文本打算今晚再住一晚,明早再走的,可这回大家难得的对他的决定一致反对,都不同意,宁可走夜路也要离开这里,实在是白天的经历让人难忘,在这儿怕是睡不着。
志文远远望望村子里房屋东倒西歪的惨象,也觉得不妥,那么多的无头死尸就那样被随意丢弃,让人渗得慌,而且夜里难保不会有余震,住哪里也不保险,那就走吧。
等下了山,走在出村的路上时,志文又回头看向山上窑洞所在的位置,那个曾经的家,这一走,也许真的就再也不会回来了。
爹,娘,你们放心,我会照顾好囡囡的。
伯祖父,伯祖母,大伯,二伯,四伯,小姑,各位婶婶,还有不知名的堂弟们,尘归尘土归土,咱们两家的恩怨,一了百了,我会照顾好妞妞的。
大家!一。。。路。。。走。。。好!!!
“小志哥哥,发什么呆呢?你可要追不上我咯。”小英在前方叫着,试图活跃这沉闷的气氛。
“来了。”志文应着,快步追了上去。
PS:第一卷结束,感谢书友寻觅你莲一直以来的支持和推荐。
第39章 展望()
篝火熊熊,虽然已是二月,但夜里仍然春寒料峭。
火堆旁搭着一个简易的窝棚,天色将黑之际,志文一行人才找了个空旷之地歇脚,搭建窝棚用的干草和树枝等器物是志文早就准备好的,大家齐齐动手,窝棚很快就成型了。
志文一人躲进窝棚,片刻后取出加工坊制作的食物分发给大家,众人都饿了,全都忙着吃,顾不上说话。
只有大柱边吃边问:“志文,烙饼真香。”
“咕嘟“,“汤也好喝,你咋做的?”
“唉,这饼是不是都藏包里呢?”
志文一开始不想理这厮,后来见他问题越来越多,已有化身好奇宝宝的趋势,不得不敲打敲打他。
“大柱,这么好吃的东西还堵不上你的嘴吗?”语气有点严厉。
“啊?我就是。。。就是。。。”大柱有点被吓到了。
“该吃吃,该喝喝,吃食上的事儿什么都别问,知道吗?大柱!”志文并没有心软。
“还有,以后不能向任何外人透露丁点儿咱们粮食的事儿,有人问就说不知道,都推到我身上,就说我管粮食就行。”有些事儿要提前打好预防针。
“小志说得对,”小捷在旁边帮腔,“不光大柱,咱们大家都要把嘴管紧了,不然被人盯上就是大祸。”
“噢。。。噢,听你的,志文,我听你的。”大柱急急表决心,开玩笑,这种烙饼,滋味十足,还有咸味,放到以前年景也是一年都吃不到一回的,他自是不傻。
“小志,你放心,我们不会给你拖后腿的。”小英娘笑了笑,说道。
“哥哥,咱们不回县城了?”囡囡问道。
刚才的话题算达到了效果,只是语气太严肃,囡囡就及时的转移了方向,志文不由得给囡囡点了个赞,正好也给大家说说徒步路线,不对,逃难路线,聊聊自己的想法。
“嗯,不回县城了。”志文说,“连上个街都让人不放心,咱们啊,去找一个不用发愁没水的地方,一个能踏踏实实上街的地方,一个。。。一个能站着活下去的地方。”
说完心有点虚,看起来非常简单的要求,可这种地方真不好找,特别是在十几年后。
“啊?县城都不去啊?”大柱很是遗憾,他长这么大,就去年逃荒去过一趟县城,是他去的最远的地方了,那高大的城墙,那青砖瓦房,哪怕只是隔着城门看的,也让他目瞪口呆。
家里舍不得掏钱进城,但在大柱看来,县城那么多的人,就是个能上街的地方,踏实不踏实有什么重要的,至于“站着活下去”,大柱根本不知道志文在说什么。
“好啊好啊,街上要有卖糖人儿的,还要有,嗯。。。还要有好多好多好吃的。”这是小吃货小英,她在县城街上也只见过卖糖人儿的,没见过的自然说不出来,只是本能地认为一条街上合该有好多卖吃食的。
“哥哥,你是想去找姥姥姥爷他们吗?”囡囡问道。
“嗯,你不想找吗?”好歹是自己和囡囡最后的血亲,能顺路找到的话当然更好,何况他们走的这路线还真的挺好。
“小捷,你想去哪儿?”志文问道,他也想了解下大家的想法。
“嘿嘿,俺没想过,又没出过远门儿,哪儿是哪儿都不知道,”小捷笑道,“之前听你提过,咱们不再回县城,而是直接向东走,过黄河。这有什么讲究吗?小志。”
也行,那就说说自己的想法吧,志文想,哪怕他们并不理解。
“大家觉得咱们这地儿还能呆吗?都说说。”志文鼓动着。
“要还像去年那样当然是呆不下去了,”小英娘说道,“可年前不是下了场大雪,年后又下了场雨的吗?这或许,能熬得过去的吧?”
倒是没提官府赈济,毕竟有赈济是惊喜,没赈济才是常态,普通老百姓那是习惯了的。
“就这两场雨雪,连地都没有打湿。”志文随手从地上抓起一把干的冒灰的土,拈了拈,又洒回地面。
“这土地可以说干得比去年还要严重,得下多少场雨才补得回来?”志文说完,静待了片刻,给大家消化一下。
“那。。。离开这儿是没跑儿了?”小英娘也抓了把土喃喃说着。
“没跑儿了,不但要走,还要尽快走,”志文接着说,“咱们除了宋婶都是小孩儿,趁着现在路上逃难的人还不多,能被人少惦记些,等逃难的人多了的话。。。”
听到这话,小英娘在旁边似乎打了个抖,“对对对,小志说得对,是要尽早走,这路上的野菜都能比后面的多挖几棵呢。”
“那干嘛非得向东过黄河呢?”小捷突然插话,“俺以前听爹说过,南边有汉中,过了汉中就是蜀中,爹说了,那可是天府之国,大江大河的挺多,不愁没水吧,小志?”
志文挺高兴,小捷应该是处熟了之后话才多的那种人,也不再唯唯诺诺了,有了自己的想法。
随手用树枝在地上画了一个“几”字形,志文指着说道:“这是黄河。”
标不标准那是顾不上了,下游有没有决堤改道,志文也不清楚,不过这不影响中上游的情况。
又指着“几”字内部说:“咱们在这儿,从这儿过黄河就是山西,路程不远。”
“而从这儿南下,过汉中,到蜀中,”志文用树枝画了个长长的箭头,“那就远多了。”
志文知道比例可能有点不太对,没他画得那么长,不过南下比东行要远那是肯定的,要穿过那么大一片因旱致灾的区域,危险大增,而且志文还有更重要的没说。
“还有,去年冬月间,我听说在白水县有个叫王二的人公开反了,”那是志文晚上出去溜达时从巡街衙役的低声议论中听到的,“白水县在哪儿我不知道,但不会在咱们县城周围,那说不定就在南下的路上呢,咱们不能冒这个险。”
“反了?有人造反了!!!”小英娘惊呼着,在儒家的理念“天地君亲师”中,“君”即皇帝,仅次于“天”“地”之后,尽管这个年头当土匪的不少,可终究没有公然造反的,造皇帝的反那得要多大的勇气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