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魔刊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明末求生记-第29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哦,若有了谋反的实证,那这些藩王的下场会是怎样?”志文饶有兴趣地问道。

    “身死族灭!”周承允斩钉截铁地答道,当然,这里的族,就只限于谋反藩王的这一脉,不可能是所谓的九族,因为当今皇帝也在九族范围内。

    “哈哈哈。。。”志文忽地爆出一阵大笑,这下好办了,这代王即便没有造反的想法,以自己的身手,弄些违禁之物藏在他家中,还不是轻而易举之事。

    周承允莫名奇妙地看着志文,“怎么了?小志。”

    “计成矣,周大哥,”志文笑着回答,“说起来还得多亏你,这代王么,嘿嘿。。。总之,咱们危机已除。”

    “哦?臭小子,说来听听?”

    “不可说,不可说。”志文摇着头说道。

    “臭小子!”周承允笑着骂道,“既然你这么说,那我就不管了,只是不论怎么做,切记不要太过,也不可引火烧身。”

    “周大哥,不是我故意隐瞒于你,目前只有个大概的想法,具体怎么实施,恐怕还得好好合计一下,少不了有你帮忙的时候,只是今天就先算了罢,反正代王还没有派人来,咱们先说其他事儿?”

    “那倒也是。”周承允喝了口茶,“你刚才不是说,好事儿不少么,那咱们现在来说说好事儿?”

    “嘿,没问题,除了代王这事儿,其他的,都算是好事了。”志文颇有些自豪。

    “别得意忘形,小子,有些好事儿,未必便真的好了,难说最后反而是坏事儿,给我一一老实交待,让我给你把把关,看看到底是好是坏。”周承允一壁警告着,一壁又喝了口茶水,正襟危坐,一副好奇宝宝的样子,显然是要听志文这一趟塞外的传奇之旅了。

    见此情形,志文心中暗乐,多少有些自豪,却也不点破口是心非的周承允,重重地咳了一声,清清嗓子,开始说将起来,除了差一块惊堂木,简直就与茶馆中的说书先生一般无二了。

第445章 好事儿?() 
    “你是说,你鼓动蒙人的小部落,劫了以范家为首的八家粮商运去辽东的物资?”

    “没错,周大哥。”志文坦然承认,毕竟系统空间太过玄幻,只能推到蒙人头上,再说达林台部现如今还有不少粮食,不这么说的话,也解释不清楚。

    “金人为此大肆清洗东部蒙人各部,达林台部还换了个汉人首领?”

    “什么?盛京那场大火是你放的?”周承允震惊了,他与皮岛各将有些联系,盛京那场大火也有些耳闻,没想到是志文做的,这得多大的胆子和能耐啊,只不过让他震惊的事儿还在后面。

    同样的,志文也没有把他掳走后金粮食的事儿说出来,而是接着往下说。

    “苏尼特左旗的可汗被你让人架空了?”周承允更加意外,如果说盛京之行靠的是胆量和身手,那么苏尼特部的变动,需要的就是智慧了。

    虽然因为范家的缘故,晋南盐商被隔绝在边贸之外,周承允对塞外的局势还是有所了解的,苏尼特左旗的势力范围囊括了张家口外的草原,算得上一个大部落,要不是被后金收服,范家想往辽东走私,还真没那么容易。

    若是加上苏尼特右旗的势力,甚至可以威胁紧临他们西部的林丹汗的势力…西迁后的插汉部,成为草原上一股不容小觑的力量。

    一旦实际控制住了苏尼特部,可以说边贸的大门就已经向他们敞开了,即便不卖禁品出塞,仅凭粮食、布匹、茶叶等寻常物品,也能赚个盆满钵溢,当然了,前提是长城沿线各关口的边军得打好关系。

    “厉害啊,小志。”周承允由衷地赞叹道,短短半年不到的时间,志文就能做成这么多的事儿,这是他事前万万没有想到的,“这些就是你说的好事儿?”

    “因缘际会,因缘际会。”志文故作谦逊地说道,“不止不止,还有更大的好事儿,周大哥你可坐好了,千万别从椅子上摔下来。”

    “切,你周大哥我也是见过大场面的,没你想的那么不堪,找打不是?快快说来。”周承允有些好笑,这小子,居然在苏尼特不伦不类地搞了个什么丞相,真是三国听多了。

    “听好了,周大哥,在苏尼特左旗与右旗之间,发现了一个大型盐湖,我估摸着,怎么都要比解州的那个要大,我已经吩咐苏鲁特了,让他尽快掌控右旗,以便将整个盐湖纳入囊中,怎么样,意不意外,开不开心?”志文得意之下,连前世喜剧之王的口吻都不自觉地用上了。

    “什么?盐湖,你确定?”周承允并没有志文想像中的那样兴奋,反而有些紧张地问道。

    “当然能确定了,那湖水我尝过,又咸又苦,天气晴好之时,湖边还泛着白花花的盐渍,不是盐湖是什么?”

    “糟糕!”周承允猛地一下从椅子上站起来,“蒙人有盐湖了?那朝廷禁盐的举措岂不是成了无用功,蒙人实力大涨之下,说不定又会再度犯边,甚至东虏也会从中获利,这可如何是好?”

    见周承允不喜反忧,志文初时还有些奇怪,听他絮絮叨叨地自言自语,这才明白他的担心,不由在一旁笑道,“安啦,周大哥,蒙人不会制盐,这么多年一直都荒废着呢。”

    周承允闻言,这才醒悟过来,不由暗笑自己有些失态,这盐湖不知存在了多久,要是蒙人会制盐,肯定早就动手了,也不会如现在这般,还要与中原交换青盐,也不会是现如今这点实力,更轮不到志文去发现。

    “是我一时心急,想岔了。”周承允自嘲道,“怎么,这就是你说的更大的好事儿?”

    “难道不是么?”志文反问,“周大哥,解州的那个盐湖,不知被分成了多少份,即便如此,大家仍然赚得不少,这额仁卓尔湖,可是完完全全属于咱们涿鹿商社的,还不赚翻了,当然,得分些好处给苏尼特左右两旗。”

    “我担心的,正是这个。”周承允沉着脸说道,“苏尼特部得盐利之助,实力必将大涨,到时候统合蒙人各部,又将成为我大明一大边患,东虏尚在肆虐辽东,咱们可不能再给朝廷添堵了,要知道,晋南盐商这些年之所以被晋北粮商压制,就是因为我们不愿意与其同流合污,借着边贸之名,自己大发横财之余资助外敌,现如今当真去开发额仁卓尔湖的话,此举又与范家何异?”

    “这。。。”志文一时不知从何说起,一方面,他认为周承允话中所说之事不会发生,另一方面,志文又对周承允的拳拳爱国之心感到由衷地敬佩。

    大明帝国的最后时光里,有很多背叛自己国家民族的罪人,也有不少如周承允这般坚守本心、绝不变节的忠贞之辈,他们或许籍籍无名,但无可否认的是,这些人才是华夏民族的脊梁。

    志文规规矩矩地站起来,恭恭敬敬地冲周承允行了个大礼。

    “小志,你这是。。。”周承允不解地问道。

    “周大哥,我行此礼,敬的是你一片丹心,你受的起。”志文行完礼,坐回椅子上继续说道,“不过,我的看法却与你不同,你刚才所说之事,我认为不会发生,相反,苏尼特部,继而到蒙人各部,都会陆续拜倒在我们涿鹿商社脚下,成为我们在草原上的助力,继而。。。成为东虏的威胁,吾辈此举,不但于国无损,反而可以帮朝廷解决东虏。”

    “小志,你说的,是像达林台的林远那样吧,他们身为汉人,心念故土,我是信的,只是这达林台部终归是个小部落,若蒙人各大部落都归汉人掌控,你所说的才有可信度,只是这难度有多大,我不说你也清楚,小部落或许能行,大部落不但讲究血脉传承,也不可能让一个汉人凌驾于他们头上的,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把他们喂壮了,早晚必被反噬。”周承允语重心长地对志文说道,试图纠正志文的观念。

第446章 强与弱() 
    志文暗自摇头叹息,周承允其心可佩,只是这想法嘛,未免有些过于武断了。

    这个时代的整个世界,包括正在轰轰烈烈进行工业革命、殖民大开发的欧陆,国家民族的概念都尚未完全定形,君不见意大利人哥伦布,却是在西班牙国王的支持下发现的美洲大陆,为西班牙成为海上霸主,率先殖民美洲立下了汗马功劳。

    西欧尚且如此,更遑论此时的华夏大地了。

    建州女真能顺利入主中原,执神州三百年牛耳,除了自身的实力和进取,汉人中的带路党功不可没,前期的李永芳,中期的尚可喜,后期的洪承畴、吴三桂等人,都为他们的主子立下了汗马功劳。

    这些人的行为固然可鄙,但当时并没有国家、民族这样明确的概念,在当时大部分人的心里,谁做皇帝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对上接受汉文化,对下,能让大部分人有口饭吃,那就无碍。

    多尔衮推行剃发令,不管他当时的目的是什么,其后的成效如何,但在当时确实是一大败招,“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的禁令一出,激起了汉人的激烈反抗,要不是汉人中缺乏那么一个统领全局的大才,而女真人运气又好了那么一点,说不定就此被赶回东北去了。

    吴三桂等人的心中,或许并不认为自己背叛了国家民族,而是良禽择木而栖罢了。

    当然,不是说周承允这类人先进到已经有了国家民族的概念,而是他们的内心始终忠于大明,视外族为“其心必异”的仇寇,只是如此一来,志文要想说服他,就有些难办了。

    “周大哥,俺答汗前后的蒙人变化,不知你是否留意过?”志文想了一下,决定还是以史说今,其实他本来对这段历史并不熟悉,不过在达林台部的时候,与林远接触不少,从他口中了解到了很多俺答汗时期蒙人的状况。

    “俺答汗?我自然知道,蒙古右翼的雄主,将蒙人宗主插汉部都逼迫到辽东,兵锋一度直抵京师。”说到这个,周承允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