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魔刊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1852铁血中华-第10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何事?”韦泽有些不太高兴的问。

    “天王下令,城内的老弱妇孺都出城去收割熟稻子。等老年营与女营出门之后,天王下令关闭城门,不许他们回城……”胡成和说的也不是很有底气,若是在几个月前,谁要是说太平军会如此对待老人营与女营,胡成和自己也是断然不信的。

    这已经有自谋生死的意思了,关上城门就是决绝向这老人以及妇女提供粮食,他们只能靠自己获得食物。若是没办法弄到食物,其结果很简单,就饿死一途。虽然胡成和本人对于拜上帝教很热心,却也没办法立刻接受如此的变动。

    韦泽没有立刻回答,早在韦泽在长江南岸发现大量脱离了太平军的武昌人,他就看到太平天国这个搞法是一定要出大问题的。没想到事情爆发的如此之快,仅仅是攻克南京不到半年,就出现了严重缺粮的局面。

    “丞相,虽然东王现在还没来说,不过我等既然在上游,又拿下了这么大的地,向天京提供粮草的事情只怕是避不过去的。”胡成和说道。

    韦泽板起脸来,“我本来就没有想避过去,若是没有天京,我们在安徽早就会遭到清妖围攻。哪里能这么安然待到现在。若是天京守不住,我等会有什么结果?若是想不通这点的,早早就给我别干了。”

    “那丞相要给天京城运多少粮?”胡成和问道。

    “先弄到粮食,再说运送粮食。我这也不是没有底线的,无论如何,六万人一年的粮食要保证。其他的,等到时候再说!”

第26章 完粮纳税(四)() 
1853年8月,北到寿州,南至安庆,西抵大别山,东至滁州。在几乎整个皖中地区,韦泽的部下都开始实施最后的行动。

    沈心作为临时工,在7月底就得到消息,8月与9月的工钱翻番,从四两变成了八两。然而兴奋的感觉并没有过去太久,如同山一样的工作扑面而至。

    从南到北,各村的税收都得派人下去。一来是担心有地主们敢于反抗,有部队下去可以立刻实施镇压。二来担心不派人下去的话,地主们还会玩老花样,把税负转嫁给佃农。在新投奔韦泽的部队里面,出身贫困的农民占据了绝大部分,这么一支穷人的队伍,怎么可能站到地主老财的立场上去。第三则是部队希望这次税收能够作为一个标准。以后的税收额度大概就是这么一个水平。

    沈心与队伍到第一个村子的时候,却见穷苦百姓远远的就迎接回来。作为懂文化的临时工公务员,沈心负责张贴告示,并且向百姓宣读内容。具体行政工作干起来让沈心极为不爽。这些内容一点没变,还是不到一个月前就反复说过的。但是百姓们却跟没听说过一样。

    “老爷!你们上次说的还算不算?”这算是比较好的百姓们的说法。

    “老爷!我们家的xxx就是咱们部队里头的啊!”拉关系的人从来不缺乏。

    “老爷!我怎么记得上次不是这么说啊!”有些人就试图胡搅蛮缠。

    “你们唬谁呢?你们敢xxx么?”还有些别有用心的家伙就开始挑拨。

    “老爷!这里头xxx对你们说了瞎话,他还做了xxx的事情!”还有些人开始告密。

    每天对百姓的工作结束之后,就是工作总结会议。各种反应都被汇总起来,而人心的险恶也在这些汇总与讨论中被一一探讨。

    韦泽对部队的行动的核心要点之一就是,“以我为主!”民众的说法,看法,甚至是煽动,都与韦泽的命令不同。

    “凡是纪律没有要求的事情,我们都不能干!”队长毕庆山也烦得要命,他态度恶劣的对着与会的工作人员叫嚷起来。

    “我们怎么给他们说!我已经答应过一些事情了。”有工作组的人嚷道。

    沈心脸上尽量想保持稳定,可心里面却是十分不以为然的,上头还没发话,下面的人就敢答应,这胆子未免太大了。

    队长毕庆山板着脸,“怎么说,我给你们两个说法。第一个就是说自己根本不知道一些规定,所以给老乡们说了大话!要是觉得脸面上挂不住,那就可以选第二个说法,就说你们很想给老乡办事,但是你们的队长是个大坏蛋,他不答应!”

    虽然毕庆山板着脸,看着一副让人觉得挺害怕的模样,但是这话让沈心没憋住笑出声来。这毕庆山的心胸也未免太大,竟然能坦然的让属下往自己头上泼脏水。

    毕庆山瞪了沈心一眼,然后转头向其他队员,“你们给我记清楚,我们现在已经有明确的规章制度,黑纸白字……,哦白纸黑字!你们要是不知道该说什么,就好好的给我读这些规定,这些政策!你们说过去的话,怎么圆,怎么推,我都不在乎。但是有一件事,凡是这政策上没有的东西,你们谁敢答应了别人,你们就自己想办法给我解决吧!”

    因为作为临时工,沈心还不算是核心成员。而这种心态也让沈心抱着“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心态来处理工作,在这种心态的保护下,沈心在完成工作的过程中倒是颇有些乐趣。那些曾经在乡村中颐指气使的家伙们,现在被迫低下了头。被迫按照亩数交粮的时候,他们一面想赔笑,可因为肉痛,笑容与痛苦的表情融合在一起。当他们在核对的账簿上签字时,几乎所有的地主士绅都放声大哭。

    这哭声中有痛苦,有不舍,有委屈,还有种像是屈辱的感受。沈心私下觉得,这种屈辱大概是因为他们从来没有向官府之外的人交过粮食,现在太平军的政权,无疑没有被地主士绅当成过官府。

    征收粮食固然是主要工作,然而对内也不是没有任何问题。沈心所在的部队期间发生了两次处理内部人员的事件。部队里头有小头目试图给属下额外的待遇,遭到了队长拒绝之后,就自作聪明的进行了一定的小动作。结果被查了出来。

    沈心即便是作为临时工,也被勒令参加了审理。毕庆山盯着那两个看着有些不服气的小头目,转头对参加审理的队员们提了一个问题,“军法可不可以违抗?”

    “当然不能违抗!”队员们都答道。沈心即便不敢回答,却也知道正确答案。

    队长继续问道:“那我有没有传达过总参谋部的命令,这次的完粮纳税,咱们行的是军法。我有没有让大家都看过总参谋部的命令!”

    “看过!”队员们喊道。

    “没看过!”沈心心里面答道。他作为临时工,是没资格看这种东西的。而意识到这点之后,沈心忍不住生出些不高兴来。

    “既然都看过,那么现在就有这么两个人,给我违抗起军令来了!”毕庆山说完之后扭头看向那两个看着还很是有些不服气的小头目,“你们两个肯定看过文件,那你们怎么就敢违抗军令!”

    “队长,那两户人家的确是有委屈!”即便到了这个程度,两名小头目也没有服气的意思。

    不耐烦的挥挥手,毕庆山喝道:“我不讲他们有什么委屈,我讲的是你们就敢违抗军令!你们知道错了么?”

    “我!我们不该违抗军令,私自做主!”两个小头目看来是有些服软了。

    毕庆山到没有如沈心所想的,占了理之后就喋喋不休的说话,更没有罗织罪名的东拉西扯。毕庆山说道:“咱们不是在战场上,所以违抗军令的打十棍!下次若是还是这么犯,那就只能加倍了!”

    打完了军棍,队长毕庆山对着下头的人再次说道:“军令不可违,这是规矩。谁私下都不能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

    然而这件事却也没有沈心想的那么激烈,不到一天,沈心偶然见到毕庆山与挨打的两个小头目有说有笑的一起走过,看来闹到要打军棍的事情,竟然就这么揭过去了。

    粮食开始从各个村里运出来,如同涓滴细流逐渐汇集,变成越来越多的东西。太平军已经筹备好了自己的准备,有些走陆路运输,更多的是靠船运。而且粮食运送方向更是四面八方。

    到了九月,加倍的八两银子薪水,以及二两的奖金,合击十两银子交到沈心手中的时候,沈心不仅没觉得这钱有多少,反倒觉得自己的收获与劳动一比,有亏大的感觉。

    1853年9月5日,寿州。

    “凤阳出了个朱元璋,十年倒有九年荒……”凤阳花鼓的班子正在演唱。

    带部队通过六安的韦泽与骑兵部队率先抵达寿州,还得一两天才能赶到寿州的大队押运着大量粮食物资。韦泽经过城外矮小简陋的居住区时,听到这段凤阳花鼓中最常唱的一段花鼓词。

    微微哼了一声,韦泽却没有进行任何评论。这花鼓词的意思并非字面意义。在韦泽看到的有关的历史评述中,凤阳的自然环境远没有那么糟糕。只是当年凤阳地方上的官僚们玩弄官场上的常见手段,为了向皇帝报功,于是凤阳年年都是风调雨顺。既然是风调雨顺,自然不存在收不上来粮食的问题。于是,凤阳人民的生活就犹如《捕蛇者说》里面的那样,苛政猛于虎也!

    **的惨烈往往胜过天灾,在凤阳人民的花鼓戏中,那就成了十年倒有九年灾。

    对于1853年的淮河,韦泽倒真的没有这种感觉。与新中国的淮河一比,现在的淮河已经能称为天河了。蒋光头令人炸开花园口大堤,滚滚黄河南下,让黄淮之间的生态遭到了近乎毁灭性的打击。沼泽,盐碱地,地上悬河,这种种水灾后遗症让新中国背上了沉重的负担。直到韦泽穿越前,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淮河都没有能够完全治理完毕。

    而回到了这清代,现在的淮海虽然没有太好,却也远比新中国接手的淮河好上无数倍。然而韦泽命人翻译了不少水利资料。他又看到了另外一件奇葩事。北宋年间,金兵南下。杜冲挖开黄河大坝,试图以洪水阻挡金军。结果可想而知,对抗金没起到一毛钱作用,反淹死了20万百姓,整个黄河下游变成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